用“内外视角”看友谊*
——七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2022-11-19 08:32林秀苗
江苏教育 2022年80期
关键词:变焦定格同伴

林秀苗

【设计理念】

DNA-V 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海斯基于正念、接纳承诺疗法和积极心理学构建的青少年心理灵活性模型。该模型提出,个体具有三种功能性行为角色,分别是探索者(D)、观察者(N)和建议者(A),这三个方面都为价值(V)服务。其中,观察者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多个角度看待事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内外视角”指内在视角和外在视角。内在视角指内心的感受、想法,外在视角指外在的行为表现。

七年级学生重视同伴交往,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认可。但是,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感受、想法和外在表现往往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导致误会,引发矛盾,影响同伴交往。本课通过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内外视角”,学会运用“内外视角”理解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方法。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

PPT展示绘本《变焦》第1页。

教师:猜一猜这是什么?

学生1:海星。

学生2:皇冠。

教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PPT展示绘本《变焦》第2页。

学生:哇,原来是鸡冠。

教师:猜一猜这只公鸡在哪里?

学生1:农场。

学生2:院子。

PPT展示绘本《变焦》第3~6页。

学生:哦,在农场。

教师:看到这里,同学们都觉得这只公鸡在农场里。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PPT展示绘本《变焦》第7页。

学生:怎么会有一双手呢?

PPT展示绘本《变焦》第8页。

学生1:公鸡居然是玩具啊。

学生2:完全没想到是在玩具农场里。

PPT展示绘本《变焦》第9页。

学生:图片右上方有3根手指。

教师:是的,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PPT展示绘本《变焦》第10页。

学生1:天啊,这是一张画报。

学生2:太不可思议了。

教师:在刚才的游戏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1:好玩、有趣。

学生2:很新奇,结果出乎意料。

教师:这10张图片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1:镜头从近到远。

学生2:从局部到整体。

教师:当我们观察的视角从近到远、从局部到整体时,视野越来越开阔,看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在同伴交往中,也有一种观察视角——“内外视角”,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矛盾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猜一猜”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堂主题。

二、认识“内外视角”

教师:先来看看同龄人小A和小B的故事。

PPT 展示故事内容:小A 和小B 是同桌,两人关系不错。小B 常常找小A 借东西,如笔、橡皮和尺子等,好几次借走都忘记归还,这让小A感到不舒服。昨天下午,老师公布了数学期中考试成绩。小A 没考好,坐在座位上对着试卷发呆。小B 考得不错,看到小A 的试卷,说了一句:“哎呀,你肯定是太粗心,计算题扣了这么多分!”小A没有回应。

今天一整天,小A 一直不理睬小B,自己一个人听课和做作业。小B 一如既往地说说笑笑,和其他同学聊得很开心。

数学课上,小B向小A借尺子,小A拒绝了。

课间,小B 要去装水,让小A 把水杯拿过来,帮小A一起装水。小A摇头说:“不用。”

小A感觉糟透了,没有办法认真听课,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

教师:故事的哪个部分最能引起你的共鸣?

学生1:小B借走小A的东西忘了还回来。

学生2:小A 没考好,小B 在旁边说小A粗心。

学生3:小A一直不理睬小B,拒绝小B。

教师:我们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难免产生矛盾,这是很正常的。当矛盾发生时,怎么办?找“内外视角”来帮忙。什么是“内外视角”呢?

PPT 展示:内在视角指内在的感受、想法。外在视角指外在的行为表现。

教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内外视角”来分析小A和小B的感受、想法以及行为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讲授“内外视角”概念,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三、运用“内外视角”

1.我感我析

教师:请6 位小组长上台抽取信封,认领任务。小A和小B的内在视角各由2个小组认领,小A和小B的外在视角各由1个小组认领;小组进行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答案,将感受词语写在红色卡纸上,想法写在橙色卡纸上,行为表现写在绿色卡纸上;认领外在视角的小组要讨论人物的定格动作(即用1个最具代表性的肢体动作来“定”住1个画面),并派出1名同学来展示。

学生活动。

小组记录员把卡纸贴到黑板上的表格(见表1)相应处,并进行分享。

表1 “内外视角”分析表

教师邀请2 名学生对小A 和小B 的外在视角进行定格动作。

小A 的定格动作:双手交叉抱胸,脸朝左,表情冷漠。

小B 的定格动作:双手摊开,面带微笑,嘴巴微张,似乎在和同学说话。

教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表格,你们觉得小A比较容易关注什么?

学生1:小A容易关注自己的感受、想法。

学生2:小A容易关注小B的行为表现。

教师:是的,小A比较容易关注这两个方面,容易忽略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小B的感受、想法。

他们的“内外视角”是否一致?

学生:不一致。

学生1:小A心里很生气、懊恼,却不理睬小B,感觉是在冷战。

学生2:小B 心里很疑惑,不明白小A 为什么突然不理自己,却仍然和其他同学说说笑笑。

教师:为什么会产生不一致呢?

学生1:小A 觉得小B作为朋友应该能理解自己。

学生2:小B 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想着没多大的事。学生3:小A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学生4:小B不知道怎么表达比较合适。教师:不一致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1:小A 觉得小B 完全不在乎自己,更生气了。

学生2:小B可能会认为小A莫名其妙。

教师:“内外视角”的不一致会导致朋友间的误会,引发矛盾。

2.我思我行

教师:小A 运用“内外视角”看待矛盾后会怎么做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在班级内发言。

小组1:小A 能全面清晰地看待和小B之间的矛盾,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主动找小B沟通,坦诚说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最终两人和好。

小组2:小A 经过慎重思考,认为两人性格不合适,决定不继续和小B做朋友。

教师邀请2 名学生重现小A 和小B 的定格动作。

2 个小组派代表对小A 和小B 的定格动作进行调整,变成双人雕塑,体现出两人的关系。第一种关系:小A 和小B 面对面站立,微笑握手,和好如初;第二种关系:小A 和小B 背对背站立,不继续做朋友。

教师:小A运用“内外视角”来看待矛盾,有什么收获?

学生1:小A感觉豁然开朗,没那么难受了。

学生2:小A从自己和对方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一下子就找到了产生矛盾的原因。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当我们运用“内外视角”看待矛盾后,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哪些呢?

学生1:调整心态。

学生2:主动沟通。

学生3:态度真诚。

学生4:遵从内心,如果觉得彼此不适合做朋友,也可以结束这段友谊。

教师:无论如何,小A都有选择的权利。最主要的是小A 要内心强大起来,学会正确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定格动作和双人雕塑,引导学生对故事人物的“内外视角”进行分析,进而思考处理矛盾的方法。

四、我的“内外视角”

教师: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你和同学、朋友发生过矛盾吗?当时是如何处理的?运用今天学习的“内外视角”,你会有哪些调整?请写在学习任务单上(见图1)。

图1 学习任务单

学生活动。

学生:六年级时,我和好朋友因为观点不同吵架。当时我很生气,故意疏远她。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应该等心情平复下来后主动找她沟通。

教师:同学们,当矛盾发生时,希望大家能运用“内外视角”来看待矛盾,做出合适的选择,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感悟,将本节课的收获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教学反思】

目前,关于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很多。本节课以“内外视角”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如何应对同伴交往中的矛盾,运用一个案例故事贯穿全课,教学思路清晰流畅,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案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发强烈共鸣,定格动作和双人雕塑的活动方式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学习运用“内外视角”来看待同伴矛盾,并掌握处理矛盾的方法。

【点评】

从心理学角度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解构并积极建构是心理课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授课教师引用“内外视角”理论来讲解初中生常见的同伴关系,比简单讲道理和经验性支招更为有效,给我们呈现了一节有依据、有深度、有趣味的心理课。

本课以学生的交往故事和细节作为教学素材,运用教育戏剧习式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体验和表达,引发丰富、深入的思考。学生首先认识“内外视角”,其次运用“内外视角”来分析案例故事并思考处理矛盾的方法,最后回归自身,将收获学以致用,做到了从认知到行为、从表象到本质、从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的深入探索。

授课教师作为广州市“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课题团队主要成员,在本课中精彩地呈现了“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流程,即以一个主题活动为主线,通过感知、理解、整合三个阶段层层深入的体验活动,达到知、情、意、行的良性改变。

猜你喜欢
变焦定格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定格生死瞬间
“咔嚓”,定格的街景
幸福定格
数码变焦不好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合理变焦拍远景
怎么变焦是个问题
佳能推出大变焦比相机
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