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性格显真实 明确写法展个性
——“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与反思

2022-11-20 05:00■郑
初中生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字形道题同桌

■郑 婷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写出人物的精神”,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设计思路为:先通过评价学生习作,帮助学生营造具体情境,了解人物特征;再让学生经历还原人物性格、推演“争论”情境的过程,探究恰当的描写方法和角度,做到描写人物要注重真实,凸显个性;最后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理念与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评讲作文《争论》。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题目要求。

屏显: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论。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候,则是数人参加。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写一篇作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要求: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

师:这道题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生:重点是要写出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

师:这一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人物在争论中的表现,展现人物性格。

师:说得很准确。争论和争吵有没有区别?

生:争论指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辩论,争吵则侧重强调情绪的宣泄。

师:很好,争论的焦点是对与错,并且争论的发生应该有具体的情境。那么,怎样才能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呢?我们借助一名同学的习作,一起探究。

二、分析习作

屏显:

老师刚走,我和同桌便翻开练习册,开始做题。一场争论也由此展开。

“你看,这道题很简单啊!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再用三角形内角和求角的度数。你还在犹豫什么呢?”我得意地一笑,拿起笔准备解答。“可我觉得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同桌打断了我的思路,“你看,如果用‘8’字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不是更简单吗?”他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而我,却在思考他的解题方法是否真的更简便。

一分钟后,我找到了破绽。“可是你忘了老师课上说过,‘8’字形在填空题、选择题中可以直接运用,但在大题中要证明后才能用。”我故意顿了几秒,放下手中的笔,接着说:“所以,你的方法更烦琐。”说完,我神色自若地盯着他,期待着他的回答。

他的脸一下子红了:“这个嘛——”他沉默了许久,最后终于蹦出一句话:“行,你用你的内角和,我用我的‘8’字形,可以吧?”语气中带着些傲慢。

“好啊!一言为定!”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圈画出反映人物个性的词句,说一说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生:文中的“我”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从“这道题很简单啊”“我得意地一笑”可以看出。

生:我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认真的人,从他一下课就做题可以看出。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很自信,从“神色自若地盯着他”可以看出。

师:那文中的同桌呢?

生:我觉得文中的同桌有点没礼貌,也有点骄傲,还有些固执。

师:看来你捕捉到了很多细节。有没有同学想要补充?

生:我也觉得同桌挺自以为是的,明明自己的方法不对,还不承认。

师:大家说得很好,有理有据。刚刚,我们结合原文分析了争论双方的性格,这正是升格作文的第一步: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甄别人物性格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们分析得出的人物性格与现实中的这两名同学像吗?

生:这两个人一下课就喜欢钻研数学题。可文中的“我”平时很低调,几乎不会与人争执,所以文中他说“这道题很简单啊”,我觉得不太符合他的个性。

师:不像的部分,分析细致。

生:我有补充。他俩是好朋友,因为他们都爱钻研数学问题。

师:你认为他们为了一道数学题发生争论很正常,对吧?

生:嗯,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师:你还原了两个人的关系,这样“争论”就顺理成章了。关于“像与不像”的问题,同学们还有没有补充?

生:文中的“我”性格沉稳而内敛,他一直考虑的是解题方法的对错,而不是谁更厉害,因而“自以为是”的评价不像。

生:虽然“我”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在数学上还是很自信的,这点很像。

生:我觉得他们既然是好朋友,那在同桌明知自己解题方法有问题还坚决不承认的情况下,“我”应该不会说“好啊!一言为定!”,而应该劝说或据理力争。

师:大家的分析都很透彻。通过交流“像与不像”的问题,我们大致还原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我”的性格。如果保留原文中“像”的部分,删去“不像”的内容,会有什么效果?

生:就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师:请大家再具体说说同桌的“像与不像”。

生:同桌虽然内向,但其实“外冷内热”,要强不服输,这一点很像。

生:我觉得同桌明知道自己的方法有问题,还用傲慢的语气说话,这一点不像。

师: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这源于平时对这两名同学的了解。还原两名同学的性格,厘清原文中的“不像”并删去,就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为修改打下基础。

(板书:还原人物性格,力求写得真实。)

四、关注细节

师:描绘人物时,除了要写得真实,更要凸显个性。在两个人争论的过程中,面对情势的此消彼长,他们的内心肯定波澜起伏,因而描写心理可以展示人物个性。但是,只运用心理描写方法又过于单一,并且原文是以“我”的视角来写,因此,我们还可以怎样刻画同桌的心理?

生:可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

生:可以描写人物的语气,如声音颤抖等。

师:声音颤抖这个细节具体可操作。大家顺着这个思路,还原情境推演一下,看看还有哪些细节能展现人物个性。

生:我觉得解出难题肯定很开心,把自己的方法分享给他人,能够获得成就感。可是同桌不认可,自己难免会不高兴。

师:情境还原有理,开心、成就感和不高兴都是心理感受。“我”的这些心理能被看出来吗?

生:能,文中的“我”得意时会抿嘴笑。

生:文中的“我”没想好怎么回应别人时,习惯扶一下眼镜,可能要为自己争取点时间思考吧。

生:文中的“我”不想跟别人争辩时,就会一言不发,只是一味地摇头。

师:同学们补充了上述细节后,人物好像一下子“立”起来了,真好。那同桌呢?他的心理又可以通过哪些细节加以表现?

生:同桌一说到激动的地方,声音就会颤抖。

生:同桌说不过别人时,就喜欢再拉一个人来帮他说。

生:你只要看到他嘴角稍微抽动一下,然后沉下脸再不说话了,那就表示他真的生气了。

师:说得真好。刚才同学们说,他俩为数学题发生争论的情况时常发生,你们喜欢看他们争论吗?

生:大家都喜欢凑过去,既能看热闹,其实也挺膜拜的。

师:描写围观的同学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吗?

生:可以。不仅能烘托氛围,还能推动事情的发展。

师:有道理。在还原情境的过程中,描写微表情、微动作等细节,能彰显人物个性,而适当的侧面烘托,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板书:微表情、微动作显心理,侧面烘托来助力。)

五、修改习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要求,动手修改这个片段。

屏显:

要求:1.删去不真实的人物特征;2.补充微表情、微动作和侧面描写,展现人物个性;3.限时5分钟。

(生写作,师巡视。)

师:我们来看一则修改后的片段。

屏显:

老师刚走,我和同桌便翻开练习册,开始做题。一场争论也由此展开。

“哎,这道题我做出来了!”我尽力克制内心的激动,故作平静地转向同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再用三角形内角和求角的度数。”我期盼他热情的回应,然而他冷静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寒冰向我袭来:“是吗?可我觉得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同桌的脸冷若冰霜,他慢条斯理地摆证据:“为什么不用‘8’字形呢?不是更简单吗?”我一脸茫然。见我没反应,同桌又照例扯了扯前面的小钱:“哎,今天的‘每日一题’,可以这么做……”小钱一脸膜拜地看着他,继而又对我笑了笑,仿佛在嘲笑我的愚蠢。我一边努力默念“要冷静,要冷静”,一边扶了扶眼镜,转向题目,试图找到突破口。

“8”字形,“8”字形……有了!“‘8’字形是简便,可是别忘了,老师强调过,‘8’字形在填空题、选择题中可以直接运用,但在大题中要证明后才能用。”我仿佛看到了他委顿的神情,顿了几秒,故意放慢语速:“所以,你的方法更烦琐。”

他的脸一下子红了:“这个嘛——”“对啊,‘8’字形不能直接用。”也许是人群中的这句话刺痛了他,他的脸更加阴沉了,嘴角抽了抽,良久,终于蹦出一句话:“行,你用你的内角和,我用我的‘8’字形,可以吧?”语气中带着些不服。“你,唉……”

师:修改后的文章有了很大提升。时间关系,请同学们课后再交流讨论。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还原人物的性格,力求将人物写得真实;通过还原争论的具体情境,明确可以描写人物的微表情、微动作,并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从而让人物各具精神,充满魅力。课后,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将争论中的人物写得既真实,又有个性。下课!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学生习作展开,选择描写学生之间争论的片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具体而真实的情境,消弭理解的隔阂。通过还原人物性格,并分析“像与不像”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白何为真实。借助还原情境,弄清楚人物在争论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心理变化,捕捉人物心理变化的外部表现,进而确定恰当的描写方法和角度,引导学生写出人物的个性。趁热打铁般的当堂训练,让学生由“说”落实到“写”。最后,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文章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从而达到迁移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时间关系,“修改习作”环节没有充分点评学生升格后的文章,也没能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展示。这是我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需要注意并改进的地方。

猜你喜欢
字形道题同桌
误会
换同桌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同桌有病
这道题谁会做
添一笔变个字
羡慕我同桌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