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记小品之“轩” 于方寸中寄情人生

2022-11-20 11:24李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2年3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书斋

文/李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自古以来,书斋是文人、士大夫驰骋思想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这方寸天地中寄托情志,将其作为寄情人生的文化载体。

中国古代书斋名号的种类繁多,“轩”是其中之一。“轩”即有窗的小屋,亦有优雅、高尚之意。古人以“轩”为书斋名者颇多。“轩”的命名体现了主人的理想和愿望,寄寓了主人的性情与追求。文人隐士在方寸书斋间指点江山。历史的风云,总在书斋中酝酿,而后又回归于书斋,唯余一部部典籍映照古今。

项脊轩:斗室寄宏志

归有光自号项脊生,立志成为家族中的“脊梁骨”。他为书斋命名“项脊轩”,言其窄小,“室仅方丈”,如颈背之间。友人为他取别号“震川”,寓意他是太湖流域的人杰。归有光起初不以为然,后得知他仰慕的同科进士何启图亦别号震川,大喜过望,转而欣然接受。

归有光“自束发读书轩中”,然而科举之路却屡屡受挫,乡试五次榜上无名。他的志向并未因此改变,依旧读书作文、谈道讲学。归有光作《项脊轩志》,自谓“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洒脱自得之意,溢于言表。“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非幽僻之所,居于喧,却静于心。归有光在《书斋铭》写到“哲人静观,亦宁其宫”,虽托哲人,亦是自况。

归有光一生命运多蹇,亲旧生死聚散,在他笔下都显得悱恻动人。《项脊轩志》围绕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回忆了与祖母、母亲、妻子相关的家庭琐事。“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慈母早逝,然而母亲亲切温暖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他写祖母则重在记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有负祖母殷切期望,怀念与内疚交织,“长号不自禁”。他写妻子亦极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未著半句情语,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

所好轩:性灵写诗文

袁枚承公安派“性灵说”,其诗文自然清新、风趣别致,多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他少有才名,二十三岁入仕,却在壮年之时爽快辞官,隐居江宁,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自号仓山居士。袁枚好吃,喜欢逛厨房,喜欢收集食谱,喜欢结交名厨。

袁枚嗜书如命,他的藏书量最大时达40 万卷。随园内建有多处藏书堂,以“所好轩”声名最显。袁枚为此作《所好轩记》,以寄情志。开篇即曰:“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乃因“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乾隆三十八年,因纂修《四库全书》之需,朝廷诏求遗书,袁枚遂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朝廷,并作《散书记》以记。“天下宁有不散之物乎,要使散得其所耳。要使于吾身亲见之耳。”袁枚爱书,洒脱而不褊狭,又曰:“予每散一帙,不忍决舍,必穷日夜之力,取其宏纲巨旨,与其新奇可喜者,腹存而手集之,是散于人,转以聚于己也。”书得其用,方显其价值。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何用慨然!

惜抱轩:气象追唐宋

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但少怀壮志的姚鼐科举仕途却不顺。身为四库馆纂修官的姚鼐,以宋代理学为治学大归,在汉学盛行的四库馆中与馆臣论事不合,身陷孤立。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作别官场的方式持守自己的治学主张。

辞京南游的姚鼐游学四海,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讲学,居室沿用“惜抱轩”之名。彼时的姚鼐创作了大量诗文,辑成《惜抱轩诗文集》,以明心迹。“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遑遑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章。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姚鼐以古君子的标准自比,“所济者大”已无可能,不如种豆南山,无违本心。

“仆昔弱冠岁,始窃乡曲名。充赋自南来,意气颇纵横。谓当展微抱,庶见康民氓……十年省阁内,回首竟何成……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京。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姚鼐离馆辞官时的郁闷不平,在《阜城作》中渐转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豁达和愉悦。

“走昔少年时,志尚在狂狷”,仕途蹭蹬,理想求而不得,文人、士大夫退守书斋,在精神领地寻求心灵的慰藉。他们退而不隐,以著书立说、传播经国治学的思想作为关注现实的另一种方式。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书斋
书斋清赏 国画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书斋里的幻想者》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文人学士的书斋名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春日赏雨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