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实现途径*

2022-11-20 09:21张忠祥赵天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21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张忠祥 赵天姿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

高校社团组织是高校大学生以自愿为原则,以自身爱好为基础,以社团理念为导向,以社会实践为方式,以实现社团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团体。高校社团组织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其强大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而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社团组织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社团组织进行育人的真正核心内涵,它通过隐性的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对社团成员进行塑造和培育,具有较强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高校社团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高校社团文化是高校社团组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化的总和,它以文化的形式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和塑造,进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它对于社团文化环境的形成和社团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强化校园文化环境塑造

高校社团文化育人就是在社团活动中贯穿文化育人理念,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充实文化育人方式,不断以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来熏陶高校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生活的舒适性和活动的娱乐性,并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社团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社团文化环境。因此,高校社团文化育人对于良好社团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高校学生长期处于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环境之中,也会对其精神状态、人文风貌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总之,重视高校社团文化育人的功能,既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团文化环境,又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突显学生自我个性培育

高校社团文化在育人过程中,能够为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尤其高校社团文化形式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能够使得社团整体的文化氛围更加宽松、愉悦和包容,高校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被最大限度的激发,进而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全面发展。高校社团文化育人的组织实施是依托社团文化活动来展开的,社团文化活动自然而然便成为高校学生发展自我个性的平台,如爱好和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性质的社团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才能;语言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选择广播站、演讲组等性质的社团文化活动,强化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和能力;文化功底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参加文学社或读书会等性质的社团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总之,高校社团文化育人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较多的路径选择和发展平台,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文化育人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组织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社团组织主要依托各类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深化社团信念力、凝聚社团向心力、扩大社团影响力,并通过组织社团成员不断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校社团文化活动,锻炼和提升社团成员的分析问题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就社团文化育人活动而言,社团组织之间开展的各种竞赛活动则是文化育人与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的产物,无不体现着社团组织自身的特色和属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奋发进步的动力,对于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推进传统育人理念创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高校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是学生课业的有效完成;教育模式仍然是课堂上的理论教育为主,课外的实践为辅。高校学生参与社团文化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和浪费时间的表现,而现实中,高校社团文化育人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高校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高校社团文化在学生培养和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打破传统的高校育人理念。

二、高校社团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导作用。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社团组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一切文化的总和,它以文化的形式对高校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素质和能力、情感和心理进行引导、培养、调节,并对于社团文化的环境和理念进行重塑和完善,其价值和意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观念和行为的引导价值

“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文化交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2]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组织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凝聚,它承载着社团组织的核心价值理念、发展目标诉求以及社团制度规约。在社团组织运行过程中,社团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约束和引导着社团成员的行为指向和价值倾向,抑制和纠正违反社团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和支持符合社团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以期使社团组织达到内在的价值和文化的同一性。一方面,社团文化的自身特性——组成的自发性和氛围的宽松性,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学科知识及实践经验来建立或参加社团组织,并在自发的基础上形成尊重每个社团成员意愿的社团理念、口号、目标、风格和发展方向等,并以此来作为一种意识和行为的价值规范来引导和规范社团成员,促使他们在观念上形成一种心理定式,促进社团组织内部统一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此同时,长期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必然会对社团成员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引导和规范社团成员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社团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与社团文化要求相适应,进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另一方面,从根本上看,社团文化隶属于校园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团文化的存在进一步增强和补充了校园文化的作用。尤其是社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通过隐性的内容、多样的方式、宽松的氛围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体,引导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符合,从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社团文化所倡导的实践特性能够提供多元化、多层面、多领域的实践机会,能够保障长时间、高频率的锻炼和塑造社团成员的能力和素质,进而使得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专业型和学习型的社团组织是与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团体,高校学生参加这类社团组织能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拓展专业知识面,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同时,就社团文化活动本身而言,社团组织之间开展的各种活动也是文化育人与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社团组织自身特色和自身属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对于提升其专业素质能力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学生既是社团组织的组织主体,也是社团文化活动中的实践主体,他们在社团文化活动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社团组织内部,高校学生是社团组织的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培养社团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锻炼社团成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塑造其自主、自立、自信和自强的意识;在社团组织之间,由于其相互没有从属关系,他们之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的时候则需要进行不断的沟通和协调,能够有效地锻炼他们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和增强交际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协作和竞争意识;在社团组织外部,社团成员在校外组织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社团成员往往以社会的尺度来要求自己,以社会人的身份和角色来展示自我,能够帮助社团成员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社团组织依托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和社团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校社团文化活动,其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执行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发展,进而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情感和心理的调节价值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往往缺乏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加之远离家庭又使其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此时他们往往在心理上缺乏自信和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心理和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不稳定的情况。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则为其心理障碍的疏导和情感的宣泄提供了有效的渠道,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社团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社团文化活动的丰富性、自主性和宽松性为社团成员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平台,能够促进社团成员自我愿望的实现,拓宽社团成员的视野和眼界,增加其社会阅历,帮助其转变思维方式,以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并懂得包容、尊重和创新,进而强化其心理承受能力。其次,社团文化活动的践行需要社团成员之间、社团成员与他人之间进行不断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在不断交流过程中社团成员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获取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增强自我与他人交流的自信,以充实的情感交流来填充“断乳期”的空虚和孤独,增强其对社团组织和高校的归属感,使得社团成员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得以有效的疏导和缓解,有效调节社团成员的心理状况,实现社团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多元化的角色扮演能够强化社团成员的心理适应能力。社团组织成员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对上需要扮演践行者、对同级需要扮演协调者、对内需要扮演组织管理者和参与者,多元的角色扮演使得社团成员对自身的定位在不断地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社团成员不断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使得社团成员能够对各个角色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强化社团成员对各种社会角色在心理上的承受和适应能力。

(四)环境和理念的塑造价值

高校社团文化育人就是在社团活动中贯穿文化育人理念,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充实文化育人方式,不断以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来熏陶高校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生活的舒适性和活动的娱乐性,并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社团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社团文化环境。重视高校社团文化育人的当代价值,既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团文化环境,又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两者是在交互中不断发展前进。高校社团文化育人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高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高校社团文化在学生培养和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打破传统的高校育人理念,树立一种开放式、全方位的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三、高校社团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3]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的有效发挥影响着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程度。需要社团组织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和高校团委的扶持和帮助下,不断完善和丰富高校优秀社团文化,坚持“打造文化传播育人环境,突出文化传承本质理念,在文化自省意识中实现社团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有效的探索”。[4]

(一)塑造优秀高校社团文化,加强社团文化精神引领

社团文化价值的实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社团文化的基础之上,必然以一定的社团文化为支撑,“而社团文化绝不可能凭空培育或建设,必须植根丰富的大学生社团实际运作之中,作为社团成员的大学生们,作为社团主体,也必须真正作为社团文化的建设主体、培育主体”。[5]因此,是否拥有社团文化,拥有怎样的社团文化,已成为发挥社团文化精神引领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结合社团组织,塑造社团文化。社团组织要依托社团成员的学科背景,塑造别具一格社团的文化品牌,并在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社团文化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符合社团实际需要的社团文化。同时,社团文化价值的发挥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必然要寻求社团文化的外在实现形式与社团文化活动主体、客体、环体的结合点,实现以社团文化引领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带动社团成员,以社团成员丰富社团文化。其次,丰富社团文化的表现形式,强化文化引领多元化。“学生社团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制度、管理、活动彰显自身的价值取向、文化形态”。[6]社团文化既表现于社团组织的内在价值理念,也表现于社团组织的外在物质载体。内在的价值理念是社团精神、目标、宗旨等内容的统一体,它决定着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丰富和拓展社团组织的价值理念,强化内在价值理念的机制和作用,能够使社团组织内部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约束和影响社团成员在遵循社团内在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展开的自我行为,进而强化社团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外在物质载体主要形式是社团组织的文化实践活动。既需要保障高质量、高水平、高特色的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以优质活动吸引和影响更多高校学生,在活跃氛围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又需要强化审批、管理和引导,保障社团文化活动的主旨和方向的正确性,杜绝各种质量不高、意义不大、效果不明的活动内容。再次,遵循时代要求,紧跟发展步伐。“社团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的塑造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7]这是社团文化保持生机活力和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社团文化才能保证方向正、目标明、理念对,才能使社团文化发挥正确的文化引领作用。

(二)丰富高校社团实践活动,实现社团文化实践育人

社团实践活动是社团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社团成员是在社团实践活动中来深化对社团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社团实践活动是实现社团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校社团组织逐渐成为社会和校园联通的桥梁,是社团成员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方式。社团组织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不断增加社团成员接触社会的机会,对于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团组织要改变社团文化活动“重娱乐,轻教育”“重形式,轻内涵”的活动模式,强化社团文化的价值内涵,以丰富的活动内容为依托,推进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其次,社团组织应根据社团成员和社团组织的特性,实施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加大与社会的沟通协调,锻炼社团成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社团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如组织一些贴近群众、服务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社团成员从校内自我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再次,加强社团组织之间地协同合作,实现社团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社团组织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一个社团组织不可能涵盖所有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个体社团组织能力的大小限制了社团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效果,加强社团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力量集聚,以多样性、丰富性的社团实践活动促进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团文化的实践育人。

(三)营造良好社团文化氛围,强化社团文化环境熏陶

社团文化氛围是社团成员对所处的社团组织环境总体的感知,在实践过程中对社团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是一个长期文化积淀的过程,需要社团组织不断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入手,形成合力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方面,社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团硬件设施,重视社团的总体布局和规划,做好社团组织活动场所的装饰和美化,充分展现社团组织的团徽、宗旨、目标,突出社团的特色和社团的文化价值理念,形成和谐的社团文化环境,使社团成员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社团物质文化环境育人的功能。在制度文化方面,高校组织和社团组织需要制定宽紧相宜的社团规范制度,以合理的制度文化来规范、约束和引导社团成员的行为,使其能够在社团文化活动中遵循社团制度文化的规范要求,达到制度文化环境育人的目的。同时,校团委及各级学生管理组织需要依据学校规章制度,对高校社团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保障社团组织及其文化活动遵循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发展。在精神文化方面,社团精神文化要体现社团组织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社团特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性,要反映社团组织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风貌。社团精神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和认可每个社团成员,把社团精神文化根植于每个社团成员的内心,形成有效的价值和精神认同,强化社团成员对社团组织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以积极向上和宽松和谐的社团精神文化氛围来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民办高校基于项目管理理论下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文学社团简介
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经济发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