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精神与职业教育就业力研究*

2022-11-20 09:21洪涛徐州工程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21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就业观实干

洪涛 (徐州工程学院)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大批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人员充分就业。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从精英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尤其是大批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因为自身定位,以及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从全国高校平均一次性就业率来看,2012~2021年,大约有30%左右的大学生无法实现一次性就业。观之表面,就业率受到大学扩招及毕业生人数规模的极大影响。然而深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数量和规模扩大并不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造成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的就业诉求与企业需求难以匹配:期待中的工作,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也招不到,二者之间的匹配失灵,造成企业人才短缺,大学生失业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塑造职业教育学生的终生就业力,实现人才资源与就业市场的有效配置成为当下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现实观照和理论思考。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为此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和现实路径。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就业困境

就业观实际上就是怎样认识和看待劳动就业的问题,它深深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对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来说,脱离职业教育的初衷,片面地追求工资待遇,或脱离实际,求职的时候定位过高或缺乏职业自信而不敢主动择业等情况都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具体而言,传统就业观的影响下,一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职业,一部分因求职不得索性彻底失去择业的自主性,由此衍生出“慢就业的佛系就业”和“利己式的狼性就业”两种主要就业困境。

(一)“佛系就业观”的成因及表现

1.物质的丰富催生出“慢择业”。社会正大跨步向前发展,经济实现了腾飞,带动人们生活水平及质量大幅提高,由于物质基础极为丰裕,很多学生对就业并不迫切,他们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保障他们慢慢择业。《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待就业”毕业生达到了7.5%,较2014届增长了1.1个百分点。

2.部分毕业生不愿突破就业“舒适圈”。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受传统就业观左右,对就业期待过高,将政府、事业和国企单位作为就业的唯一去处,对一些中小微企业往往望而却步。这种不切实际的择业观,使一些学生抱有宁缺毋滥的思想或幻想,不愿走出舒适圈去尝试新的领域,做出新的选择。

3.职业教育缺位、错位。尽管高校按要求设置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情况是,当下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非常匮乏,能够真正开课、有效讲课的高校很少,以致部分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匮乏,就业技巧缺乏,就业观念难以与时俱进,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创业比率低,就业呈消极状态。

(二)“狼性就业观”的成因及表现

1.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出就业结构不平衡。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缩减,客观上造成就业较以往更为困难。《报告》呈现了201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几个特点:第一,本科毕业生就业集中在教育和医疗服务领域,呈上升趋势,另外,社会对媒体、网络人才需求激增;传统制造业招聘比例下降,机械、销售相关职业社会需求明显减少。第二,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比例为47%,和前两年变化不大,说明大学生大城市就业的倾向并没有发生变化。第三,不满现状的2018届大学毕业生大多和收入达不到预期有关。

2.就业价值标准功利性、虚无性导致职业规划缺失及择业行为失范。一是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缺乏辩证思想,无法从所要就业的行业、区域及岗位信息中科学清晰地判断和筛选有效部分;二是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于注重个人主观感受,有强烈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经济利益、前途和地位占据了这部分人的整个思想,让他们对于个人功利特别看重,对集体和社会利益高度忽视;三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匮乏,他们为了就业或将求职简历、证书造假,或通过金钱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表现为进入职场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匮乏,工作挑三拣四,懒散懈怠,无责任感及敬业精神,劳动合同签订过于随意、随时毁约。

3.就业价值衍变呈现出网络化。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和观念深受网络影响,包括其就业价值观在内,主要体现在:第一,互联网能实时传播信息,并能实时互动,极富创新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的信息和无限的启发,他们视野开阔,信息四通八达,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就业模式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新型就业模式,让他们对新兴行业倍感兴趣,如电商、电竞产业等,就业范围扩大,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个人的潜力容易得到激发。第二,学生就业价值观也受到网络思潮的巨大影响,这些思潮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正向、负面的均有,尤其是一些不端产业,如网络传销、借贷及诈骗等,不但隐蔽,还具有极强的诱导性,极容易引诱和误导学生“错误就业”,不知不觉成为网络犯罪的一分子。

二、创新创业精神塑造就业力的理性审思

(一)创新创业精神:塑造终生就业力的核心要素

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创新创业引领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发表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讲话,“创新创业”一词频频出现,创新创业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被赋予更多内涵:如创业精神,企业家、工匠及劳模精神等。创业精神需要不怕苦累,艰苦卓绝;企业家精神需要身先士卒、坚韧不拔;工匠精神需要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劳模精神需要敬业爱岗、不求名利。青年人才是最具创新思维、最有创新激情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体力、精神意志力是其他年龄段的人所无法比拟的。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敢试敢为、敢为先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才,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创业的素养,更要树立创新创业精神。这不仅是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更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旨趣与路径。

李·哈维在相关领域研究非常深入,他对就业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就业力是一种受雇主看重的必不可少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有效服务于雇主所拥有的组织,为其创造足够的效能。大学生经过职业教育中的综合学习和素质发展,在毕业时具备了一定本领,这种本领可以使其就业理想达成,还能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并且能将自身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这样的本领的最终指向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终身就业力培养为一种过程,在李·哈维看来,终身就业力不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它强调的“能力”多于“就业”,就业只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就业力并非学生学了职业课程就一劳永逸地永远拥有,终生就业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这种能力和品质是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并且不但可以运用于现在,还能在今后工作中持续发挥作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终身就业力的外在品质表现为创新创业精神。

(二)梦想、创新、实干:支撑终身就业力的时代因子

创新创业精神作为终身就业力的核心要素,其时代内涵包括:勇于梦想、善于创新和成于实干。在创新创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中,勇于梦想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导向因子,体现就业者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善于创新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动力因子,促使和激发就业行为高质量发展;成于实干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保障因子,维护就业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梦想和创新需要实干落实,实干是实现创新和梦想的根本,它们彼此依存,互有关联,使创新创业精神体系得以丰满。

1.勇于梦想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导向因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活力源自梦想的产生,梦想是源源不断活力的根本。中华民族由来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民族。当下我们正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梦想变为现实;而民族复兴将成为我们下一个将要实现的梦想。这个伟大梦想正在各行各业、每个人心中扎根,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不畏艰辛,努力拼搏,步步稳扎稳打,前赴后继、竭力前行,梦想的成就离我们将不会太远。

勇于梦想需要高尚的品德。“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道德品格的优劣与一个人创业能否成功也密切相关。很难想象一个道德品质恶劣的人在自己的领域会得人心,能长久发展。道德品格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如讲诚信、守正义、重民本、尚仁爱等,蕴含了德行天下、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人无德不立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不易至理。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更是需要大力提倡德之重要。青年们应正确认知、养成和实践道德,将意识和信念落实到行动上,心中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一一践行,营造出优良的社会道德氛围。

2.善于创新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动力因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的继续深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并以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智慧,推动一项项大国工程拔地而起,推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善于创新需要练就过硬本领。大学生就业、创业不是绣花装样子,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扎实的学识、良好的素养和实践的磨炼,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理论非常重要,应不断加强钻研;同时技能也至关重要,应掌握纯熟,这样才能拓展自身能力,提高自我素养,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与时代需求,并将事业做好。

3.成于实干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保障因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发扬实干精神,一切都要落到实处,不夸大、不多话,将想法切实转变为行动,这样才能带领中国稳健前行,走在时代的前沿。“中国奇迹”彰显的是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展现的是国家的价值,更是将我国独特的政治制度优越性充分展现了出来,正是这种优越性能汇聚起万众的力量,创造出一个个让人惊叹的奇迹,所有的一切都是万众一心,落实于行动的结果。“干”起来,才会“干”出来。

成于实干需要谦虚谨慎。就业之路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失败之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成功之后,仍然要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低调,这样才能永远屹立于成功之巅。如果一有成就就沾沾自喜,自傲自夸甚至得意忘形,那离失败也就不会遥远。谦虚谨慎的品质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也是每个国民应有的品质。

(三)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培树终身就业力的逻辑前提

“慢就业的佛系就业”和“利己式的狼性就业”展示出当下部分学生因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缺乏产生的就业观念,究其内在根本原因实为就业者对创新创业精神未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对于创新创业精神,缺乏从“狭义”走向“广义”的空间转变、缺乏从“短程”走向“全程”的时间转变。缺少内在价值的领悟,忽视本源、弱化真实体验,没有将创新创业精神当作一种就业观,更没有通过创新创业精神的形成进而塑造终生就业力。不当的就业观迫切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加以纠正和引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引导其积极到广阔的新业态、新产业、农村及民营生产一线去锻炼和成长。

三、创新创业精神塑造就业力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铸锻勇于梦想、善于创新、成于实干的创新创业精神,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提升,创新构建了“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正是基于这一建构思维,将职业教育融入专业、职业、创业、产业、就业等各个环节,通过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精神”的“认知—认同—内化—行动”,塑造终身就业力。

一是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丰富大学文化内涵。高度物化创新创业文化载体,创设创新创业文化实物展示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领会感悟创新创业精神,实现创新创业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生活,营造职场化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并带入学生职业生涯。

二是形成和谐共处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系统。创新打造红色教育文化、非遗研究文化、实训实践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形成创新创业文化系统。打造校内红色教育基地、排演红色话剧,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点亮青年学子心灵。发挥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平台的作用,大力开设“非遗”类课程,发挥“非遗”的文化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就业观实干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实干派 别克君威
斯坦福再得福布斯最具创业精神大学榜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