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疑 释疑 拓疑”为抓手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022-11-20 16:06冒国华
小学生 2022年3期
关键词:妹妹文本课文

☉冒国华

什么是“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1]。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问答就没有课堂。纵观我们所观摩过的示范课、研讨课,处处可见“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仿佛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去的,成了专门为老师解决所谓“精妙”问题的“解答器”[2]。可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全被老师牵住了鼻子,思维只获得了小范围的锻炼,智慧的光芒只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在以教师为“主考官”的课堂上,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恐怕也渐渐地丧失了“问”的能力了!

这样的课堂,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理想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牛马或羔羊,他们应该是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和不解而来,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能够获得解疑方法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带着疑惑而来,又能产生更高层次疑惑的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看来,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使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进而自己找到科学的理想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在笔者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提倡的“五自教学模式”,我总是努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努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下面,我以《一匹出色的马》(部编版二下第7 课)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十个问题。在教学《一匹出色的马》时,我把精心设计的“五自学习单”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把预习过程中思考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面对陌生的学习材料,产生了好奇,涌出了疑惑,引发了思考……

有的学生在“自主质疑”部分写道:看了课题,我便想:这篇课文是写马儿的故事吗?

有的学生写道:课文里没有马,那课题中的“一匹出色的马”到底是什么呀?

有的学生问:妹妹累了,妈妈也累了。这一家人是走了多远的路啊?

……

“学”从“问”起!这一个个问题有浅有深,可都是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碰撞时产生的火花呀!二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孩子们用心地思考,积极地探索,通过提出问题,活跃了思维,也为课堂上投入文本的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探究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的课堂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和简单记忆,而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采用了分阶段教学的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筛选。

我出示了小组合作的要求:1.靠小组的力量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掉简单的问题。如理解词义,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等。2.筛选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既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师生合作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此刻,那些未解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将小组筛选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探究内容,进行再提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有目的的阅读,准确地理解了课文中的故事,读懂了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当孩子们通过深入阅读之后,再回顾自主质疑的问题时,有学生说:“故事里‘出色的马’原来就是柳枝啊!可是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妹妹那么累,都走不动路了,骑上这匹假马就有劲儿了呢?”其他学生听了这个孩子的问题,都哈哈大笑。我听了这个问题,也笑了!

《礼记· 学记》中也阐述了提问的策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于探讨钻研的人,像木工砍硬木,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再攻克难关的“节疤”。此时此刻的课堂上,容易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开了谜题,稍微困难的问题在师生合作中变得明朗。我当即意识到这位学生的这个问题提得十分巧妙,这个问题将引发全班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讨论结束,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学生说:“小妹妹肯定是觉得新鲜,因为她把骑柳枝当作了一个新游戏。”

有学生说:“爸爸这是转移了妹妹的注意力。有时候我走路也觉得累,可妈妈一给我讲笑话我就不累了。”

有学生说:“我觉得这位爸爸很聪明,轻轻松松就解决了问题。他说柳枝是马,让妹妹骑,妹妹觉得好玩,自然就不觉得累了!”

……

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思考着自己脑海中冒出的小问号,用稚嫩而又丰富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中解开了心中的疑惑,理解了文本,又升华了文本。

三、课后延伸,寻找问题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学科,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丰富性的特点。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端点,而不是一个末梢。曾有同行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如果学生是带着小问号走进课堂的,那应该让他们带着大问号走出课堂。”对于这种观点,我深以为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我看来,“学习的主人”应该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具有主动探索精神的人。课堂是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如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只一味通过阅读、思考并回答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从回答过程中习得到些许新知识、新技能,那所得必定是有限的。无疑,这种“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作用是不大的。我们的教育多年来一直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就应该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教学《一匹出色的马》进入了尾声,我问学生:“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哥哥,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帮助妹妹忘记疲劳,快乐回家呢?”学生们有的开始冥思苦想,有的小声地和同桌交流。很快,就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出了妙招:

有学生说:我小时候有一次走累了,想要妈妈抱。我妈妈就和我赛跑,说谁赢了谁是英雄,谁输了谁是狗熊。我很想赢,就一下子跑到家了。所以,我要是小哥哥,就和妹妹赛跑。

有学生说:我会找一颗小石子,和妹妹踢着玩,让她忘记疲劳。

有学生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数树。我看到路边有许多的绿树,很漂亮。我带着妹妹一路数一路走,肯定很有趣。

还有学生说:我会和妹妹说,如果她自己走回家,我就把我最喜欢的玩具给她玩。

……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的思维是敏捷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他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对这些答案,我统统表示认可,并进一步激励他们:我相信你们肯定还会想出很多很多的妙招,帮助妹妹忘记疲劳,快乐回家。不过,这些方法到底好使不好使,还得你自己找合适的机会去试一试哦!

通过这样的小设计,我向学生渗透和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前、课上,也在课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合理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语文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妹妹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的妹妹不爱我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我的妹妹 等
端午节的来历
带妹妹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