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2022-11-20 23:00张晴王凤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幸福感青年教师职业

张晴 王凤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农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农村的灵魂。”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提升农村教师待遇、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文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农村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青年教师作为农村教育力量的有益补充,也是农村理念的践行者,城乡世界的联结者。经历了政策的变迁、岁月的洗礼,从进入职场的初步融入到积累教学经验的角色融入,呈现着群体性差异与个体性差异。青年教师应克服教育教学中的阻碍因素,转换教师角色,融入农村环境,促进精神生命的生长与完善,从而助力教师的队伍稳定性,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教育。

一、农村中学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现实阻滞

(一)职业倦怠性显现

作为教龄较短的新手教师,在教学经验储备不足、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困境下,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还会面临留守儿童比例高的问题,在教学任务繁重,重重压力之下,若没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专业支撑,很难应对如此复杂的教学情境,教育教学受挫,职业幸福感也相应降低,导致青年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性。除了在教学中面临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条件差等硬件问题,也存在自身教育能力以及基本功不扎实的软能力问题,教育实践难题与农村的隐性环境息息相关,青年教师在入职后难以接受到完整的职后培训和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对自身职业前途感到迷茫。因此,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受到环境限制,职业倦怠性的日渐累积,影响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二)地域融入度不佳

地域融入指个体对其所在地区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认同、依恋和承诺。在个体融入程度上可分为初步融入、角色融入与深度融入。初步融入指青年教师初次进入职场,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干扰;角色融入指一些青年教师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相信教育对个体带来的改变,对自身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有所期待,通过扎实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知名度,教育功效感日渐提升,对农村具备情感上的依赖,但也不会放弃去城市发展的机会;深度融入指一些青年教师对农村环境与文化有了很强的适应力,对教育事业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具有浓烈的扎根农村教育的意识,可以成为坚定的“农村教育守望者”。

青年教师地域融入的基础是归属感,强烈的归属感可以促进青年教师激发主人翁意识,对任教地区具备忠诚度与认同感,产生无可替代的责任意识,形成行为牵引力,投入教育事业,从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多数青年教师,在短暂的入职期限内,处于初步融入与角色融入的状态,难以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坚守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留任在农村学校,成为教育事业的坚实力量还需要多方面的助力。

(三)信息化存在落差

互联网的兴起,让年轻教师倾向于线上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与精神层次,渴望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以及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他们通过互联网购物,自主学习,借助一些社交软件和传媒平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与培训。但是农村中学受地域限制,信息获取与使用渠道与方法会有所变化,青年教师身处农村环境需要渐渐适应这种变化需求。

二、农村中学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

(一)完善外部保障,助力职业幸福感

1.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教师管理考评制度影响着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发挥导向作用,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活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对于农村青年教师的评价制度,应避免过度且不必要的量化考核,充分考虑新任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引导考核向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发展;不以单纯的分数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要看到新任青年教师的付出过程,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修养、工作态度、工作绩效与学生的实际成绩与基本能力,注重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统一,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师评价方法,减少缺乏实质意义、消耗性的评比,实施动态监管,有重点地“渐进性”量化评价;在评价考核过程中注意客观公正性,朝着科学性、实效性迈进,在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促进新任青年教师的发展,对评价中显现的优秀教师代表,落实奖励机制,凸显物质与精神的双效激励效应,以此鼓励青年教师乐于从教,扎根乡村教育。

2.健全教师补充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学校的紧缺学科教师缺额,与青年教师学科匹配度不高,这也造成了部分青年教师就业不稳定心态,而稳定的心态是职业身份的认同和幸福感的体现,其来源于时间的积累。因此,注重紧缺学科的教师招聘工作,扩充青年教师队伍,通过定向师范生招生制度与定向培养计划,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储备充足的教师补充力量。提高青年教师的“适教”能力和学科适配度,考虑从教动机、教学热情、教育情怀等内部因素,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公平,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探索中,认同自身价值,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

3.满足基本社会需求

教师一直以来被冠以无私奉献的光荣称号,忽视了教师也是“社会人”的身份,因而相关各方要重视青年教师作为“社会人”的现实需求,无论工作和生活上,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实现青年教师——社会——家庭关系的良性互动。关注青年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状态,提高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在情感方面、生活乐趣上给予及时的关切与温暖。聆听青年教师的教育心声。对于还未建立家庭的成员,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经过调研显示,农村男女青年教师存在着性别结构失调的现象,学校每年可以设置“牵红线”的交友联谊活动,联合线下线上共同促进青年教师间的互动,为单身青年教师婚恋问题增添一些外在效果。对于能够坚守农村的优秀青年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积极发扬作为教书育人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

4.媒体宣传榜样力量

青年教师不是形单影只的个体存在,而是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群体能量。弘扬青年教师的光荣模范力量,是提高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助推器。扩大青年教师的多样化宣传途径,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官网的政策宣传报道,还要在网络平台设置“客服”,对热衷教师行业的参与者在线随时解答疑问,对于集中的困惑,给出正确合理的参考答案进行公示,待于解答的有价值的相关问题,收集列成清单,积极思考方略,并对合理性建议进行采纳。另外,对于在新闻媒体、社交软件上增加青年教师榜样的刊登报道,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就业主管部门,鼓励支持师范类专业学生从事乡村教师岗位,动员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致力蓬勃发展的农村教育,内心滋生青年教师荣誉感。

(二)关注专业发展,提升职业幸福感

1.优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青年教师是农村社会的一道窗口,需要不断优化农村教育发展环境,营造安全舒心的空间,才能给予教师面对开放环境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上,积极落实安居房工程,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加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拓展跨区域青年教师间的沟通联系,创建多彩多元生活空间,积极的环境构建,良好社会的氛围加持,可以提高教师的韧性。在职业发展上,升级青年教师薪酬福利体系,开展定期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更新迭代教育方式,运用“互联网+”优势,通过“数字赋能”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交流,设置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库,对于青年教师的疑难困惑进行“动态追踪”,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回应关切,探索与农村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洽匹配的教育教学策略。打造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以点带面,促进青年教师的经验交流与合作,保障跨学校跨区域的动态性,营造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发挥优质师资示范引领作用

师资力量存在区域间不均衡的现象,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需要优质教师的引进,在明确农村学校师资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匹配性,扩大优质师资的有效供给,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银龄讲学计划”是退休教师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也可以成为农村教师的补充力量。如果能够充分运用优质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对新任青年教师进行“青蓝结对”一对一帮扶,将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利好发展。针对区域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现状,结合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遴选适宜本地学校的退休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带作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点对点精准发力,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更快适应岗位要求。

3.引领教师专业能力长效发展

专业能力的长效发展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初心与不竭动力。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除了不放弃“上好一堂课”的认真思考,更应主动追求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迭代,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技能的驾轻就熟,课程精讲的深入浅出,用潜心研究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环节,总结规律,改进教学策略。启动教研提升工程,打造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互相听课、评课,指出优缺点,明晰改进方向,外出教研活动过后,畅享经验心得,促进青年教师的反思提升,搭建朋辈学习平台,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灵感,形成认同,发展认知。创造学习契机,开展读书沙龙、教学经验体会交流活动,启迪青年教师思维,助力青年教师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先进学校开展校际教研交流活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原则,邀请名师进行学术讲座,参与指导,拓展青年教师的教研视野。学校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与教师的自我发展计划相结合,选派青年教师跟岗交流,调研学习,对学成归来者组织返校培训,辐射带动其他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效益放射到最大化。加大青年教师系统职业规划的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更好更快地促成个人自我实现。

(三)加深文化认同,培植职业幸福感

1.传承文化使命

青年教师对农村学校的依恋感和归属感,是在新型城镇化与农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一个课题。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积极悦纳农村文化,从而为青年计划的延续打造广阔的空间。这里除了外在物质保障,资金加持,还涉及内在的文化认同,然而这不是外在的强加和赋予可以满足的。捕捉农村教育独有的自然淳朴及其承载的情感魅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特色乡土文化氛围,感受农村文化之美,扎根乡土教育,探寻生命的归属。让教师感受到幸福感,青年教师才能够“留得住,教得好”。

2.加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个体对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依恋,立足于农村社会,传承农村文化,是激励青年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积极改造农村教育的动力。乡土情感的重塑离不开内在的情感修养,尤其是新上任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群体,处于从学生到教师的思维方式转变过程,打破硬性灌输模式,运用互动、探究的灵活方法,促进教师体验了解农村文化。在这片耕植的土地上,孕育着祖祖辈辈生活的文化积淀,需要深入挖掘潜藏的人文与历史,凝练优秀的文艺作品,潜移默化传递农村文化精神,以文化人,从而在了解乡土社会情态基础上,对自身情感进行找到合乎情境的表达方式。创设机会与父老乡亲对话,触摸历史发展的动态脉络,融入自己的精神内核,沉淀校园文化,添加育人的生命底色。通过加强文化自觉,帮助农村文化走出特色文化之路,铸牢执教农村的精神文化根基,让青年教师由内生发正能量的价值观,获得充实的职业幸福感。

3.营造特色群体文化

农村学校是青年教师群体赖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承担教师群体文化的主体,同时肩负着建设群体文化的重任。学校要建立具有生命张力与价值的文明生态,筹备搭建教师交往的平台,创建教师间的交往社群,定期准备联谊社交活动,增加区域间教师交往的机会,营造和谐向上、团结紧密、具有强烈归属感的青年教师群体文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纯朴生态地理优势,不断走出校园,踏进田园,深入农家,思考农村体验式教学,塑造青年教师诗意栖居、自然审美的人格形象。呼应优美环境与生态人格的相互补充,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史沿革,对于学校的历史进程及人文精神深入探讨学习,为青年教师更快地融入乡土文化、拥有乡土教育情怀奠定基础。加强教师——家长、农村社区——民众互动交流,培植学生与家长对于青年教师尊重感、崇拜感,思想观念的改变意味着积极改造农村社会的动力,有必要唤醒青年教师对于学生与教育事业的热爱。

作为青年教师,其文化意识与使命是在乡村文化传承中担任重要责任,夯实信仰之基,铸造主心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争当时代新人教师典范,增强教师荣誉感,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感,同时,要在外部保障、专业发展与文化认同上全方位助力青年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从而使其积极向上、热情洋溢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

猜你喜欢
幸福感青年教师职业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青年教师“赴考”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职业写作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