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新工科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吉首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2022-11-21 03:12杨海荣田建林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8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工科双一流

杨海荣,田建林

(吉首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南 张家界)

“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就是内涵建设,进入以质图强、分类分层发展的新时代,地方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找准定位,通过内涵式发展实现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突破。一流本科和一流本科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陈宝生指出,“要加快人培养适应和引领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理念提出后,专业教学改革相继展开。邹永祥等[1]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新建,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新工科实践平台;王强[2]、周昕[3]、戴仕宝[4]等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强调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树立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合理构建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师资队伍,强化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推进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熊伟丽[5]、于波[6]、毕杨[7]等提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工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反馈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体系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观点。

在实训教学方面,沈文辉等[8]研究了高校实训的跨学科协同发展相关问题,提出高校的校内实训应当打破不同专业学科壁垒实现协调发展,真正做到“效率优先”、”物尽其用”;崔舒宁[9]、李扬[10]、王志远[11]等围绕计算机基础实训案例设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等展开研究,探讨了新工科视域下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总体而言,新工科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的教研教改,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非常重要也亟待全面铺开。以吉首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构建工科专业实训体系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就业与创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案例积累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一 吉首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基本情况

(一) 专业基本情况

吉首大学是办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该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办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其中,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8年,年均招生50人左右。建有“规划与设计基础”“虚拟现实与模型制作”等专业实验室及“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有“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湖南中大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张家界规划设计研究院”等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为指导思想,立足武陵山片区,面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传承地域与民族文化,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城乡建设与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工科人才。

(二) 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吉首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能在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决策与开发等部门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并能参与区域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 培养目标支撑矩阵及相关课程设置情况

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设置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科学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等12个方面的培养标准(毕业要求),每个标准给出相应内涵和指标点。依据标准对各项培养目标的支撑强度分别用“H(高)、M(中)、L(低)”表示该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贡献度的大小,建立培养标准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确保培养标准对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设置有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等课程模块,其中实训环节属于专业实践模块,主要的实训课程包括美术(素描、色彩、写生)、工程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村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二 城乡规划专业实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 新时代实训教学要求的改变与实训教学内容的更新较快

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城乡规划专业领域新的调查测绘手段、新的规划分析软件、新的规划成果表达与展示方式等更新较快,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及时充实与调整城乡规划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是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实训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 实训教学平台不够完善

传统实训平台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训平台多依赖于传统的绘图桌、制图板,实训教学平台使用的软、硬件系统往往滞后于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学生不能及时接触到最新的规划设计调查、分析处理方式等新生事物,造成学生的软件技能、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与实际的岗位需求脱节。

(三) 部分实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一方面,多数专业教师直接源自高校硕、博士毕业生,这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在城乡规划行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亟待加强。在实训教学中“眼高手低”,只能“照本宣科”,实训教学达不到强化专业技能的目标,难以满足专业现实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普遍是先满足理论教学后满足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师资队伍中指导实践、实验教学的教师比例偏低;同时,由于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也缺乏专业的平台和机会开展专业实践,导致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最终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四)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不少同学往往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学习中主动性不强,自觉性、自控能力差现象普遍存在。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训多数与绘画、制图、测绘相关,熟练的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来获得。绘画技能需要长时间大量练习才能初显成效,部分学生经过1~2年的练习,仍然停留在“儿童画”水平,容易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挫败感乃至觉得自己没有“绘画天分”而自卑;制图方面,精准而细致的制图要求容易造成视觉与身心疲劳,反复的训练过程比较单调、枯燥;野外调查测绘仪器操作简单,但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多,仪器的基本操作掌握后,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因而容易失去新鲜感。同时,由于新软件、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先进的成图软件、分析与调查技术日新月异,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就万事大吉了,把手工制图、手绘这些传统基本实训项目视做“简单重复的”劳动,而忽略了它们对城乡规划设计师基本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五) 实训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

从考试科目设置来看,很多实训没有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课,实训内容的考核通常附属于某一门课程的考核,没有单独设置考核项目和相应的学分。更容易导致众多学生认为实训练习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实训最终变成了课后作业或者上机操作,达不到实训教学的效果;从考核的形式与内容来看,多数考核仍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为主,重理论而轻实际操作,重书本知识而轻实际应用;从考核指标来看,重传统标准而轻行业要求。考核环节在学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挥棒”作用,考核环节的缺失或体系不够完善,容易导致“考试高分、操作低能”的现象。

三 实训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一) 强化实训认知,明确实训目标

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实训通过“熟能生巧”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对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生的入学教育环节,通过专业教育、毕业设计作品展、规划设计院参观实习等环节,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充分认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本专业需要开展哪些方面的实训,各门实训课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二) 对接行企业,不断更新实训内容

在教学中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构建职业能力为主体,以就业为向导,对接行企业,将实训内容和岗位工作过程有机结合,把工作内容有序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去,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训课程内容体系;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紧扣时代脉搏,牢牢把握新时代、新业态、新工科的新要求,不断更新实训内容,将城乡规划行业的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新软件融入实训教学体系。如,GIS基址分析技术、BIM智能建筑技术、无人机航拍调查技术等。

(三) “内联外引”整合教学资源,联合行企业打造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完善实训教学平台

强化与地方相关行企业的合作,通过“内联外引”整合教学资源,联合打造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完善实训教学平台,实现校企共赢。首先,选送校内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企业,定期在一线工作岗位进行锻炼,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次,从企业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从事实践教学,充实实训师资队伍;最后,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通常采用校内外老师结对子的“1+1”模式,即一名学生由校内和校外两名教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相对固定,校外导师视实训项目和实训基地灵活变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组合既充实了师资队伍又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双师型。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双方利用各自的理论、实践和相关资质优势,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订单式培养“准员工”,实现双赢。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办企业”等交互式深度融合,学校完善了实训教学平台,确保实训课程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学生“顶岗促练”丰富了实训方式,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转化,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 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与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充分认清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照课程性质和自身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理论教学方式,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耳濡目染”到“感同身受”再到“熟能生巧”。在教育技术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云课堂、虚拟现实仿真等。一方面,通过教学资源网上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能够生动形象、立体动态地将各类工程实训案例展示于课堂,从而将理论教学、见习、实习有机融合起来,学生未出课堂就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不出校门就能知道实训的内容是什么,实训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类似的工程问题该怎么去分析和解决,从而真正做到“弄懂了、学会了、能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紧密对接人才培养市场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将实践动手能力归类为手绘与制图能力、测绘与现场调查能力、软件分析与CAD能力、资料汇编与文案撰写能力等实训模块,从知识、能力、素质多个维度实施模块式考核。理

论和实训技能分别占一定的比例计算成绩和学分。考核内容充分引入实际专业案例,做到“真题真做”,考核的标准严格参照行业标准与要求。考核的形式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多样化设置,分为阶段性测试、期末测试、课程作业、设计作品汇展等,也可以将参加行业技能大赛、专业学科竞赛的形式(如测绘技能大赛、规划设计大赛等)计入专业实训考核,对获奖的同学直接计入学分或按参照标准计算考核成绩。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检验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 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通过上述方式的教学改革,吉首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专业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需求,真正做到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其二,近年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屡获佳绩,获全国“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城乡规划设计竞赛、测绘综合技能大赛、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7项;其三,专业办学内涵得到显著提高,该专业成功列入2020年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名单。

四 结语

在信息时代、互联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着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对新工科的教学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围绕以职业能力、专业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训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其中,紧跟行企业更新步伐,贴合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和手段;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搭建实践实训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协同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方面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工科双一流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