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模式下材料类学生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2022-11-21 03:12钟燕桑湉陈国华成丽春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8期
关键词:分流辅导员班级

钟燕,桑湉,陈国华,成丽春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式迎来变革的契机。办学条件不断提升,瓦房中上课已成为过去;学科门类逐渐健全,现行已有十三个学科门类;普及率不断提高,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四个高等教育学历层次已经建立并且完善,创新能力成为优秀人才的代言词[1]。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开始酝酿和实施,国内多所知名大学根据自己的教学定位和学科特点,先后实施了大类招生模式和相应的培养制度。现如今全国已有的高等学校基本已加入大类招生模式行列,并且实施大类招生政策。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必然使命。大类招生模式是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材料专业大类招生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缺陷,研究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优化分流培养方案,为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科学的合理策略,使专业分流工作在社会需求与大学生个性发展间取得平衡。

一 大类招生分流模式的优点

(一) 推动了高校教学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激增,传统的“按计划招生,按专业培养”的模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分流定向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势在必行。 因此,新型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方案应运而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潮流[2]。由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即“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模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相继推展该模式[3]。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能力,真正做到了通专结合,满足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4]。

(二) 提高了高校招生录取质量

高考结束之后,广大考生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受限于分数,每位考生都希望尽可能进入自己的理想院校。除了学校知名度,校园环境等传统考量因素,专业的选择也是考生们的重要考虑因素。新型的大类招生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加灵活的选择空间,更受学生的青睐,能够吸引优质的生源来报考。同时专业分流,能够培养产出与社会特定需求相挂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更受企业青睐,就业率和薪资更高。业界对高校毕业生人才的认可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刺激考生报考选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 避免了学生专业选择盲目性

当今社会,信息宣传与获取手段十分发达。准大学生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都会花费大量精力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大学和专业。但是面对各类信息轰炸下,在众多的院校和各类专业中选择,容易在不了解培养要求,学习内容和就业情况下选择专业,存在不少盲目性。部分同学在进校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入学前所设想区别较大,或者与自己兴趣爱好不一致,产生厌学情绪导

致挂科,甚至直接退学。而新型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会在兼顾学生个人意愿的情况下,以及学生个人兴趣和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分流[5]。我国高校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三种:学院内分流、学科内分流和跨学院分流。这三种分流模式能够给予高校学生一次或两次的专业转换机会,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让当初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有了可以挽回的机会。

二 大类招生分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冷热专业发展失衡

大类招生分流模式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便是冷热专业发展失衡。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优先考虑的是众人追捧的高薪,热门专业。学生进校到了专业分流阶段后,由于接触的知识面较窄,加上社会大环境的错误引导,学校和部分家长也未能提供有效指导,造成了学生专业选择扎堆的现象,加剧了各专业“冰火两重天”,容易导致各专业间资源分配不均衡,更不利于学校专业长期良性发展。在冷热专业发展失衡的问题下,学校进退两难:如果完全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则意味着学校专业设置完全跟着学生想法跑,跟着市场发展跑,如果不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恐怕会极大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6]。

(二) 专业认同归属感不强

大类招生分流模式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专业认同归属感不强,这也是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类基础教学专业性不够,部分高校分流政策制定落后,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未能正确认识专业,认同专业 ;二是部分学生未分流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目前采用大类招生分流模式的高校中,多数都选择大一学习公共基础课,大二进行分流。然而学生大一学习的公共基础课大都是高数、思政和英语等基础课和通识课,使得学生很难从所学习的课程中发掘出兴趣点,未能充分了解专业,不清楚可选专业的特征,导致对专业分流缺乏应有的构想与规划[7]。专业分流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进入期望的专业,专业分流落选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落选的同学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甚至抵触学习的情况。

(三) 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变大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学校本质上更像一个缩小版本的社会模型。学生初入校园时,满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憧憬,虽然周围的环境、同学和老师是陌生的,但是此时的他们都在努力地融入这个“社会”,在交往心理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度。经过在校一年的相处后,学生已经在学校形成一定的社交圈子。而到二年级二次组建新班级时,原有的社交圈子遭受冲击,被迫接纳新的社会关系,学生对于新的班级往往持消极抵触情绪,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学生管理工作上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班级集体荣辱感不强。例如大一刚刚进校时,学生班级集体荣誉感较强,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比如积极参加班级合唱比赛,校运动会,以及节日庆祝表演活动,但到二年级后就很难发动集体活动。刚入校时,对班干和辅导员组织的各项活动,持积极响应比较多,在班级重组后,面对各种活动通知,往往不予理睬,选择性忽略。二是社交上的抵触。班级是校园活动中最主要的社交圈子,宿舍是大学四年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专业分流重组班级,不仅要面对陌生的班级,甚至宿舍需要重组,还要面对陌生的舍友。经过一年相处,大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虽然跟圈子里的人关系有疏有近,但终究是熟悉的且形成了第一印象。专业分流之后,原本的人际关系圈子遭受破坏,面对全新的班级同学与舍友,消除陌生感再次建立一个新的社交圈子绝非易事。在第一印象的影响下,总会觉得新的班级与舍友不如原来的,内心对新环境产生一定的抵触,导致回避新组建的班级与宿舍。

三 材料类专业学生分流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材料类专业是代表性的工科专业,与重工业和能源业等行业密切相关,连续多年材料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高位[8]。为了优化大类招生模式,了解目前材料类专业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样本,研究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从而提出模式优化对策。课题组对分流前的2021级学生和分流后的2020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76份,回收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28%。

(一) 结合学科建设优化分流方案

在对2021和2020级学生的调查样本中,满意现有分流方案的学生分别为92.2%和74.33%。造成满意度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通过现有分流方案但是未分流进入自己期望的专业的学生,表达了对现有分流方案的不满。现有分流方案是基于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方案、师资、仪器设备等教学条件及以往学生就业升学情况,制定具体分流计划。学生再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结合学业成绩及意愿顺序填报志愿。该分流模式也是目前实行大类招生高校的普遍模式,该模式存在不少局限性。一是受学校软实力,硬件实力影响大。不同高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优势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仪器设备情况也不一样。二是分流结果受学生成绩比重大。分流流程往往根据学生学分级排名来录取,甚至一旦有挂科记录就无法分流只能服从分配。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和参与班级学院管理的同学明显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偏少一些,在填报志愿时明显处于劣势。

因此结合学科建设优化分流方案势在必行。首先高校必须均衡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分流专业,确保师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到位。不能仅仅加大优势专业的投入,弱势专业也需要兼顾,否则长期下去,发展必定失衡。其次,将学分级作为学生分流依据不科学,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需要综合考量。因此采用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考量学生才是更优化的选择。可以直接采用目前多数高校现有的学业奖学金评定方法,该方法综合考量了学生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参与数量,学科类竞赛获奖,学生班级或学院管理职务等。这样不仅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还能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营造班级蓬勃向上的氛围。

(二) 实施稳定的辅导员制

在参与调查的2020级学生中,只有81.86%的学生对分流后的新辅导员和班主任表示满意。分流前,一个大类超过200名学生,通过划分班级由几名辅导员分别管理。分流后根据专业重新划分班级,为了方便管理,需要重新安排辅导员。原有的辅导员经过一年的相处已经习惯,形成第一印象,大二更换的新辅导员,可能跟以前的辅导员有性格、性别和习惯等不同,学生不适应,产生排斥感,不利于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为了便于学校和学院管理学生,需要实施稳定的辅导员制。可以在分流之前,让几位辅导员共同协调管理所有学生,将不同辅导员的工作严格细化,不让工作内容发生交叉,比如让不同的辅导员去专门负责学生生活管理、学习监督和各类文娱活动等,让所有同学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所有辅导员。分流之后,再安排不同辅导员根据专业具体负责某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工作,这样学生面对的依旧是熟悉的辅导员,大大减少排斥感,便于学校管理学生。

(三) 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

在对2021跟2020级所有的样本里面,仅有11.7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材料专业比较了解,有高达67.6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专业,48.74%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材料专业就业情况,28.78%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安排有了清晰的规划。可见学生对自身专业认知度不高,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统筹认知实习,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协商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利用实地参观学习,了解材料类企业的运行机制、文化、岗位需求和工作场景等,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开展专业认知,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分流前,由于学生对要选择的专业了解大都来自辅导员、教师和学长学姐们的介绍,很难透彻了解专业,难以做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学院要在学生分流之前,通过线下宣讲会,教师报告和学长学姐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宣传介绍各个专业,让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方向等有一个全方面,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要及时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邀请知名企业家、校友、领域内资深教授以课程或者讲座形式对专业发展前景、就业市场分析等进行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内涵特点。要发挥各学科教师和辅导员的“伯乐”作用,运用他们在学科上的专业知识扎实地开展专业导论课程,从学生的全面培养、未来发展等方面提供相应的课程、咨询、服务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个性特点相匹配的专业[9]。

(四) 搭建平台,为学生就业提高指导与服务

目前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专业素养不够强,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优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就是帮助学生就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围绕材料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种对策。

秉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教育理念”,如何为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成为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以学术报告、企业参观实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校友说料”“前沿讲堂”“企业课堂”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未来工作种类,具体工作内容,从而树立正确就业观念[10]。要发挥辅导员、助班和班干的监督作用,通过不定时查寝的方式,监督学生生活状态,特别是要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采用双周汇报的形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主动给予关怀,跟踪学生早晚自习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辅导。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要是发现同学有心理疑惑,要主动提供温暖关注,并及时向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反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文娱和学科类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面试能力、兴趣爱好和竞争意识等。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共促就业帮扶。在学生就业前,要进行深入的数据调研工作,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和要求,了解企业的招聘条件,这样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帮扶。通过搭建网上招聘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就业“陷阱”讲座和利用校友渠道等方式,最大化利用就业资源。

四 结语

新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响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个模式不是一个万能模板,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实事求是优化方案,共同推进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分流辅导员班级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班级“无课日”
说泾渭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