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
——以“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为例

2022-11-21 15:3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名著思政课程

丁 玲

(江汉大学,武汉 430056)

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强化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和逐步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积极践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平台在专业,基础在课程,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使所有专业课程都能突出育人价值,是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关键。本文以教育类专业理论基础课“教育名著选读”为例,依据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律,围绕“知识探究”“价值引领”“能力发展”“人格养成”的四重目标,打破专业课程局限于专业知识藩篱,发扬中国教育“知行合一”传统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课程组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搞好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实施课程思政突破了过去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跨越了专业课程局限于专业知识藩篱,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内在需求。

教育类专业以教育科学为共同知识基础,以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群,在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文化教育机构等培养所需的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文化传播、教育创意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2]。它是高校培养教育领域和行业人才的摇篮。用好教育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渠道,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新形势下教育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需求,也是回应新时代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知识探究”“价值引领”“能力发展”“人格养成”目标的内在需求。在“教育名著选读”这类基础理论素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更是引导教育类专业人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的教育情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必然选择。

二、“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的主要特点和课程思政的现状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人才不可逾越的基础理论素养课程,课程本身具备“知识探究”与“能力养成”的价值。课程的主体一般是以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为框架,包含了中外教育家(如国外的柏拉图、夸美纽斯、洛克、杜威等,中国的孔子、孟子、张之洞、陶行知等教育家)——中外教育史背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春秋战国到中华民国)——作品的价值取向(教育对象的精英与大众、教育目标的个人与社会、教育途径的自由与强制等的思想偏好)——著者的思维方式(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原则与逻辑起点)——作品的语言方式(理论阐述或随笔叙事)等知识点,这些相关的知识点联合起来,就形成了课程的基本体系和脉络。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和脉络使学生掌握名著的精华和特色,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文学素养,拓展了学生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助力于学生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增强了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见解和思辨能力。

深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自带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养成”的思政价值,能让教育名著“活”在当下,进一步增强教育类专业人才的德育涵养、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孔子的《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义利观的言论,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正确价值观塑造的重视[3]。《论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开篇明义便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荀子在《劝学》中强调治学者应该在学习前人的经验中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增长智慧,即“善假于物”[4]。柏拉图的《理想国》开篇就探讨“人应该怎样生活”的人生终极问题,借用苏格拉底的“知性真诚”,指出“理想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含着浓厚的劳动教育情怀,欲求在自治与自由、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中实现中国教育的改造、社会的进步。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是一部优美的教育工作日记,提出的“集体主义教育”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重要启示;再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部“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所言,“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等等。每一部都浓缩了人类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教育与人的关系,对增强学生的德育涵养,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类专业开始重视名著选读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但总体上看,“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思政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规划是课程实施总体目标的行动计划。很多高校“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中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规划方面,侧重于“知识探究”与“能力养成”,对于思政方面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养成”仅是象征性的表述,思路较为模糊,导致执行力度不足。二是“注入式”教育与课程思政提倡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滋养方式不相契合,没有体现课程思政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特色。三是课程考核中没有注重思政导向,未能体现对学生价值观、人格素养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四是未能充分发挥学生思政体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名著选读类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才有助于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路径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兼具知识性和思想性,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名著选读教学,既赋予了传统的名著选读课程新的活力,又能丰富课程本身的内涵,实现“知识探究”“价值引领”“能力发展”“人格养成”的四重目标同步。“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路径如下:

(一)在课程规划中贯穿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把价值观培育和人格塑造融入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思维模式,让”有意义“的课程上得“有意思”。为此,课程思政首先需要有系统的思政思维设计模式。“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的思政设计思维要突出三个方面:(1)创新机制路径,融合思政理念。课程需从教育文学研究与思政教育融合、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融合、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融合、教育理论思想与中国教育发展实践融合等四个方面突出融合特色。(2)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融合形式。课程规划中要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学习环节,翻转课堂,线下线上研究性学习提高名著现实价值感受力。(3)提升自育能力,强化融入主体。课程思政提出的时间不长,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从事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教师要致力于在有限的课时内,直击学生的思想困惑,有效引发学生共鸣。

(二)在课程目标中植入思政特色

课程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支撑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另一方面,要体现以知识为基础,能力、素质、价值观培养为导向的育人要求。“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从教学角度来说,主要让学生掌握中外教育史上主要教育名著的基本思想观点,了解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接下来提升学生教育文学鉴赏与思辨能力。所以,在此基础上融入的思政要素引入思政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的能力,为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此外还包括:培养学生对中国教育文学的热爱,树立教育文化、制度的自信,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情怀;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教育职业道德规范。

(三)在教学内容中深挖思政资源

根据“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特点和思政育人的目标,可以从爱国情怀、文化自信、高尚的师德三个主要方面挖掘思政元素。(1)爱国情怀。“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中选取的作品是某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看,无论是公元前的文化轴心时代还是现代社会,关于教育与国家命运的思考从未停歇过,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担当精神。例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论述教育的目标是实现自我,以自身优秀的品格及理性投入公共生活,为城邦的幸福而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名著《龚自珍全集》《劝学篇》(张之洞)、《蔡元培教育文选》等特别强调将实干精神与民族复兴相联系,主张教育强国,渴望民族复兴。这些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教兴国”政策的战略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担当。(2)文化自信。“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非局限于名著本身,人们对其的评价同样让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有更好的认识,更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例如,美国的汉学家克里尔(1905-1994)认为“启蒙运动思想的一些很重要的方面,与其说和当时教会的立场相类似,不如说和孔子思想的立场更相类似,这一事实已为启蒙运动的领导人所承认和广泛宣扬”[5]。《论语》中儒家文化的“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的思想留给了世界重要的精神财富,甚至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些评论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3)高尚的师德。教育名著中绕不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探讨。《学记》中“了解学生,长善救失”的育人观;《大教学论》中“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诗》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学员的灵魂”的教师观等,其深刻而宽广的内涵至今有着宝贵的指导意义。结合名著讲好中国当代教师故事,不仅能让“教育名著”活在当下,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师德师风有正确的认识,唤起学生对身边优秀教师的崇敬与仿效,如张桂梅“素心托高洁”、叶嘉莹“蕴玉抱清辉”等都是教育名著中优秀教师的活范本,也是“教育名著选读”课程重要的思政映射元素。

(四)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思政环节

首先,重视课前引导环节。“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是一门教育文学鉴赏课,“文学鉴赏”起步于对读书的热爱,教师要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大学生再次探讨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热爱读书的典范,他们将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6]。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分享伟人的读书观,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教育经典储备心理能量。其次,重视课中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强化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时事新闻、热点视频、纪录片、评论文等,设置问题切入主题。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启发式问答、学生辩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充分展示其对思政价值的理解,通过主动表达加深掌握程度。再次,重视教学活动与课外文化实践结合。引导和带领学生持续开展课外“教育历史文化项目”,寻访教育名人遗址、旧居等,缅怀历史,不忘初心;开展课外“当代教育文化项目”,给学生创造机会接触当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家和身边的优秀教师,让学生去聆听他们的教育智慧,感受他们的教育情怀。安排学生观摩基层学校,了解我国教育现状,认识我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在教学评价中导入多维考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体现真实教学效果,“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的考核应在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指标的同时,突出思政导向。“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涉及的思政考核导向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考核,主要涉及对党的教育事业、教育信念的理解,对当代教师职责使命与担当的认识。二是人格素养考核,即人文素养和爱国意识。对教育名著作品的风格特点、思想内涵、历史影响、文化价值进行深刻认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上所表现的人文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传统有深刻认识,了解我国教育家在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及其在国际的影响力,具备教育文化、教育制度的自信,能把对教育事业选择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总之,充分发挥多维考点对课程学习的反拨作用,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名著思政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