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音乐的多元化审美风格解读
——以民歌《茉莉花》为例

2022-11-21 19:14王科灵
黄河之声 2022年4期
关键词:乐句民歌鲜花

王科灵

一、民歌《茉莉花》的起源和衍变

民歌《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明末清初,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已经极为丰富,见于记载的民歌便有上千首之多。清朝的乾隆到嘉庆年间,由玩花主人和钱德苍采集和编纂的《缀白裘》中,第六集的梆子戏《花鼓曲》与《鲜花调》的唱词十分相似,可惜没有乐谱记录。清道光年间,由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则出现了《鲜花调》明确的工尺谱记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堂乐歌的奠基人沈心工,曾根据《鲜花调》的曲调创作了一首学堂乐歌。此后又有欧阳立安在沈心工创作的基础上,再次填词创作出了《劳动童子团歌》和《冲锋号》,至此这首歌曲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1942年,当时还是小战士的作曲家何仿在南京一次演出中,从一位民间老艺人处听到了《鲜花调》的曲调,随即用简谱记录下来。后来对其歌词进行了改编,将原来的“奴”、“金银花”、“玫瑰花”等歌词进行了替换。并在曲子前面加入了引子,取消了中间段的重复部分,最后还加入了拖腔。1957年,何仿所在的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到北京参加汇演,这首歌曲一炮打响,短时间内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受到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观众的一致认可。此后还多次走出国门,唱响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成为了中国民歌的代表。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鲜花调》的旋律,还曾出现于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代表作《图兰朵》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普契尼的友人送给他了一只八音盒,奏出的便是这段旋律。普契尼认为十分动听,随即用于了自己的创作中,也为后来《茉莉花》在西方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民歌《茉莉花》由来已久,多数观众所了解和聆听的,都是作曲家何仿于二十世纪四五年代改编的版本。在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中,有“同宗民歌”的说法。“同宗民歌”又叫“母体民歌”,是指一个曲调诞生后流传至全国各地,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新的版本。所以历史上的《鲜花调》不仅在江苏地区流传,在河北和东北地区也广为传唱。这些地区的《鲜花调》与后来的《茉莉花》在主体上大致相同,但是在自然风貌、人文景观、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变”与“不变”,让这首《鲜花调》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成为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无比丰厚的重要见证。

二、民歌《茉莉花》的多元化审美风格

明清时期的《鲜花调》采用了四句体结构,每一个句的最后一个音分别是徵、宫、羽和徵,共同构成一个起承转合分明的结构。描述的内容是《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想要摘花却又害怕被抓到的矛盾心情。此后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版本。

(一)东北地区《茉莉花》的审美风格

东北地区地域广袤,人们热情爽朗,质朴豪放,所以在民歌演唱中多以真声为主,声音洪亮清脆,而且润腔手法十分丰富。在流传于辽宁地区的《茉莉花》中,作品采用了五声音阶,速度较慢,带有引子和尾声,打破了原《鲜花调》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乐曲的引子材料分别被应用于两次间奏中,所以这段素材也就成为了贯穿全曲的重要线索,呈现出了散而不乱的效果。在旋律进行方面,多数旋律线条都是较为平直的,并多次出现了同音反复,音程跨度较小。后半段随着情绪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四度和六度跳进,使欢快的情绪得到了充分抒发。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该曲在演唱中加入了诸多“哎”、“呦”、“呀”、“嗨”等衬字作为润腔,最后部分的衬词长达七个小节,伴随着大量的甩音和断腔,使演唱效果粗中有细,抑扬顿挫,豪放和婉约兼具。

(二)江苏地区《茉莉花》的审美风格

江苏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所以在历史发展中,出现过多首为人们所熟知的民歌。加之在昆曲和苏州评弹两类戏曲艺术的影响下,使江苏民歌形成了婉约、柔美、细腻的审美特点,这一点在《茉莉花》身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基本延续了原《鲜花调》的结构,三个乐句分别对应起承转合。第一个乐句“好一朵茉莉花”是“起”。四个小节,引出歌曲的主题,从角音起结束在徵音上。第二个乐句“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为“承”,并从徵音开始宫音结束,构成属到主的和声进行。第三个乐句集“转”和“承”于一身,与第一个乐句的走向一致,先上行后平稳下行,最终形成明显的终止感。与其它地区相比,江苏的《茉莉花》几乎没有衬词衬字,旋律以平稳的级进为主,唱腔一唱三叹,用江苏方言演唱后婉约细腻,生动表现出了江南女子温婉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渴望。

(三)河北地区《茉莉花》的审美风格

在河北的民间小调中,《茉莉花》也是十分著名的。由于受到了江南民歌和本地审美的双重影响,所以河北地区的《茉莉花》曲调相对复杂,也多了几分俏皮和幽默的味道。从结构方面来看,乐曲由四个不规则的乐句组成,分别对应起承转合。四个段落的落音分别是徵、宫、羽、徵。其中第一乐句为C徵调式,第二乐句为F宫调式,第三乐句为D羽调式,第乐句又回到了C徵调式。在旋律和变化发展方面,该曲的旋律可以用张弛有度,循序渐进来形容。第一乐句通过八分音符和切分节奏迂回发展,音程以同度、二度和三度居多,虽然起伏频繁却没有大音程的跳进,所以呈现出了灵动的特色。第二乐句通过连续进行的十六分音符和下行六度增强了乐曲紧张度的同时,也让音乐情绪得到了充分抒发。第三乐句也是一个高潮段落,十六分音符继续发力,音程方面甚至出现了七度跳进。最后一段节奏逐渐舒缓下来,通过上下行级进和拖腔作为尾声结束全曲。通过音乐分析可以的看出,河北地区的《茉莉花》带有几分当地吕剧的几分色彩,强调戏剧性和抒情性,演唱时一般都有伴舞,每一句后也都有拖腔,呈现出了朴素大方、热情奔放的特点。

(四)广东地区《茉莉花》的审美风格

广东也是一个民歌大省,且民歌内容多以花鸟、景物的描写为主,具有典型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传统。《茉莉花》在广东地区被称为《仙花调》,与其它地区的《茉莉花》相比,该曲的旋律是基本一致的,由三个乐句组成了混合结构。第一个乐句由两个平行小乐句构成。第二乐句则是两个全新的小乐句,第三乐句是对前两个乐句里面小乐句的重复。同时,乐曲采用了五声音阶构成,三个乐句的落点分别是D徵、G宫、D徵。从旋律变化和发展来看,该曲通过同音反复和三度以内的小跳进组成了上下起伏的波浪线,最后一个乐句呈线性趋势并收拢全曲。节奏平稳,风格含蓄。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曲目在当代也到了新的改编,曾作为民乐合奏搬上了舞台,色彩华丽,气势宏大。后来又被改编为新的声乐作品《难忘的茉莉花》,开篇的几句仍然延续了传统民歌的曲调,实现了古新的完美融合。

(五)湖南地区《茉莉花》的审美风格

湖南是全国闻名的戏曲之乡,该地的民歌、民间器乐等都与花鼓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湖南的《茉莉花》既有地域风格,又有戏曲风格,与其它地区有着较大不同。从曲式结构方面来看,湖南的《茉莉花》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包含两个小乐句,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重复,仅仅是在节奏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三个乐句由两个新的小乐句组成,最终在十六分音符的下行中结束全曲。三个乐句的落音分别是宫、宫、徵,整体为D宫系统的A徵调调式。从旋律变化和发展来看,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连续跳进的六度音程和切分节奏组合,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随后乐曲旋律线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十六分音符也变为了八分音符,节奏趋于平缓,最后在平静中结束全曲,整体走势可以用由紧到疏,由强到弱来概括。因作品采用了四四拍节奏,所以强弱关系是较为明确的,在高音区的演唱中,当地的演奏者都会适当借鉴花鼓戏的演唱方法,继而为演唱增添了几分戏曲味道,所以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普遍欢迎。

(六)云南地区《茉莉花》的审美风格

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由此形成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也是极为丰厚的。著名的民歌《绣荷包》《采茶》等都出自这里。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该地的民歌以小调为主,自由热情,高亢嘹亮。同时戏曲文化也十分发达。这首《茉莉花》是根据云南花灯《鲜花调》改变而成的,具有轻快、热闹、细腻和抒情的特点。从曲式结构来看,该曲采用了四个乐句组成的非正方体结构,四个段落的落音分别是宫、宫、羽、徵,为D宫系统的五声调式。第一个乐句包含两个小乐句,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重复,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也使用了新的音乐材料。最后一部分则是拖腔,为乐曲加入了戏曲色彩。在旋律变化和发展方面,该曲的特点在于连续的同音反复和附点节奏的融合,先营造出了一种欢庆的氛围。第二乐句出现的四度下滑音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句则通过高音的反复环绕和拖腔结束全曲。该曲同样采用了四四拍,强弱关系分明,演唱时采用真假声混合的方式,情感真挚而细腻,轻盈而飘动。特别是一些道具和服饰的加入,更是带给了观众新奇的视觉审美体验,在当地广受欢迎。

三、民歌《茉莉花》多元化审美风格的成因

茉莉花开,芳香各异,一首民歌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且有着不同审美风格,这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功空间,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都起到了全面的影响。所以也形成了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具体而言,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的气候较为温和,水系发达,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为和谐,所以南方地区的《茉莉花》多以婉转抒情、柔美细腻为主。与之相对的北方地区则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气候较为干旱,人们需要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才能生存下来。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北方人粗犷豪迈的性格气质,追求开阔、高亢的音乐风格。所以在北方地区的《茉莉花》中,要更加质朴、热闹,在听觉体验方面与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次是音乐形态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包含民歌在内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与文学、戏曲、曲艺等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音乐形态,并成为了音乐风格最显著的表征。以旋律为例,作为音乐的核心要素,不同地域的旋律变化发展是迥异的。南方民间传统音乐的旋律多平稳流畅,起伏幅度相对较小,音乐较窄,跳进一般不会超过五度。北方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的旋律线往往起伏较大,节奏鲜明,很多歌曲甚至有七度和八度的大跳,表演时豪放大气,给人以激情豪迈之感。

最后是语音方言因素。中国地域辽阔,方言文化也是多姿多彩,这对民歌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因为汉语本身便具有吟诵性特点,语音的轻重快慢、说话时用的句式等,都在演唱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东北地区的《茉莉花》多衬词衬字,江苏地区的《茉莉花》用吴侬软语来演唱,这种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也自然带给了观众以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茉莉花开,芳香各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茉莉花》,曾在自然环境、音乐形态、语音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过多个版本,并广为流传,这本身便是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的见证。同时也可以通过这首民歌,起到窗口和桥梁的作用,获得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民歌《茉莉花》的起源和衍变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不同版本的审美风格。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民间传统音乐,以各种形式为其注入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实现永续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乐句民歌鲜花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鲜花铠甲
穿花衣 唱民歌
留住鲜花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鲜花哪儿去了
奇思妙想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