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策略探析
——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视角

2022-11-21 19:31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体系教材

郭 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的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思政课重要载体的教材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是“国家事权”[1],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必须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2021年9月,中宣部理论局、教育部教材局组织了线上2021版思政课马工程教材使用培训会。与会多位专家认为,此次教材修订严格遵照了《意见》的指示精神,但要提高党的创新理论“三进”的实效,仍需进一步加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加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改革理念的实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教与学两大核心主体因素的作用,切实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性体现在以下几点:遵循教材且努力钻研教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主动参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话语先行,突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增加过程性评价,促使教学考评多元化。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应努力做到在思想上接受,学习上自觉,思考上自主,行为上力行。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教材是课程建设及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依靠其完成理论教学,学生以之为基本学习材料。教材的编写实现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而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其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的需要

思政课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思政课教材体系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材体系中的理论、观点、材料等必须绝对权威。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价值导向性成为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显著标识。近年来,思政课教材的多次修订虽在可读性、趣味性上有所兼顾,但学术语言、文件语言等话语体系的使用仍限制了其生动性,且现行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说服力不够,呼应现实问题不够,批判功能缺失,亲和力偏弱等问题。思政课教材自身的特点及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本身不能自发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其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隐性的,必须通过教学体系的设计和运作才能得以发挥。如果单纯地使用教材体系对学生进行教育,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从内心真正接受和喜爱。

另外,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这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将文本变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向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转化,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个人素质的必然之举

思政课教师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同样在思政课教师,因为教师是转化的真正实施者和承担者。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中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这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考评等多个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才能具备完成此项工程的实力和能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种素养要求自己: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三)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改革理念的实际需求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崇高的目的,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实现[2]。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一个具备完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政课教材体系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和国家意志的表达,正是基于达成此课程目标编订的,这也带来了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特殊性。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正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的体现。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材,并深入解读教材,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建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师生互动教学体系,从而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长远,在传递知识、答疑解惑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加强和拓展教师主导性的四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教学目标,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和拓展教师的主导功能。

(一)以教材为根本遵循,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载体和基本遵循,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材体系能否成功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关键。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确保两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和转化上的整体性。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熟悉教材的基本原理,遵循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要真正讲好思政课,取得入脑入心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在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首先,强化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思政课教学虽要突出理论,但不能就理论讲理论,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但前进的道路上还会出现很多复杂问题,这些正是新时代大学生最期待运用理论解决的问题。强化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实现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能够满足学生的理论需要和成长期待,增强其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关注共同的问题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仍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及错误思潮。这些问题和思潮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无疑会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不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理性对待;要保持对错误思潮的警觉,反对迷信和套用西方的话语,要敢于“亮剑”,用正确的观点答疑解惑,对错误思潮进行有针对性地批判,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再次,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强调讲授理论的真理性、价值性,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要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3]。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统一,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进而提升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学方式是服务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介,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手段。教学方式科学与否、亲和力强弱与否是思政课教学效果能否有效提升的关键。长期以来,思政课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等,这些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所在,教师应该继承和弘扬。同时,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等成为新时代的特征,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讲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好这些载体和技术便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介,熟练使用慕课、微课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技术潮流,不断扩大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特别是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存在,尽管疫情本身是灾难,但也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通过网络平台建课的方式,向学生发布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并进行线上测验等;通过平台的直播软件,以线上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为学生传道授业和答疑解惑;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这些方式突破了课堂、教室、上课时间的限制,并且扩大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

当今,大学生是“自带网络基因,拥有个性需求,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6]的一代人。要给他们上好思政课,就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拓展教学渠道和空间,组织和实施契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活起来。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班级交流群等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有针对性地分享主流官方媒体的理论文章、热点分析等,潜移默化地对之实施价值引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话语先行,突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

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话语转换是必要且关键性的一环。话语转换,对于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提升、学生接受度和获得感的增强至关重要。思政课显著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教材话语必然有着明显的理论话语、政治话语、文件话语特色,语言表述准确且规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内容科学而全面,这样的教材对思政课教师备课和学生研读不可或缺。现在的大学生是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习惯了动感的影视画面和更迭换新的网络语言,如果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仅仅照本宣科,这些大学生必然觉得枯燥乏味,自然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话语转换,教师在以教材为基本遵循的基础上,运用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话语来教学,转换表达方式,实现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变,将教材抽象的话语转换为通俗、形象、生活化的日常用语,甚至采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话语,既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又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相信学生会爱听、爱学,愿意接受。当然,教学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要结合一定的语调、语气、语速、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让学生产生丰富立体的视觉体验、听觉体验与情感体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反复实践,使课堂教学既严肃又活泼,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轻松自然的氛围,让学生能亲近课堂、参与课堂。

(四)增加过程性评价,促使教学考评多元化

教学考评是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必要渠道。在教学考评中,课堂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应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期末卷面成绩的构成比例应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虽初步构建了过程与结果共存、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考核评价体系,但普遍存在着对过程管理重视不够的现象。增加过程性评价,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为根本标准,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悟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又推动和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落实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四个维度

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落脚点。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并推动其在思想上接受,学习上自觉,思考上自主,行为上力行。

(一)思想上接受

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在思想上接受。接受意为认可、采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接受强调的是内在因素的接纳行为,对外界事物、人物、思想等方面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与观点。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教育信息是接受客体。学生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认知、吸收和践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在改革实践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思政课教材经过多次编写和修订,不断突出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他们既向学生有效阐释与传导了教育内容,又通过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气质等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学生。同时,现实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接受主体。这些主客观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思想上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作为提升自我理论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现实需要,而不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空洞的说教、单纯的灌输。

时代的发展在为大学生提供广阔平台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唯有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勇立时代潮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法治观念,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发展。能意识到这一点的大学生,基于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会在思想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积极参与其中,自觉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二)学习上自觉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求知意识普遍呈现较高水平。处于人生黄金期的他们,既有较高的智力,又有较好的体力,同时,还具备追求真知的内在动力,即拥有学习上的自觉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只有那些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才能够得到不断优化的学习体验。要保证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材体系还是教学体系,都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毕竟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近年来,思政课教材的版式设计、辅文的增添等都是为了提升其可读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自觉地阅读教材、使用教材。“教材与学生构成紧密关系,因为教材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8]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先进教学设备的掌握和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等,同样是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幽默的讲课风格、抑扬顿挫的语调、深入浅出的说理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觉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为学生自觉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思考上自主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填鸭式”教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不能成为“考试机器”,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早已明确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阅读思政课教材及参与教学活动时,均需进行自主思考。

思政课教材体系博大精深,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又是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理论性极强。如果单纯地展现理论内容,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辅文、案例等资料的引入,会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思考。

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体系中的主导者,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给学生,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框架,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其能够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解答问题,并从中感受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发现薄弱环节,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分析、解决问题。

(四)行为上力行

新时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教育学生珍惜伟大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奋斗中成才,在担当中成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展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风采。实现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要落脚在学生们的践行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9]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把好人生的“方向盘”,树立正确的三观,坚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确保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做到将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扎根人民、奉献社会,走好人生的奋斗路,在具体务实的学习和实践中,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思政体系教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教材精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