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进程与展望

2022-11-21 21:18蒋亚美李进兵
关键词:供应链研究

蒋亚美 李进兵

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进程与展望

蒋亚美 李进兵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本文对供应链安全定义与内涵、供应链安全影响因素、供应链安全的评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安全内涵随着安全概念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影响供应链安全的因素包括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外部突外事件、贸易保护、新兴技术等;供应链安全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供应链安全管理策略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区域协同发展、供应链安全体系构建和核心技术突破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展望包括供应链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间的关系、新兴技术使用与供应链安全、供应链安全的全球合作与治理机制等。

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进程;展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全球治理充满了新的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全球供应链正发生着调整和重构,这使得供应链安全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新发展形势下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建议》指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为此,本文拟从供应链安全定义与内涵、供应链安全影响因素、供应链安全评估、供应链安全管理策略等方面分析供应链安全管理的研究进程,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供应链安全定义与内涵

供应链安全定义与内涵随着研究者对安全边界理解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早期供应链安全主要集中于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如,真虹[1]提出物流与供应链安全的定义,强调了控制和消除阻碍物流和供应链按设定计划实施的各种破坏性因素和事件,以及物流和供应链对社会造成的安全影响和事件。国外学者Crutch[2]给出了供应链安全管理的定义,其中,供应链安全考虑到了外部因素或事件特别是恐怖主义对供应链资产安全的影响。Hintsa等[3]则从供应链犯罪角度提出供应链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对象,供应链安全包括供应链中货物、设施、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商业网络等的安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国际分工所形成的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受阻,特别是防疫物资的国际生产与贸易。另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了在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现实中则表现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国家之间贸易战、科技战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使得在新兴产业领域内的跨国合作难度加大。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直接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供应链安全的定义与内涵,将之与一国经济发展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如,部分国内学者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新格局发展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求在关键时刻可以自我循环,确保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4]。从以上供应链安全定义与内涵的变化来看,供应链安全所涉及的对象、影响因素和边界范围不断扩展,趋向复杂化、系统化,甚至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安全和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而对于供应链安全、应急供应链和供应链扰动之间的关系,许文芳[5]等人提到应急供应链是指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为充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影响,为灾区及时输送应急救援物资,以政府为中心所组建的包括上中下游各节点企业在内的动态供应链联盟,且该动态联盟以时间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主体是政府,针对的是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供应链扰动主要强调的是扰动因素,比如需求、生产成本等,其影响对象主要是企业和市场[6]。因此,供应链安全和供应链扰动之间的关系是互有交叉的关系,但只有紧急事件的发生会触发应急供应链,可能会影响供应链的安全,或者对供应链造成扰动。

二、供应链安全影响因素

供应链安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改变,比如技术进步、新局势等,但有时也有突发事件的产生。

(一)信息管理和技术与供应链安全

信息流环节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供应链的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信息的沟通和管理强烈依赖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脆弱性、复杂性等特点。如果供应链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就会影响到供应链上的企业和消费者,甚至演变为社会问题。刘金瑞[8]总结出产品和服务信息的来源对供应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极大影响。刘丹[9]提出信息安全问题会影响供应链的数据安全、功能性安全等。Denolf等[10]认为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可能导致信息安全,所以要对供应链成员进行管理改变治理结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食品(农产品)供应链中尤为明显,比如,董海林[11]根据案例研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具有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和合作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影响食品供应链安全。王冀宁等[12]从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析,提出了信息共享、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监管体系等建议。前期关于供应链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着重于信息沟通交流方面,随着信息在供应链管理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信息安全被纳入到供应链安全管理中。如,黄晟辰等[13]提出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随后,信息通信技术(ICT)供应链、软件供应链、网络空间供应链等和信息安全有关的供应链研究也相应发展起来,提出ICT供应链有产品断供、恶意篡改、信息泄露、假冒伪劣等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14]-[16]。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安全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为了解决越来越复杂的信息安全问题,Yuan等[17]提到安全信任机制可以加强供应链合作,而区块链技术可以为信息的沟通管理节省成本。Mahmoudi等[18]从供应链信息拦截的角度提出供应商的选择是供应链安全的关键问题,供应商拦截的信息越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会越多,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创新的决策技术来评估供应商。Cardon[19]等在供应链网络安全上提出目前集中于保护单个硬件和软件组件,并没有为供应链提供安全,而是需要大胆地采取综合风险防范措施。

(二)突发事件与供应链安全

1. 早期的恐怖主义威胁。美国的“911事件”后,各国政府首先是美国引入了SCS法规,主要是为了降低全球供应链中的恐怖主义风险[20]。Singh和Acharya[21]表达了全球运输和贸易网络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增加了系统新风险的观点,重点从美国的“911事件”带来的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评估、制度、信息沟通等方面进行解决。因此,孔繁英[22]提到,国际供应链推动安全规范后,价格不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货物的实体安全保障越来越重要。但郭鹏[23]也提出,国际供应链安全法律体系已逐步完善,进一步推出智能化供应链安全规范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 不可预见事件和自然灾害。R.S.Gaonkar和N. Viswanadham[24]认为供应链中的安全威胁可能表现为偏差、中断和灾难,三种情况都可以造成供应链安全问题,为了处理供应链中不可预见的事件,有设计对此具有承受能力和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就能及时控制损失的供应链两种方法。Zhang D等[25]同样提到影响供应链安全管理的两大类问题:协调供求问题产生的安全问题和正常活动的安全问题,第二类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灾害、罢工和经济破坏,以及包括恐怖分子在内的有目的的行为,并且它们对供应链的安全更具有冲击性,由此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来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缓解。Langeland等[26]认为对减小灾难对供应链的影响而做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过去灾难中汲取教训并进行学习,供应链恢复力的重要元素包括确定先前的错误以及纠正或改进流程。

3. 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末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开始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顾旻潮和霍宝锋在研究供应链弹性时提出准时制、精益生产、零库存、供应量等削弱了供应链应对环境变化的缓应能力[19]。学者们关于供应链安全的研究视角、层次和维度有了很大的拓展,供应链安全的定义变得相当广泛,包括从运营和财务安全到网络安全和反情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供应链安全上升到产业链安全,所以很多文献提及的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外研究中,医疗和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新冠疫情中尤为明显。Yadav, Prashant[27]提到新冠疫情凸显了美国在医疗供应链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所以应多关注医疗产品基础制造供应的多样化,对医疗产业链供应链进行例行压力测试以提高韧性等。在食品产业链供应链中,Béné[28]研究指出,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真正影响是政府对企业关停关闭导致的收入和购买力的损失,并提出了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多样化、互通互联和替代的重要性。在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依赖问题上,美国的多种矿物质原材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矿山、炼油厂等工厂关闭,对美国的供应链造成严重威胁,比如,Yogaananthan[29]指出美国汽车制造数量由于从中国进口的供应中断相比于1月和2月严重减少19.1%。Talapin和Braun[30]在研究中指出,2020年9月欧盟委员会着眼于当前和未来的挑战提出了减少欧洲对第三国依赖的计划,更新了关键原材料(30种)清单,以应对供应链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很多研究都表明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高科技产业链供应链对进口依赖度高、制造业外迁带来了安全问题等现状。范思立[7]对产品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使得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不能实现动态平衡的结论。何黎明[31]指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级化发展较困难的原因是核心技术环节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林梦等[32]提到一些外资企业受到政策号召向本国或者发达国家“回流”,制造业外迁降低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遏制我国制造业向高级化发展。

(三)贸易保护主义等与供应链安全

在2008年金融危机复苏之后,保护主义抬头被指出为全球化放缓的决定因素,而这种保护主义首先在G20经济体中通过频繁地使用非关税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而出现,并在2018年之后演变成贸易战,保护主义对供应链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上。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不断将特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列入“实体管制清单”。盛朝迅[33]在研究中提到一些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性自贸协定制定有条件的准入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中断的风险,由此供应链运作和供给产生问题,供应链安全得不到保障。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向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的东南亚国家转移[34]。张辛欣和王黎[35]在研究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长期影响时也提到很多国家甚至通过立法来阻止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Gereffi等[36]认为美国对华贸易战徒劳无益,反而会对跨境生产网络和全球贸易中心造成损害,暴露出全球贸易体制下的单边主义风险,引起全球价值链的萎缩。同时,李承美[37]也提到,由于各国签订FTA等原因,关税壁垒正在降低,相反非关税壁垒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而非关税壁垒被各国随意解释成为间接性进口限制手段,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应对国家和国家间合作的问题上,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Runde等[38]认为全球制造业离开中国是不现实的,并提出美国可以考虑在供应和采购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中国依赖以增加供应链的稳定性。

(四)新兴技术与供应链安全

供应链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张辛欣和王黎[35]对供应链安全的中短期建议中提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目的是用“互联网”对各个垂直产业进行产业生态整合、重构和赋能,最终提升产业链上资源配置效率。而樊佩茹等[39]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是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高效协同,与产业互联网有类似的地方但聚焦于制造业。Zhao等[40]在对文献进行总结后提到机器人、无人机和3D打印机有望创造更多可能性,并达到制造和物流中前所未有的响应敏捷性和操作自动化水平。较多学者都提到了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商业应用可以为产业乃至这个国家提供竞争优势[41]。Cai等[42]认为数字技术分析可以帮助公司渡过危机,并更好地为市场服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成熟的发展,再加上在5G环境中广泛地采用了云技术和射频识别,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制造业供应链的数字化飞跃。胡卿汉和何娟[43]认为供应链+区块链可以提高供应链金融信息的安全性。Öztürk[44]也提到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供应链流程中以提高信息的流通效率和安全性。总之,新兴技术的采用可以帮助建立供应链安全体系,在信息、效率、协同等方面对供应链进行改善,正在并且将会对供应链安全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供应链安全评估

(一)评估方法的研究

供应链安全评估在食品供应链上的应用较广泛,比如,熊志昂等[45]运用AHP方法建立了食品供应链安全评估模型,识别出影响力最大的风险因素。何静等[46]针对食品安全诚信问题,运用风险矩阵分析法对食品供应链企业安全诚信风险因素等级进行评估和分级。Pishdar等[47]着眼于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安全管理的优势,建立了DEMATEL模型来帮助管理人员在供应链中应对关于物联网的挑战。Schauer等[48]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性供应链安全评估方法,即SATSE方法,使参与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够合作识别和分类单个、累积和传播漏洞这三种漏洞级别,以减少其对供应链安全的威胁程度。Díaz-Curbelo等[49]在对供应链不确定性安全评估方法的研究中发现,MCDM和中断分析方法是探索RM过程中是最常用的方法,而AHP和FMEA是最常见的方法,但对集成BN和PN方法的使用趋势日益明显。如今,云计算得到了快速发展,刘垚磊等[50]根据云计算服务供应链存在的问题,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一种安全评估模型。

(二)评估体系的研究

Hintsa[20]针对供应链安全体系为政府决策者、私营部门供应链和专家提供了14个维度的设计想法,包括反恐重点、海关验证等。Shanthakumar P[51]重点研究了评估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潜在损失有哪些,以及这些损失的程度来评估总体安全问题。更为细致地,Meixell等[52]针对供应商和运输商分别构建了安全级别的评估框架,评估出每个指标级别的得分,以便更有效地做出有关供应链安全的物流决策。秦浩[53]强调了以ISO 27000、ISO 28000体系为基础来构建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黄晟辰等[54]参考众多企业积累的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框架。邱永哲和张智南[55]从分析安全事件的角度建立了供应链安全评估预警模型,从危害程度、危害部位、危害范围、修复方式和修复时间5个相关联的维度展开评估来判断组织内是否需要采取预警措施。同时5G技术也正在兴起,林星辰等[56]通过对5G供应链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了5G网络供应链安全评估模型。荆树伟等[57]进行了更大范围的研究,对传统制造业精益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做了研究,其中过程部分就包含了物流、供应链智能一体化这个指标,并下分二级指标在物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协同程度上进行打分评价。

四、供应链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一)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供应链安全管理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工业贸易的空间格局逐渐发生变化,近年来变化尤为明显。Xiao-mei Fan和Hong-guang Liu[58]发现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速度明显放缓,欧盟、美国和印度已渐渐成为国际主要的生产转移地,采掘业已开始向发达地区转移。Sheffi[59]在2001年就提出企业要寻找到可替代的供应商和运输方案,以防业务中断。Daniel等[60]也提出采购多样化能有效缓解供应链安全问题,对于供应链中罕见但灾难性的中断,临时采购多样化也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应对策略。在新的环境与条件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由此张可云等[61]提出要促进国内区域一体化,由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与成渝组成的城市群是中国目前的经济重心。从区域角度看,区域之间的畅通必将更加有助于重塑中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实现更加均衡、协调的新发展格局[61]。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还强调了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杜雅婷等[62]总结“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管理还没有形成大区域和大合作的发展格局,需要得到区域化的互相认证,只有通过加强和沿边国家的合作才能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安全管理。何黎明[31]提到了积极通过产业、资本、技术等推动双边市场合作,共建高质量的“一带一路”,还要推动RCEP自贸区成立,充分利用区域市场,实现对外贸易多元化。葛琛等[63]从跨国公司层面进行分析,一些国家出于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考虑,会敦促部分海外企业加速分散产业链供应链来减轻对中国生产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国家普遍采用劳动力替代技术,使得企业能够通过将海外的劳动密集型业务转换成国内资本密集型业务来重组其全球价值链。Luo[64]在具体研究跨国企业面对去全球化的浪潮时,认为跨国公司可以考虑采用双循环跳板,重新配置其全球态势战略,增强其关键能力。

(二)基于安全体系构建的供应链安全管理策略

初期的供应链安全体系研究着重强调了信息的保密性,汪海航等[65]提到信息安全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保障,基于Internet/Intranet构建了供应链上企业信息网络安全框架体系。类似地,张光明等[66]基于J2EE对供应链管理设计了一种信息平台安全框架以在数据保护、认证等方面提供安全服务。谭才毅等[67]在对用户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系统应用的安全框架应具有:管理的方便性、数据的机密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三个特征。秦浩[53]提到了在ISO28000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供应链安全体系,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弹性、高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63]。贺俊[68]提到要完善中国的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供应链安全评估和风险预警长效机制,并设立安全委员会组织负责。Talapin[30]提到欧盟委员会已经发布了“关键原材料行动计划”“2020年关键原材料清单”,以及2030年、2050年战略部门对关键原材料的远见性研究,行动计划着眼于当前和未来的挑战,并提议采取行动减少欧洲对第三国的依赖,使主要和次要来源的供应多样化,提高资源效率和循环性。这些都是为产业链供应链运营发展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体系,除此之外,朱秋和李正图[69]还提出应建设应急救援队伍,领导干部也要进行应急救援的培训,整体做到未雨绸缪,将供应链安全与应急救援相契合。

(三)基于核心技术突破的供应链安全管理策略

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实践,提到了供应链安全管理中产业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的攻克,即“卡脖子”问题、短板、断点问题等的解决。在企业间的协同攻克上,刘志彪[70]提出以“链主”为核心培养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隐形冠军”企业,在提高供应链安全性的同时在某一技术领域达到协同创新。在产学研的协作上,张钰[71]提到产学研协同的供应链模式在数字化和新基建的时代下对技术攻关是一个重要的解决路径。深入到研发过程阶段,中国的研发结构存在问题,所以王宏利等人提出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资扶持力度,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在创新驱动上,王卫红和张威[72]根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进行了企业研究院的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

五、供应链安全研究展望

随着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经济全球化不确定性增强,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供应链安全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的一个战略问题。经过对近20来年关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供应链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影响供应链安全因素也越来越多;供应链安全评估方法和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供应链安全管理策略也得到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和调整,与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关的技术在不断出现并取得进步,这对供应链安全管理形成了许多新的挑战,产生了供应链安全研究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供应链安全的内涵与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它与国家经济安全、安全战略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2)新兴技术的使用与供应链安全。新兴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是提升了供应链安全水平,还是降低了供应链安全水平?(3)国际分工体系的变迁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给供应链安全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构建供应链安全的全球合作与治理机制?(4)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如何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体系和运行机制?

[1] 真虹. 物流与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初探[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6, 6(2): 115-118.

[2] CRUTCH M. The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global supply chain security: executive summary from the CVCR 2006 roundtable meeting [J]. Lehigh University Center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2006.

[3] HINTSA J, GUTIERREZ X, WIESER P, et al. Supply chain security management: an overview [J]. Int J Logistics Syst Manage, 2009, 5(3): 344-355.

[4] 程振煌.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J]. 社会主义论坛, 2021(02): 6-7, 5.

[5] 许文芳, 林萍, 朱卫未. 应急供应链效率评价: 基于两阶段DEA谈判模型[J]. 物流技术, 2021, 40(4): 120-124.

[6] 陈中洁, 于辉. 需求扰动下供应链反向保理的鲁棒决策[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 28(7): 89-101.

[7] 范思立. 从安邦兴国的战略高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能力[N]. 中国经济时报, 2020(001).

[8] 刘金瑞. 切实维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评析《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五大重要变化[J]. 中国信息安全, 2020 (05): 27-29.

[9] 刘丹.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探讨[J]. 情报探索, 2009(9): 75-78.

[10] DENOLF J M, et al. “Actionabl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s: Exploratory findings from four German pork supply chai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food system dynamics, 2018, 9(1): 79-100.

[11] 董海林. 甘肃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及控制研究[J]. 物流科技, 2019, 42(2): 157-159.

[12] 王冀宁, 王倩, 陈庭强. 供应链网络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9, 44(12): 167-171, 175.

[13] 黄晟辰, 李勤, 李剑锋, 魏军. 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05): 171-174.

[14] 宋华, 杨雨东. 现代ICT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J]. 中国流通经济, 2019, 33(12): 34-41.

[15] 倪光南, 陈晓桦, 尚燕敏, 等. 国外ICT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及建议[J]. 中国工程科学, 2016, 18(6): 104-109.

[16] 李祥兵, 王光林, 孙志伟, 等. ICT供应链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综述[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8(10): 57-64.

[17] YUAN H, QIU H, BI Y, et al.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lock chain [J].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 2020: 681-703.

[18] Mahmoudi A, Javed S A, Mardani A. Gresilient supplier selection through Fuzzy Ordinal Priority Approach: decision-making in post-COVID era [J]. Oper Manag Res, 2021.

[19] CARDON E, RISHIKOF H, HEDBERG T, et al.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 component security is not enough [J].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2020: 20-21.

[20] HINTSA J.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standards [J].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2010:105-125.

[21] Singh R K, Acharya P.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 frame work of research dimensions [J]. Glob J Flex Syst Manag, 2013, 14: 157-166.

[22] 孔繁英. 国际供应链安全机制分析[J]. 物流技术, 2010, 29(19): 91-92, 101.

[23] 郭鹏. 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政策法律体系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12, 26(01): 49-52.

[24] Roshan Gaonkar N, Viswanadham.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management of nisk in supply chains [M]. IEEE Intermnational conference, 2004.

[25] Zhang D, Sheng Z, Du J, et al. A stud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 under supply disruption [J]. Neural Comput & Applic, 2014(24): 13-20.

[26] Langeland, Krista S, et al. “Adapt and respond: supply-chain risk management.” How civil institutions build resilienc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derived from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ies [M]. RAND Corporation, 2016:19-26.

[27] Yadav, Prashant. Trade, manufacturing, and critical supply chains: lessons from COVID-19 [J].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2020.

[28] BÉNÉ C. Resilience of local food systems and links to food security-a review of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and other shocks [J]. Food security, 2020: 805-822.

[29] Yogaananthan. Building critical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the wake of COVID-19 [J].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20, 6-7.

[30] Talapin D V, Braun P V. EC announces actions to increase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Europe′s raw materials supply [J]. MRS Bulletin, 2020: 277.

[31] 何黎明.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现代化[J]. 供应链管理, 2021, 2(1): 7-12.

[32] 林梦, 路红艳, 孙继勇. 全球供应链格局调整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J]. 国际贸易, 2020(10): 19-25.

[33] 盛朝迅. 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J/OL]. 改革, 2021: 1-13.

[34] 邵丽花, 李宁海, 唐清, 等. 制造业离岸和回流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影响[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0, 20(6): 47-56.

[35] 张辛欣, 王黎.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和政策建议[J]. 供应链管理, 2021, 2(02): 5-12.

[36] Gereffi G, Lim HC, Lee J. Trade policies, firm strategies, and adaptive reconfigurations of global value chains [J]. J Int bus policy 4, 2021: 506-522.

[37] 李承美. 中韩FTA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D]. 安徽大学, 2021.

[38] RUNDE D F. Recovery with resilience: diversifying supply chains to reduce risk in the global economy [J].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2020.

[39] 樊佩茹, 李俊, 王冲华, 张雪莹, 郝志强. 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安全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02): 56-64.

[40] ZHAO J, JI M, FENG B. Smarter supply chain: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es [J]. Journal of data,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20 (2): 95-110.

[41] 顾学明, 林梦. 全方位构建后疫情时期我国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J]. 国际经济合作, 2020(3): 4-15.

[42] CAI M, LUO J. Influence of COVID-19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 2020(25): 409-416.

[43] 胡卿汉, 何娟. 基于联盟链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安全问题思考[J]. 物流科技, 2021, 44(02): 168-172.

[44] ÖZTÜRK C, YILDIZBAŞI A.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of block chain in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an integrated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ethod: a numerical example [J]. Soft computer, 2020(24): 771-789.

[45] 熊志昂, 赵渤, 常飞. 基于AHP的食品供应链风险评估研究[J]. 食品工业, 2014, 35(09): 199-202.

[46] 何静, 刘杰, 张昕蕾. 食品供应链安全诚信风险识别与评估[J]. 中国乳品工业, 2016, 44(07): 36-40, 49.

[47] PISHDAR M, et al.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ts challeng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ough strength-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J]. Ekonomie a management, 2018, 21(02): 208-222.

[48] SCHAUER S, POLEMI N, MOURATIDIS H. Mitigate: a dynamic supply chain cyb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J].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2019(12): 1-35.

[49] DÍAZ-CURBELO A, ESPIN A R A, et al. The role of fuzzy Logic to dealing with epistemic uncertainty in supply chain risk assessment: review standpoi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 2020(22): 2769-2791.

[50] 刘垚磊, 陈兴蜀, 李想, 王启旭. 一种面向云计算服务供应链的安全评估模型[J]. 网络空间安全, 2019, 10(02): 32-40.

[51] SHANTHAKUMAR P, LAWRENCE O, PATRICK O. Risk assessment and security measures in supply chain network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curement management, 2010, 3(1): 1-11.

[52] MEIXELL M J, NORBIS M. Integrating carrier selection with supplier selection decisions to improve supply chain security [J].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2(19): 711-732.

[53] 秦浩. 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构建[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22): 129-132.

[54] 黄晟辰, 李勤, 李剑锋, 等. 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5): 171-174.

[55] 邱永哲, 张智南. 事件驱动的供应链安全评估预警模型研究[J]. 科技传播, 2018, 10(05): 135-137.

[56] 林星辰, 段伟伦, 韩晓露. 5G供应链安全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0(05): 72-77.

[57] 荆树伟, 冯月, 阎俊爱, 等. 传统制造业精益数字化水平评估方法[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4): 43-52.

[58] XIAO MEI F, HONG GUANG L. Global supply chain shifting: a macro sense of production relocation based on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J]. Economic Modelling, 2021(94): 672-680.

[59] YOSSI SHEFFI. Chapter 4-Modeling risks in supply chains [M]. Fin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the supply chain, 2018: 55-84.

[60] DANIEL E, WHITNEY, JIANXI L, et al. The benefits and constraints of temporary sourcing diversification i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and recover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14, 20(4): 238-250.

[61] 张可云, 肖金成, 高国力, 杨继瑞, 张占仓, 戴翔.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J]. 区域经济评论, 2021 (01): 14-29.

[62] 杜雅婷, 杨向东, 马卓元. “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 质量与认证, 2017(05): 53-55.

[63] 葛琛, 葛顺奇, 陈江滢. 疫情事件: 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效率转向国家供应链安全[J]. 国际经济评论, 2020(4): 67-83.

[64] LUO Y, WITT M A. Springboard MNEs under de- globa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21.

[65] 汪海航, 李琼, 葛勤耕. 安全VPN网关服务器的配置管理[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1(8): 959-963.

[66] 张光明, 谢平顺, 王亚萍. 基于J2EE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性研究[J]. 机械与电子, 2007(03): 64-67.

[67] 谭才毅, 韩永国, 郭笃刚. 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应用安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4(35): 2063-2064, 2069.

[68] 贺俊. 从效率到安全: 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调整及应对[J]. 学习与探索, 2020(5): 79-89.

[69] 朱秋, 李正图. 新时代区域经济重大风险:预警、防范与化解[J]. 区域经济评论, 2021(01): 48-56.

[70] 刘志彪. 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N]. 人民政协报, 2020: 3.

[71] 张钰. 数字科技赋能供应链安全[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1(02): 13-16.

[72] 王卫红, 张威. 确保供应链安全背景下, 广东企业研究院的创建思路[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24): 138-143.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Management

JIANG Yamei, LI Jinb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expands and deepens with the change of security concept;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pply chain security includ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ternal unexpected incidents, trade protection, new technology and so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of supply chain present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management strategy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upply chain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ore technology.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security and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supply chain security, and global cooperation and legal mechanisms of supply chain security.

supply chain, security management, research progress, prospects

F205

A

1672-4860(2022)02-0063-08

2021-09-25

2021-11-25

蒋亚美(1997-),女,汉族,四川德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李进兵(1973-),男,汉族,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链’协同演化视角下后发大国新兴产业低端化陷阱成因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YJA790044。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供应链研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公司研究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