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内在逻辑初探

2022-11-21 21:22庞青育张凤珍
现代交际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发展

□庞青育 张凤珍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1)

共同富裕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朴素表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奋斗,共谋发展,书写了共同富裕的壮丽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获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中国进入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继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富裕观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未曾明确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但他们著作中的有关论述都涉及共同富裕的问题,这些观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达到高度发达状态时,大多数人将沦为“没有财产的人”,势必会和“有钱有教养的人”发生决裂。反之,只能出现“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它能保证生产出足够的生活资料,使按需分配成为可能。第二,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坚持公平分配。尽管资本主义能够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但是鉴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不能保证每个人公平共享社会财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拉萨尔所谓的“公平分配”“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虚假性和抽象性,并且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脱胎出来,还不能完全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病,个人的禀赋差异和分工等导致的财富差别仍会存在,但是这一阶段能够废除私有制和剥削,产品可按劳动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能够摆脱资本主义法权的狭隘,在分配方面能够实现“按需分配”,贫富差距问题也会荡然无存。第三,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富裕观认为,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以后,人的精神也可以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人可以摆脱资本主义时期分工和机器的使用等对人的异化,使精神文明得到丰富。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观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国情做了进一步发展。第一,积极动员人民发挥创造力实现共同富裕。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面对历史上曾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列宁号召人民充分利用国家的自然资源,积极动员人力资源后备军,说服人民相信布尔什维克的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为俄国的富强而奋斗。第二,实现共同富裕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苏维埃政权取得胜利后,列宁认识到资产阶级影响势力在俄国并未被根除,提出要剥夺剥夺者、实行义务劳动制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现共同富裕要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技术。列宁认为,资本主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资本主义以先进的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人才。第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做好经济工作。列宁认为,要“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最严格的普遍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在事实上社会化”[2]。此外,列宁还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缓和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推进共同富裕是贯穿各个时期的奋斗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为以后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启发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同富裕”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再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各项事业亟须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将“建国”作为奋斗的主题,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建设国家的题中之义。“共同富裕”问题是毛泽东首次提出的。这一时期,关于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让人民摆脱贫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首先,在面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中国绝不会再走封建社会的老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封建专制的旧社会走出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毛泽东在《湖南运动考察报告》中将这些压抑归结为政权、族权、神权,以及女子又较男子多受一重夫权的枷锁,因此封建的老路不可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其次,中国不可能去补资本主义剥削社会的“课”。中国不曾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认知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本质是剥削、压迫人民,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将工人视为创造财富的工具,这样的道路显然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最后,中国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能够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消除压迫和剥削,这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抉择,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强调:“大多数农民有一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3]420我国确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使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从道路选择过渡到实践探索。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快实现工业化。纵览国家发展全局,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人民贫困?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3]429。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建设方面已经遥遥领先,要改变我国的落后状况就必须加快实现工业化,因此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我国走向共同富裕:其一,就农业而言,重工业可以提供农业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人民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其二,就轻工业而言,重工业的发展可以为轻工业提供现代技术装备和机械设备,生产出满足人民所需的日常物质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其三,就国家发展大局而言,重工业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能够使中国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第三,实现共同富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生产力的发展被重视起来。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4]1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4]218。在生产力摆脱落后生产关系束缚后,继而在新的生产关系下提高生产力水平是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成果后,党中央决定快速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筹划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由于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足,即侧重强调“共同”,将“共同”理解为主体上的全部和步调上的一致。主体上的全部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义,但步调上的一致却偏离了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加之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左”倾思想,以致过分强调平均主义,追求“一大二公”,实际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尽管这时全国贫富差距很小,但造成了整体的贫困,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

2.富国时期对共同富裕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将“富国”作为全国人民奋斗的总基调,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此外,邓小平还提出关于共同富裕的独到见解,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解。这些新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同富裕的实践需要依据具体国情。实现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口号,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认清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才会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有正确的判断。首先,要坚定我国的社会性质。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这明确将共同富裕目标纳入社会主义范畴。其次,要摆正我国具体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三大明确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生产力依然不够发达,推进共同富裕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期待全国人民一下子同时过上富裕的生活。最后,要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742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需要。

第二,共同富裕的实践需要先富帮带后富。推进共同富裕,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要知道怎样致富,对此“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5]23。肯定勤劳致富,鼓励人民相信财富要靠劳动创造,又兼顾农村和城市地区,并且顾及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个人之间的素质能力差异,摒弃“一刀切”的做法。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允许致富有先后、先富带后富是一个双向并进的过程,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即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先富者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后富者积极帮助。具体而言,针对群体的发展差别,一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减小收入差距,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5]111。另一方面,先富的人群可以对后富者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邓小平多次提到的安徽“傻子瓜子”,将其视为探索致富的个体试点,并且提倡富者出资发展公益事业,造福社会。针对地区发展的差别,不仅鼓励地区自谋致富之道,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发展农、林、牧、副、渔产业,进行多种经营,而且提出“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5]374,东部率先发展的沿海地区对西部地区进行扶持,开展东西对口帮扶。

第三,共同富裕的实践需要渐进发展。从理论上来讲,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乃至共同富裕的实现都具有渐进性。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急于实现幸福生活,希冀尽早摆脱贫困,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只注重目标,忽视了实际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当时的口号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赶超英美”,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使国民经济衰退。汲取先前的教训,邓小平更加注重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性并结合当时的国情,确定了实现共同富裕阶段性的目标,这集中体现在“三步走”发展战略。该战略规划中,共同富裕的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计划从1980年开始,用十年时间使这一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第二步是计划到20世纪末在实现不愁温饱后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第三步预计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三步走”战略具体到发展的水平,并且对每一步都做出了明确的时间规划,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着手,具有鲜明的务实性,而后每一阶段的目标较前一阶段都有提高,体现了发展过程的上升性。就此而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彻底摆脱了空想性。

3.强国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国家强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富裕的实践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不能寄希望于借助单一的途径和手段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总体性的思路和综合性的措施。”[6]共同富裕的实践落实必须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即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有序、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态良好。

第一,实现共同富裕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经济有序运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富创造,二是财富分配。就财富创造而言,“人类社会的富裕与美好生活是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结果”[7],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在社会上鼓励勤劳致富,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使社会财富创造与人的目的性相统一。就财富分配而言,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使三次分配协调发展。初次分配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一线劳动者能够体面地劳动;再分配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优化税收结构,同时发挥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功能,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平衡发展;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倡导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自愿自觉参与第三次分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提高第三次分配自为运行的能力,使分配更加公平。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党带领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要继续发扬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方法,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其一,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要做好共同富裕实践的行动带头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落实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从而做到精准施策。其二,中国共产党要增强领导能力,处理好党政关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落实地方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畅通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合”[8],提高推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落实效率,增强应对各种挑战和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其三,中国共产党要促进政党之间的关系发展,落实新型政党制度,及时吸纳民主党派的有益意见,同时推动构建新型国际政党关系,与世界上其他政党互学互鉴,提高自身的执政本领,更好地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精神文明发展。人民群众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向前发展,要通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其一,要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的繁荣发展能够带动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让优秀文化浸润人心,产生推动共同富裕的智慧力量。其二,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9]在全社会宣传道德模范人物和扶危济困事迹,传承优良家风,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续发展精准扶贫时期的“志”“智”双扶策略,防止“内卷”“躺平”,凝聚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斗争精神。其三,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必须从人民群众向共同富裕迈进的奋斗历程中寻找文化创新的题材,让文化创新更加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第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落实社会民生建设。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推进社会民生建设。其一,民生建设要抓重点,解决人民最为关切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共同富裕的推进带来了挑战,民生措施要解决住房、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中小型企业发展困境等各方面的问题。其二,民生建设要抓实在,将政策落到实处。民生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取信于民,不能只拍胸脯、做承诺、喊口号。其三,民生建设要抓持久,“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斗争和民生建设经历了从‘解放型’到‘生存型’到‘基本小康型’再到‘全面小康型’的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的发展进步过程”[10]。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民生建设仍要久久为功。其四,民生建设要抓组织,调动各级干部与群众的力量。干部要主动进入基层进行实地调查,走进百姓的生活,真正了解群众之所需,虚心向人民求教,总结经验推进民生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生态环境是自然赐予人们的福利,在其空间内生存的所有主体都能共享,但是生态环境并没有替代品,一旦失去就不可再生,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加分项”。其一,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生态化。在生产领域,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要合理利用资源,走绿色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消费领域,要鼓励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资源浪费,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其二,要科学实现生态发展经济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赋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将生态资源合理转化成经济资源,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价值,实现共同富裕与环境保护科学互补和有机融合。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从环境整治、污染监控等多方面降低社会成本,从而使社会经济和人力资源更多地应用于其他发展领域,进而推动共同富裕。

三、价值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以美好生活为导向的共同富裕。自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分阶段促进每个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共同富裕的总体安排。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共同富裕的目标会随着我国的发展情况做出新的部署。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人民开始期待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共同富裕在发展过程中更高级的阶段性导向。一方面,美好生活规定了共同富裕内容的协调性,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质生活富裕的直接表现是在经济层面,一般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如果一切只是向钱看齐,就很容易形成拜金主义和腐败现象,造成人民精神生活的异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生活也需要丰富,人民的生活更加有价值,这样才是人民普遍向往的美好生活,才能接近马克思所向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的前奏。美好生活要求社会和谐、法制健全、物质和精神都富足、人民生活健康等,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接近美好生活的目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首先,就共同富裕的目的而言,共同富裕要求实现国家富强,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其次,就共同富裕的享受主体而言,共同富裕的主体与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同”是对主体范围的概括,它不是少数特权阶层的共同,也不是简单的一部分人的共同。再者,就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而言,共同富裕是党依靠人民力量开拓的伟大事业,要求全体人民参与,而不是部分人拼命奋斗,部分人驻足观望,也不是全体人民等、靠、要,幻想集体暴富。最后,就共同富裕的评判者而言,全体人民共同见证共同富裕历程,共同评判,它不需要依据国外舆论的褒贬评说,也不靠少部分人的说辞来以偏概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为共同富裕的进展定了步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驱动力量的高质量发展,有效破解了我国发展中的难题。高质量发展正推动中国建设事业迈向新的征程。针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我国实施了十大区域发展战略,在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上进行了升级和扩充,致力于促进我国各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城乡高质量发展,我国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走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使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发展;针对国内整体高质量发展,我国实施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在认清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实施更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使中国能够吸收国外发展的有益经验,同时也使中国发展的先进理念助益其他国家的发展。

四、结语

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面对不同时期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继往开来,探索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思路,推动共同富裕实践迈入了新阶段。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发展的境况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在认清我国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落实各项相关政策措施,理论结合实践,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不断丰富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共同富裕目标,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