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大同思想基因

2022-11-21 21:22张喜燕
现代交际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理念

□王 惠 张喜燕

(1.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00;2.西京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讲话,其中谈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来主张“天下为公”“平等”“和谐”的思想,承袭中华“大同思想”的传统,展望未来世界命运相连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起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基因,它是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扬弃,既吸取其精华养分,又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摒弃糟粕、动态调整,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矛盾冲突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谈到大同思想,众所周知的便是《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描绘的三皇五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此为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我们需仔细探究一下儒家大同社会的内容。

其一,“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对政治、经济、道德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政治上,要求实行广泛的民主。自夏朝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代替了尧舜禹时期以“选贤与能”为特征的禅让制,天下为一家所有,而在孔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共有,君主是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选举出来的,替人民治理社会。经济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公有,但这并非抹杀一切私有财产,《礼记·礼运》中谈到“男有分,女有归”,意思是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表明大同社会中人人都会组成家庭,家庭人数多寡不一,为了维持生存所拥有的私有财产也不尽相同,因此大同社会并不是毫无差别的同质社会,而是和而不同的社会。道德上,所有人都应该保持公心,统治者的一切行为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放在优先位置,要做到处事公允、赏罚分明。同时,社会成员也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其他人的父母,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其他人的孩子,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其二,平等。要实现大同社会,平等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首先,官员选拔要平等,要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以才能作为选拔标准。其次,财富分配要平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人皆劳有所得。《论语·季氏篇》中记载:“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充分表明了孔子的经济平等思想。最后,社会交往平等,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都是集体劳作,共同分配产品,没有私有财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贫富差距拉大,高低贵贱凸显,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变得不平等。由此可见,人的本性是主张平等,只是外部因素改变了人的本性,因此孔子希望建立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

其三,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儒家大同思想所蕴涵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人和睦、社会协和,和谐是实现大同的途径。一方面,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基础的是“修身”,要求提高自己的修养,锻造优良的品格,做到诚信待人、讲求信义,同时也要学会甄别善恶,信任他人,宽恕悔过之人,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任关系,才能实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理想。另一方面,管理社会的人要注重关爱弱势群体,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亲疏之别,对于老弱病残者,邻里百姓要平等相待、不可歧视,国家对其要予以照顾,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以上三个方面为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出发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大同思想为源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根据时代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塑造新的历史以咨后世。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进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是大同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拥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时代内涵。大同思想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源头,历尽沧海桑田,沉淀千年精髓,直至今日依旧繁华如初。从历史发展到当今时代,大同思想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1.先贤孔子的大同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学大师,其大同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在《礼记·礼运》中。这本著作以寥寥数语向世人展示了天下为公、平等和谐的大同社会的面貌,此为儒家学派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社会理想。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周室衰败,自夏朝以来“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都难以为继,大同社会更如幻影。孔子一生极力提倡“克己复礼”,退而求其次先恢复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仅次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模式,指的是治国依礼法、人民同安康的社会。尽管孔子的大同理想在当时并未实现,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汉代董仲舒的大同思想

董仲舒的大同思想是对孔子大同思想的继承转化,其思想多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首先,追求天下统一。《春秋繁露》有言:“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虽然和孔子一样追求统一社会,但是与孔子设想的天下为公、君代民治理国家的民主社会不同,董仲舒指出君权受命于天,君主是一国权威之中心,拥有统治臣民、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力,其责任是要建立一个思想统一、有序稳定的大一统社会。

其次,奉行察举制度。《汉书·董仲舒传》记载:“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可见,董仲舒在察举制度的诞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同于贵族垄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度以德与才为选拔标准。德指品行修养,才指才能才干。选拔官员不再看出身门第,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品行优良,都有机会踏入仕途。察举制度体现的任用贤能体现了公正平等的思想。

最后,提倡“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体现了大同思想中的和谐。“三纲”是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君与臣都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亲情,夫妻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五常”是指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为“三纲”服务的,只有做到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

3.北宋张载的大同思想

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指泛爱一切人和物。这一思想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彰显了横渠先生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首先,“民吾同胞”体现了张载的“兼爱”思想,虽然这种爱植根于宗法血缘关系,是有差别的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平等的思想。在他看来,世间所有人,无论是君臣、父子还是其他的一些关系,都是一种同胞兄弟关系,没有贵贱等级差别,都在天地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人与人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其次,“物吾与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张载在《西铭》中把“乾坤”比作“父母”,将天地万物的生存环境定性为一个具有伦理气质的“人”,从而实现了人与天地的统一。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生成,人也是如此,万物秉持同样的气因而性相同,因此人与万物为一体,都应该是平等的。天地作为人的父母,人对天地要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怀有孝敬之情,不该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展现了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理念,是对传统大同思想的独特阐释。引用郭锋航教授对张载在《西铭》中所构想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就是:人人互相亲爱,大家和睦相处,既无等级差别,又无尊贵之分;土地均平,社会稳定,既无压迫剥削,又无斗争诉讼,皇帝君主及平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

1.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层面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康有为通过批判穷困黑暗的社会现状,渴望建立独立、自由、平等的国家,发表了《大同书》这一著作。《大同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的美好蓝图,体现了康有为在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大同思想。政治上,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康有为认为,封建君主制始终以皇权为中心,政策决议不会以人民的利益为先,更何况清政府晚期朝廷腐败,官员各谋其利,废除这一制度势在必行。而君主立宪制是一种西式的民主制度,主张建立公政府,管理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各种福利事业,公政府的议员议长由人民选举,代表人民的意愿共同讨论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同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行政制度,包括公政府、各度政府及地方政治局,所有官员在本质上一律平等,各自负责自己领域内的事务。经济上,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这是实现大同社会的基本前提。康有为说道:“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农业上,“举天下之田地皆为公有,人无得私有而私卖之”;工业上,“使天下之工必尽归于公,凡百工大小之制造厂、铁道、轮船皆归焉,不许有独人之私业矣”;商业上,“大同世之商业,不得有私产之商,举全地之商业皆归公政府商部统之”。在康有为看来,私有制是造成一切不公正、不平等的苦难根源,只有在农业、工业、商业方面废除私有财产,社会生产资料全部归公,每个人都是为国家工作,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遏制剥削与被剥削的现象,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能实现。社会上,主张人人独立、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一直存在,妇女被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紧紧地包裹着,解放妇女,实现男女平等也是走向新纪元的重要标志。基于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有为提出:“凡人皆天生,不论男女,人人皆有天与之体,即有自立之权,上隶于天,人尽平等,无形体之异也。”也就是说,男女生而平等,都有自由权,这种权利是上天赋予的,并不因性别、形体而有不同。同时,康有为也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男欢女爱本是人之天性,不该被束缚。以上三点是康有为对大同社会提出的实质性构想,反映了天下为公、民主、平等的思想。

2.孙中山的大同思想

孙中山的大同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思想方面。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3]虽然这种类比不太恰当,但也显示了孙中山先生对大同社会的向往。民生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关乎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实现耕者有其田。“民以食为天”,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封建时代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为地主劳作,受地主压迫。天长日久,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激化,便会引发农民起义,因此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那么,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呢?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主要包括限田、授田、租田,也就是限制地主的土地,将收归为公有的土地给予农民或让农民租种,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富不均的现象,实现经济上的平等。“节制资本”就是通过限制政策和税收政策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避免贫富不均、剥削压迫等现象。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实业应该双管齐下,凡适合个人经营的产业应该委托给个人,由法律保护,凡是个人不能独自经营的,应交与国家经营。这种办法可以极大地调动私人企业的积极性,私人企业一旦积聚大量资本并且联合,其逐利本性就会大肆剥削劳动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提出要“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都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举措,是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也体现了大同社会的平等特征。

(三)新时代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核心内涵是“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发展本国的同时,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实现各方共同发展,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处世之道。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都在迅猛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中国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传统,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打造世界范围内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基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具有“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是大同思想内生演化的产物。

三、内生演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大同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繁衍于传统大同思想,是大同思想发展的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高阶段的理论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追求,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一)以“天下为公”为使命担当

从先秦儒家提出大同思想到近代革命家对大同社会的不断追求,不难看出中华民族“怀柔天下”的胸怀。首先,封建时代的天下虽然因为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认识能力不足而具有狭隘性,但是在其所认知的天下范围内,他们向往天下为一家,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动荡,世界安宁平和。其次,中国素来都是礼仪之邦,孔孟先贤的“仁”“义”“礼”也深入人心,古代统治者多推崇“怀柔远人”“尚德抑武”的理念,对周边国家以礼相待,不欺压,不干涉,与之和平相处。大同思想倡导“天下为公”的价值模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奠基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全球现状提出的治理模式,是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提出的具体方案。当今世界越来越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各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日渐频繁,相互之间交往活动越多,冲突矛盾就更易凸显,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深受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兜售其“普世价值”,试图同化与其价值观不同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从各个领域、各种途径来抢占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冲击我们的意识形态,夺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倡导“开放、包容、互惠、共赢”,强调各个主权国家、地区不论种族、宗教、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历史发展有多大差异,都一律平等相待,共谋发展。人类是一个共同的整体,具有共同的利益,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深陷其中,中国迅速做出决策,联防联控、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国内疫情得到缓解的同时也积极向世界各国提供救援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在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得到了众多国家的赞赏与感谢。相反,美、英等国的做法却令人唏嘘。由此可见,人类始终休戚与共、命运相连,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维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兼顾别国的合理关切,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邦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的“和平发展、合作共存”的理念与传统大同思想“天下为公”的原则紧密相连,一直以来中国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原则。

(二)以公平正义为治理理念

公平正义是界定大同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孔子主张“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意思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存权利,给每个人都提供尽其所能发展自己的平台。孔子和董仲舒都主张在选拔官吏上要公平。孙中山提倡“耕者有其田”,在利益分配上要公正。这些都是公平正义理念在大同社会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球,将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提升到国际高度,倡导人类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携手发展,倡导建立合理的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道:“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4]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巨大,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状况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世界各国本着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一个多边、透明、民主的国际治理体系和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世界秩序,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共同的治理过程中,也以国际秩序约束各个国家的行为,践行公平正义的理念。同时,提倡大国对小国要予以照顾,尽可能在多个领域进行帮扶,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包括铁路建设、原油管道建设、合作工业园建设和发展旅游业等。

(三)以“和而不同”为文化思想

儒家的大同思想诞生于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吸纳众家之长,本身就蕴含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大同社会难免被人误解为毫无区别的同质社会,实则不然。从《礼记·礼运》中可以看出,提倡“选贤与能”是因为存在无能者,要求“讲信修睦”是因为有矛盾与冲突。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一个承认差异、追求和谐的社会,正所谓“和而不同,方是大同”。《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致意思是说,君子在面对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对待他人时刻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热情,而小人表面上苟同附和,但心里却暗生不满。“和而不同”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古往今来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今天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小到人与人交往,大到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交流,都要保持一种平等自主、彼此尊重的友好关系。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观上来看,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着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社会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带来的民族文化都是独有的,完全同质的民族和国家是不可能存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大同思想的“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个“和”字讲究的就是包含着文化差异与对立的和谐,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寻求各文化间的共性,构筑平等包容的和谐文化观。正如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应当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消灭歧视,去除隔阂,努力探寻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并行不悖、和谐发展的新模式,以兼收并蓄和理解包容的态度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就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对中国外交战略思想做出的重要创新,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传统大同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其根本价值所在就是一脉相传的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平等”“和谐”的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大同思想中蕴含的价值观吸收内化,结合历史发展演变和世界形势变化创造出新的共同体理念。更重要的是,这一共同体理念又以自身的方式努力引导世界走向更加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大同世界,也就实现了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在现代国家的变革式延续。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爱的共同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