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价值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与教学导向**
——以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乙卷、广东卷地理试题为例

2022-11-21 06:19陶雅萌郭程轩
地理教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考查学科核心

陶雅萌 沈 源 郭程轩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为贯彻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构建了系统、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用以指导新高考改革和命题工作。其内容由“一核”“四层”“四翼”构成,分别对应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其中“四层”考查内容有效承接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工作理念。[1]在该体系框架之下,核心价值在“四层”考查内容中被列首位,明确指向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其余三项考查内容的航向标。

渗透着核心价值的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同时地理试题也是贯彻和考查地理学科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厘清地理学科核心价值的内涵,对承载核心价值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加之探讨核心价值考查背景下的教学导向,有利于驱动教学与评价同向同行、同轨并进,形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科育人合力。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乙卷、广东卷地理试题为例,对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内涵进行梳理,并分析试题对于核心价值的考查情况,通过精研地理试题、体悟育人导向,进一步整合提出相应的教学导向。

一、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核心价值的地理学科解读

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之一的核心价值,是指接受学科教育教学后学习者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方法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习者在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体系,共由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这3个一级指标以及理想信念等10个二级指标构成。[2]当着眼于地理学科时,地理核心价值则指的是通过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建构起来的思想观念体系。

明确地理学科核心价值的构成,需要在高考评价体系“普遍性”的基础上,依循地理学科特点,厘清地理核心价值在内容构成上的“特殊性”。通过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相关文献以及高考评价体系等教育政策文件,[3]笔者认为,除地理核心价值体现“对人地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这一主要内涵以外,[4]还囊括其他内涵,所以对其进行了梳理,并辨析了核心价值与地理核心价值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带※标记符号的各个二级指标较为容易通过地理学科教育教学直接培养或通过地理试题直接考查,而剩余未带※标记符号的二级指标不易直接培养和直接考查,需要引导教育和间接考查。

图1 核心价值与地理核心价值关系辨析

二、高考地理试题中地理核心价值的分布与呈现特点

总结地理核心价值在高考命题中的分布与呈现特点,有利于细化对高考试题中地理核心价值的认知,进而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价值提供指导方法。基于此,本文选取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乙卷、广东卷地理试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1.高考地理试题中地理核心价值的分布

地理试题以情境来承载考查内容和要求,因此笔者从主题、情境和素材几个角度来统计分析三套卷对地理核心价值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乙卷、广东卷地理试题对地理核心价值的考查情况

(续上表)

2.高考地理试题中地理核心价值的呈现特点

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乙卷、广东卷地理试题对地理核心价值的考查,均重视载体的设计和主题立意的遴选,精心创设了试题情境,巧妙融合了地理学科内容,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撷取情境素材,凸显育人导向

由表1可知,从情境类型来看,地理核心价值均依托于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来考查,两类情境素材选取源于现实的“四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且通常以某区域的人地关系、时空变化为两条线索来设置情境。如广东卷第13~14题,已废弃的老旧工厂经过不断因地制宜地改造过后,转型成为了国家最佳文创产业园、文创旅游空间,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渗透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从情境切入的空间尺度来看,三套卷中考查地理核心价值的试题所选取的情境空间都较小,将情境空间聚焦至了小尺度区域,有效减轻了学生在面对大尺度空间时的模糊感,使学生易于在限定考试时长内通过试题提供的情境素材进入一个地方感更强的场域,更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契合“微观尺度、小切口、深推进”的考查路径。例如,全国文综甲卷第7~8题以北美东南沿海冲积平原为切入口,探究其海岸线的变化;全国文综乙卷第44题落脚于呼伦贝尔草原,分析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于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两者均是将情境放置于小尺度区域来强化空间感知,助力核心价值的渗透和考查。

从情境的呈现方式来看,试题采用了多样的信息表达方式,大多数采取了图文结合、共同构建的方式。仅就图像而言,三套卷中考查地理核心价值的试题配图类型丰富,一改过去常用区域图的局面,代之以统计图表(全国文综乙卷第3题、第37题,广东卷第7~8题、第13~14题)、示意图(全国文综乙卷第4~6题,广东卷第11~12题)、等值线图(全国文综甲卷第36题、第37题)等多种形式的图像。

(2)立足人地关系,突出价值引领

地理学的核心课题是研究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价值的主要体现,其本质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所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主要由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构成。地理试题通常选取能够体现人地协调发展或人地关系失调的案例,让学生从正反两视角感知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和人地失调的危害性。具体而言,若试题情境中人地关系为失调状态,可能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情形,学生通过完成试题将领会到人地失调所引发的危害,进而增强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激发缓解人地矛盾、扭转人地对立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之,当人地关系协调或经由对立又恢复协调时,学生则会产生目标达成的满足感和积极共鸣,并进一步生成维护人地关系协调的正向强化力,呈现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高考地理试题中人地协调观的呈现路径

全国文综甲卷第36题,给学生的任务是分析瑞士在自身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依托优势因素并放大有利条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查在区域实现特色发展过程中缓解人地矛盾的路径。全国文综乙卷第4~6题以拉萨市唯一纯牧业县当雄依托当地特色牦牛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案例为切入点,利用图文构建简约情境和三个由果溯因、层次递进的问题,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理核心价值。

(3)牢筑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

地理学科视角下的家国情怀体现为个体通过地理学习与实践等,认识家乡、国家的地理环境,了解基本乡情、国情,感知不同尺度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并培养对家乡、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继而外化成为家国做贡献的行动。地理学科所具备的时空尺度综合性、国家边界性、地缘关系性以及区域联系性的特性,为地理试题渗透、考查家国情怀提供了可能。高考试题中多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时期或当前国内某小尺度区域或国家整体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作为契合点,引导学生由地理理性知识衍生出坚定的情感进而外化为报家国的行动,来体现对家国情怀层层进阶的渗透,如图3所示。

图3 高考地理试题中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全国文综甲卷第43题引导学生关注分布着大量文物遗存的凤堰古梯田,并带动学生对这类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与保护道路进行探索。丰富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激发乡愁意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文化活力。广东卷第7~8题提及了我国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驻留六个月后安全返回的航天事业成就,均在见事于理的体悟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

(4)深化国际理解,培育全球视野

国际理解是指具备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能够理解并尊重世界上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并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地理高考试题,通常先呈现某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再要求学生进行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对比,或与本国的自然、人文条件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使学生理解、认可并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目的,继而催生出学生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共生共荣共享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因此,了解、理解及协作层层进阶升华,是地理高考试题呈现和渗透国际理解的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高考地理试题中国际理解的呈现路径

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以澳大利亚某年气候严重异常同时爆发创纪录沙尘暴的事件为载体。学生除了需要判断沙尘暴所席卷的地区范围以及受波及地区的天气特征之外,还需要思考气候异常在沙尘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沙尘暴带来的危害以及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的问题。这一试题能够使学生联想到我国冬春季节华北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常见沙尘暴事件,体悟到气候和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独善其身的道理,激发学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协作开展全球范围内沙尘天气应对工作的意识。

(5)汲取劳动智慧,养成劳动品质

地理学科所具备的实践性和生活性的学科特性,为地理试题渗透和考查劳动精神提供了可能。高考地理命题注重引入农林牧渔、工商交旅等人类活动的劳动场域,其中被选取最多的为农业活动案例。此类场域除了包含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内容和劳动成果之外,还将劳动知识、劳动智慧和劳动技能融合其中加以体现,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收获劳动情境体验。通常试题会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思考某区域在上述劳动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驱动学生在此过程中汲取劳动智慧、提高劳动能力、巩固劳动习惯以及形成劳动品质,其呈现路径如图5所示。

图5 高考地理试题中劳动精神的呈现路径

全国文综甲卷第5~6题以及广东卷第11~12题,均以农业生产活动作为载体。学生通过试题分别在河南、吉林两省推进“粮改饲”、秸秆饲料化以及广西农民发展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场景中收获劳动情境体验,触动于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和蕴含其内的劳动智慧,播撒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种子。

三、高考命题中地理核心价值考查的教学导向

核心价值不仅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考查内容的航向标,更是各门学科教学时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指南。因此,探明高考命题中地理核心价值考查的教学导向是地理教学实践的一项重要议题。笔者根据前文分析,整合出以下教学导向。

1.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德育为先

地理教师作为地理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秉承德育为先的正确育人观。要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知识本位论,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另外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的培养应当采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传达方式,而非教师“一厢情愿”地强行灌输、说教或宣讲。在地理课堂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融入核心价值教育内容,切忌生搬硬套,方可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目标。

2.精选情境素材,打造“三有”课堂

高考试题需要融于情境进行考查,素养取向的教学同样需要依托于情境开展。受教材篇幅和更新周期限制,完全依赖于教材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并积累地理素材与地理案例,精心遴选情境素材,找到最佳结合点来关联地理课堂,如选取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或政策以及世界范围的风险挑战紧密联系的情境。而后将情境素材吃透、挖深,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过后获得真切的感悟、触发内心情感、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打造出有共鸣、有温度、有情怀的“三有”高质量课堂。

3.彰显教学艺术,坚持立德树人

在核心价值培养过程中,可采取多种类型的教学艺术,如地理教学设计艺术、地理教学表达艺术、地理教学对话艺术、地理教学指导艺术、地理教学媒体运用艺术等。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往往能营造特定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沉浸其中、促进情感升华,从而取得较好的核心价值教育效果。就语言表达艺术而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把握节奏美感、调节语音音量来实现情感强弱交替、运用修辞表达来触发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述必修《地理二》“交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深刻饱满的语言讲述我国青藏铁路修建所攻克的三大世界难题以及我国“高铁外交”的相关新闻报道,自然流露出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巨大成就的赞叹之情,从而增添课程的可听性和可接受性,以情激情,激发起学生爱家国、报家国的思想感情与行动。需注意的是教师的语言切忌失去分寸,否则容易使学生反感,影响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考查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