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发展探析
——以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例

2022-11-21 06:19张铭灿
地理教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课标课程标准价值观

张铭灿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成员对其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1]教育在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精神边界相对模糊,人们的国家认同势必会受到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需要十分迫切。

地理学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产业优化升级、农业发展、国际贸易、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等领域都做出了贡献。[2]地理教育涉及的国家领土、地域发展、乡土文化等内容,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载体。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地理教材编写、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现有的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多是探寻地理课堂教学或地理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渗透。有学者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具体体现进行探析,但缺少对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研究。本文探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变化,并提出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实施中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建议,以期为国家认同教育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响应新时代对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来,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家之间合作的加强和国际交流壁垒的破除,带来了更紧密的全球联系。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污名化等破坏活动从未停止,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与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地理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家乡、祖国和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增强其对于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有利于落实义务教育课程的思想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程方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3]有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教育。[4]义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是对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要求的呼应。

3.有利于深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

学生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要以对祖国的正确认识为基础,包括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特征、区域差异等基本国情。这些内容正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强调对“地方”“区域”的关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祖国的信息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深化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彩文化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国土安全意识,培育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强烈认同。

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分析

国家认同教育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一直都是重要内容,两版课标对其均有较好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认同的内涵不断拓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势必会有所变化。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国家认同教育时,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变化。

对于国家认同的内涵与构成,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探讨(见表1)。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有的学者对于国家认同内涵的理解较为全面,但在对其构成进行分类时不够明确;有的学者对于国家认同构成的分类较为细致,但每一类之间难免存在内涵的交叉或重复。基于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并结合地理学科性质和地理课标的特点,本文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分为3个类目,分别为国情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表1 已有研究的国家认同构成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国家主权、生产力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国情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将其作为一级指标。根据国情的定义,可以得出国情认同教育包含国家政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家成就教育三个方面,因此将三者作为二级指标。

《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文化认同在地理课标中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历史认同,因此在一级指标中将二者合为一类。从文化角度而言,历史文化认同教育主要落实学生对我国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发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从历史角度而言,历史文化认同教育主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历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历史事件及人物教育作为二级指标。

价值观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认同我国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将其转化为国家认同行动,因此将其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一级指标之一。共同价值观包含以中国公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包含以全人类为主体的人类共同价值观,[9]因此将二者作为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二级指标。

在对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分析框架(见表2),主要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和七个二级指标,并利用此框架对两版课标中具有突出国家认同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归类分析。

表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析框架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对比分析

本文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分析框架为基础,对2011版课标和2022版课标中有关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进行对比(见表3)。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地理”本身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水文、地理分区与乡土地理等,既是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两版课标在该部分有大量内容重合,因此本文只对其中有显著变化的部分进行对比分析。

表3 两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对比

(续上表)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变化特点

(1)国情认同教育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国情的变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国情认同教育也顺势更新。在国家政治教育方面,相较于2011版课标,2022版课标新增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等内容。

2011版课标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对领土主权与完整做出了强调,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知道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2版课标加强了国家安全教育,在领土主权与完整上,新增对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强调,同时多次提及与强调国家版图意识、国土安全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许多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2022版课标将地理环境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学科价值。

向学生展现祖国各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引发其自豪感,是有效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2011版课标对于国家成就教育的要求不够明确,这一不足在2022版课标得到改进。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2022版课标充分意识到我国太空探索事业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着重强调要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展现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2022版课标还强调编写教科书时要精心选择内容素材,要多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结合课程内容讲好中国故事。

(2)历史文化认同教育显著突出

2011版课标中有关历史事件及人物教育的内容相对欠缺。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该国人民共同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合法存在的前提,“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12]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该国人民长期共同生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同样是国家认同中的重要内容。2022版课标突出了历史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华民族奋斗史等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都在加剧,突出历史文化认同教育能够使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让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继承、坚守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价值观认同教育更加开放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层面所秉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在人类共同价值观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共同构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议。2022版课标在继承2011版课标中仍然适用的价值观认同教育内容的同时,也根据我国不断进步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学生了解并知晓我国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

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建议

1.挖掘课程资源,强化教学设计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落实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应建立在其对家乡、地区和国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落实好课标中规定的“中国地理”部分的教学外,地理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其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我国的地理学思想史、科学史等,在紧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时,可以结合胡焕庸先生的事迹;在学习海洋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汪品先院士的事迹等。

2.运用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具身体验

将地理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是2022版课标的突出特点之一。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既是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培育学生国家认同时,教师应充分运用地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国家认同的具身体验,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到国家认同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教学,让学生直接亲身体验和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探究家乡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关联等。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在切身认识到国家和个人生活及人民福祉紧密相关后,能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国家认同。

3.转变评价方式,注重表现性评价

在传统纸笔测验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增添国家认同教育相关试题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情况。新课程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表演、展示、设计手抄报等)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表现性评价。例如在讲授完“中国的疆域”相关知识后,可以举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演讲、国家领土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激发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行动意识。

4.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协调落实国家认同教育

地理学科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不仅需要依托地理学科,更需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统筹协调。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是促进国家认同教育落地的重要途经。地理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挖掘课程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梳理其内在关系,设计合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例如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可以设计“如何建设美丽家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最终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

四、结语

国家认同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对于落实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认同教育与时俱进对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结合教学和评价,在地理课程中落实国家认同教育。

猜你喜欢
课标课程标准价值观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