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经济学范式的演进逻辑与发展态势

2022-11-21 08:53田素华李筱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范式经济学英国

田素华 李筱妍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每一次重大的人类经济活动变迁和技术革命都伴随着经济学的大发展,包括经济学范式发源地的转变、经济学理论范式与实证范式的大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机器大生产时代,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瓦尔拉斯等边际学派经济学家从劳动价值论转向效用价值论研究,标志着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1)桂起权:《古典经济学纲领与经济学革命的来龙去脉——用经济学方法论做辩证分析》,《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马涛:《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大事件,5G技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发展带动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等生产组织形式革新,新一轮经济学大发展的现实条件已然具备。(2)新冠疫情蔓延,对全球产业链形成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向负面冲击并反复传染。“大流行给创造新的方式和机构,以应对苦难打开了机会窗口”。参见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在2020年“How the Economy will Look after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会议上的发言。

范式是指人们对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包括特定的语言、方法、结构、理论体系四个方面。(3)宋冬林:《从范式危机看经济学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经济学范式可分为经济学理论范式和实证范式,其中前者指经济学研究中的特定理论体系,(4)叶初升:《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后者指经济学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受检验的理论。(5)洪永淼、汪寿阳:《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经济学范式的演进与经济活动变迁密不可分。经济活动变迁发生后,当原有的经济学范式无法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实给出充分的解释和有效指导时,范式危机就会对经济学创新提出要求。(6)经济学范式危机包括经济学学科领域内部,人们基于经济实践对理论的冲击而不再接受或至少是部分拒绝原有的共同掌握的信念、价值标准、假设和定理等。参见盖凯程:《经济学批判与批判的经济学——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危机》,《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本文围绕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从经济活动变迁角度对经济学范式的演进逻辑进行梳理,并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新一轮产业革命对经济学范式发展态势予以展望。

一、 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进逻辑

人类经济活动起源甚早,经济学思想古已有之。在西方,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已经意识到劳动分工的必然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经观察到了商品的货币属性。在东方,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贤们已经关注财富的来源。墨子认为,人区别于鸟兽鱼虫是因为人能通过劳动而生存;(7)《墨子·非乐(上)》:“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参见方勇译注:《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管子也认为“民非作力毋以致财”,(8)李山注解:《管子·小问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并且“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9)李山注解:《管子·八观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8世纪60年代英国一系列技术革命和从手工劳动向机器大工厂转变的生产组织方式,不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升,也引发经济学思想革命。此后,每一次重大的人类经济活动变迁和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大发展,包括基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基于政府干预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和基于“市场—政府”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一) 基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大陆的经济思想分为两大派: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来源,衡量一国富裕和发展程度的标准是看它拥有的货币数量,因此国家应采取经济干预措施,扶植特定工业,鼓励制成品出口和原材料进口,限制制成品进口和原材料出口,使“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10)托马斯·孟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4页。重农主义则认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才能增加财富”,农业生产的本源财富和提供的原材料“给所有其他职业以活动力”,能够“发展商业、增殖人口、活跃工业”,(11)弗朗索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33、408页。从而维持国家的繁荣。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从农业和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型,工厂中的分工现象层出不穷。分工带来了市场的深化,快速增长的生产力使国民财富迅速增长,这要求发展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归纳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以指导新的经济生产方式。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强调以自由市场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创立了以劳动分工和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斯密基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强调自由竞争的重要性。“在亚当·斯密之前的魁奈、杜尔阁等人那里,商业社会呈现出了道德的复杂性,但绝没有可以理解的内在秩序感”。(12)罗伯特·海尔布罗纳:《改变世界的经济学家》,香港:华夏出版社,2016年,第15页。斯密认为,市场中的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又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促进社会的利益,从而形成共同利益。

第二,强调国家的义务是提供国防、安全和公共事业。斯密认为,君主的首要义务是保护本国社会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国家应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尽可能地保护国内每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压迫和虐待。国家应建设并维持一定的公共设施,如教育等公共事业,国家以极少的费用,就几乎能够便利全体人民。

第三,自由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来源于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理性人的自利性。亚当·斯密提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3)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3页。斯密认为,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竞争的环境约束下会根据自身的优势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从而形成全社会范围的劳动分工,人们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劳动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产品剩余,并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

19世纪3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先后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要求经济学家对原有的经济学理论进行综合。(14)经济学革命是跳跃式进步,而经济学综合是将旧理论和新理论进行融合,使经济学理论既能服务于过去,也能服务于现在和将来。约翰·穆勒综合了亚当·斯密以来的各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形成了一个折衷混合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穆勒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仍强调市场是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政府不能侵犯市场自由运行。(15)虽然穆勒承认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自由放任存在很多例外,例如“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国家的特殊情况下,那些真正关系到全球利益的事情,只要私人不愿意做就应该而且也必须由政府来做”,因此“有时政府干预对当事人的愿望是不可少的”。参见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31、542、543、553页。“无论我们信奉什么样的社会联合理论,也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每个人都享有一活动范围,这一范围是政府不应加以侵犯的,无论是一个人的政府、少数人的政府还是多数人的政府,都不应对其加以侵犯”。此后的边际革命和马歇尔综合均强调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遵循亚当·斯密开创的基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二) 基于政府干预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货币体系动荡、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爆发式增长的商品生产等使得全球经济出现有效需求相对不足,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在世界上三个主要工业国家——美国、英国和德国,失业工人已达1000万,……与此同时,从事于初级产品生产的那些国家,在矿业和农业中,几乎每一种主要产品的价格都在急剧下降,致使许多甚至绝大多数生产者不能弥补其生产成本。……这一次价格下跌是从去年的正常水平上开始的,跌幅之巨大、落速之迅疾,在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6)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预言与劝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9页。凯恩斯形容的正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它发源于美国,随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期间,美国破产倒闭的银行数量从1929年的883家上升至1930年的1251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GDP、工业生产能力、价格水平、就业人数和工资水平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1929—1933年美国胡佛政府执政时期,坚持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导致生产严重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失业空前增加,加剧了经济萧条。1925年至1929年,美国GDP从9310亿美元上升至10390亿美元。大萧条爆发后,1930年美国GDP下降至9120亿美元。到1933年,美国GDP继续下跌至5600亿美元,比1929年缩水了46%。1925年至1929年,美国劳动失业率保持在3.2%;1930年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率从8.7%持续上涨至24.9%,到1939年仍处于17.2%的高失业率状态。1929年至1933年,美国工业水平倒退至1905年,德国和英国工业水平倒退至19世纪末;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价格水平下降幅度均超过30%,其中法国价格水平下降幅度高达45%;德国工人平均工资下降了67%,美国工人平均工资下降了35%,英国和法国均下降了15%。(17)数据整理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相关各国统计局和《帕尔格雷夫历史统计(美洲卷)》。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凯恩斯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背景,创立了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开创了以有效需求管理为中心思想的政府干预经济学理论范式。凯恩斯经济学颠覆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调节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市场万能信条,认为市场并非万能,市场保持非理性状态的时间可能比保持不破产的时间更长。凯恩斯摒弃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自由放任理论,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三) 基于“市场—政府”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虽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从大萧条中拯救了出来,但经济学界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争论自始至终从未停止过。1926年凯恩斯的论文《自由放任的终结》拉开了其与哈耶克的持久性论战帷幕。“哈耶克—凯恩斯论战也许算是二十世纪货币理论中最重要的争论”。(18)拉齐·恩萨丽等:《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5页。哈耶克支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国家干预只能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通货膨胀是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并滥用这种权力制造财政赤字的结果。凯恩斯则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哈耶克展开反击。

保罗·萨缪尔森于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将经济学理论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采用个体分析方法,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调节经济运行的思想;宏观经济学部分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体现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有效需求理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萨缪尔森将这两部分融合在一起并拓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萨缪尔森认为现代西方国家是“混合经济”。在“混合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私有经济部门,这是西方国家经济主要的和基本的部分,由市场机制引导;另一个是公共经济部门,这是西方国家借以干预经济生活的部分,由政府控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之所以有效率,是因为市场制度能够自动调节私有部门按照效率原则有效运行,政府则借助于对公共部门的干预,为私有部门的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为西方国家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19)从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106个月;1969年美国失业率为3.5%,达到了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充分就业水平。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但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后果是经济“滞胀”。(20)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三次滞胀。第一次“滞胀”发生在1970年,美国GDP增长率从1969年的3.5%下跌至0.2%,经济增长几乎停滞,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分别为5.7%和4.9%。第二次“滞胀”发生在1974年至1975年,在此期间美国GDP负增长,但通货膨胀率高达11%,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1975年美国失业率上升至8.5%。第三次“滞胀”发生在1979年至1980年,美国GDP再次出现负增长,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至13.5%。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和wind数据库。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奉行的财政政策无效,“滞胀”是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萨缪尔森等人认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的财政政策未能及时适应经济风向行事,因此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美国的经济“滞胀”不能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本身,而是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者未能正确灵活运用的结果。(2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香港:华夏出版社,1999年。

然而,不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改变“滞胀”局面时,只是暂时性地降低了通胀率和失业率,并没有达到长期有效的结果,反而使美国经济的“滞胀”问题一次比一次更为严重。此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掀起了一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革命,即理性预期革命。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进而使经济达到自然率水平。(22)C. I. Plosser, “Understanding Real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 (1898): 51-77.

二、 经济学实证范式的演进逻辑

在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经济学实证范式也经历了三次大发展,分别为基于逻辑分析的经济学实证范式、基于数学推导的经济学实证范式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实证范式。(23)金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范式承诺》,《管理世界》2020年第9期。

(一) 基于逻辑分析的经济学实证范式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在《国富论》中,斯密用大量案例进行逻辑分析与推导,来论证其经济学观点,这是最初始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实证范式。(24)洪永淼、汪寿阳:《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比如,亚当·斯密以扣针制造业为例,论证分工有助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25)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页。再比如,为了批判重商主义对财富来自金银货币的观点,斯密写道:“有了货物不愁没有货币,有了货币,却不常有,更不必定有货物。……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不是为了货币本身,却不过为了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26)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0、190~191页。为了批判重农主义的土地是财富唯一源泉的观点,以及重农主义坚持的除农民外其他人的劳动不增加社会真实收入的观点,斯密写道:“视土地生产为各国收入及财富唯一资源或主要资源的学说,从来未为任何国家所采用;现在,且仅存于法兰西少数博学多能的人的玄想中。”(27)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0、190~191页。

此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使用基于逻辑分析的经济学实证范式。一方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致力于构建具有高度逻辑抽象性和现象涵盖面的叙述体系,使其能够合乎逻辑地展现出丰富的现实。(28)金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范式承诺》,《管理世界》2020年第9期。比如,为了论证“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或是野生林等等,它们对人有用,但不是由于劳动而产生的。一个物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并且有用,但不一定就是商品。……一个人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29)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第5页。

(二) 基于数学推导的经济学实证范式

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电气和内燃机的使用以及通讯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在此期间,基础自然科学的创新与突破带来了经济学实证范式的大发展。

边际革命使数学正式进入到经济学领域。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写道:“无论如何,经济学得以成为一门精密科学的或迟或早,不在我们手里,不必我们担心。现在已经十分清楚,经济学跟天文学和力学一样,既是经验科学,也是理性科学,……二十世纪已经相离不远,……那时数理经济学家就可以同数理的天文学和力学并列;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工作就会得到公正的评价。”(30)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7页。

边际革命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别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他们使经济学范式进入了“三种均衡”的发展阶段,即杰文斯的局部均衡范式(剑桥学派)、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范式(洛桑学派)与门格尔的动态均衡范式(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的边际分析强调消费者局部均衡决策,定义最后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为边际效用,认为商品的“价值完全决定于效用”,并取决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程度”。(31)W. S. Jevons,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Macmillan & Co., 1971) 109.瓦尔拉斯则提出了一般均衡范式,他认为一切商品的价格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是这一商品价格本身的函数,并且也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只有当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它们的供求相等时,市场才达到均衡状态。(32)L. Walras, 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 (Cambridge: Irwin Press, 1954).门格尔认为,“一种商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稀缺性。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其最大效用或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33)C. Menger,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Glencoe: Free Press, 1950) 211.“边际效用”是在某商品的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随商品数量增加而递减的最后一单位效用的大小。

“边际革命”引发了经济学数理化的浪潮,使经济学引入了微积分和最优化数学方法,把“斯密范式”表达为边际均衡条件下的利润或效用最大值函数,推动了现代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的发展,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也为后来的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心理因素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34)洪永淼、汪寿阳:《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

(三) 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实证范式

20世纪早期,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因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1000多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并推动了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远程大炮)的研发和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9000余万人伤亡,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同时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与完善。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开创了基于政府干预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的理论范式与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实证范式相辅相成。早期的计量经济学大多以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为研究对象;20 世纪50年代,阿罗和德布鲁(Arrow和Debreu,1954)等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将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进行有机融合,使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35)K. J. Arrow, and G. Debreu, “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Econometrica 22.3 (1954): 265-290.

三、 经济学范式跃进式发展的时空集中特征

纵观经济学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范式的每一次发展都与重大的经济活动变迁和技术进步有关,而每一次的经济活动变迁和技术革命都集中地发源自某个或某些特定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在这里孕育了一大批英国经济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两个中心都逐渐转移到美国,并孕育了一大批美国经济学家。(36)张军等:《构建中国经济学笔谈》,《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7期。

(一) 英国经济崛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持续至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随后向英国和整个欧洲大陆扩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生产技术变革和科技创新均发生在英国(参见表1),技术进步带来的分工深化和市场规模扩大使英国在经济、社会和军事等方面均远超其他国家。

表1 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技术创新

第一,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增长率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1500年至1700年,英国人均GDP从714国际元上升至1250国际元,(37)参见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2页。人均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0.31%,高于同一时期其他欧洲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和前殖民地国家,但低于同一时期荷兰的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0.52%)。1700年至1820年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0.34%水平,超过荷兰;这一时期荷兰经济出现负增长,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12%。

第二,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化速度和幅度都远超过其他欧亚国家。1800年至1890年,英国保持着高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比率飞跃式提升。在这一时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化比率从20.3%上升至61.9%,增长了3倍;苏格兰的城市化比率从17.3%上升至50.3%,增长了2.9倍。1890年英国的城市化比率远高于其他国家,约为同期荷兰和比利时的1.8倍、葡萄牙和瑞士的3倍至4倍。(38)数据来自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6、356~358、87、180~181页。

第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航运能力和商品出口值超过荷兰,位列全球第一。1720年至1820年,英国的出口额每年增长2%,而荷兰每年下降0.2%。(39)Angus Maddison, Phas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到1870年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现价商品的出口值约为971百万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是位列第二名的法国现价商品出口值的1.8倍,而荷兰现价商品的出口值仅为158百万美元。(40)数据来自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6、356~358、87、180~181页。

第四,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劳动人口大量地从农业部门转移至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1700年英国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占比约为56%,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占比约为22%,低于荷兰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占比(33%)。1890年,英国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至16%,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比重稳步上升至43%,超过同期荷兰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比重。(41)数据来自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6、356~358、87、180~181页。

第五,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人口规模呈爆发式增长,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从15世纪到17世纪末,英国人口增长了大约4倍,同期荷兰人口增长了2倍,法国人口增长则不到0.5倍,德国和意大利人口仅增长了大约四分之一。(42)参见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17页。1726年至1826年,英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从34.6岁上升至40.8岁,而同一时期法国和日本人口的预期寿命不到40岁。此外,英国婴儿死亡率也远低于法国和日本。(43)参见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17页。

第六,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军备竞赛能力。1913年,大英帝国在非洲领地上的人口大约有5200万人,在亚洲大约有3.3亿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约有160万人,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新西兰大约有1800万人。大英帝国总人口为4.12亿人,是英国本土人口的10倍。1921年是英国殖民历史的顶点,其拥有的殖民地数量达到84个,加上皇家属地和海外领地等合计有100多块殖民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崛起使世界经济的重心移向英国,英国作为斯时全球强盛国家,要求发展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和实证范式。在斯密革命前,英国就已孕育出了威廉·配第、约翰·洛克、弗朗索瓦·魁奈、大卫·休谟等经济学家。斯密革命后,经济学范式在英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比如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对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进行了综合,建立了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微观经济学体系。

(二) 美国经济崛起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工业化进入到了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以美国和德国为首的几个先进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过了一国的范围且发展迅速。随着技术进步从英国向其他国家转移,新的经济学思想也逐渐从英国扩散至美国。

首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英国。在经济总量上,1820年美国GDP约为1.25亿国际元,不到英国的一半;到了1870年美国GDP已接近英国,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在经济增速上,美国的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均高于英国。1820年至1913年,美国GDP年度平均增长率为3.94%,英国GDP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9%;美国人均GDP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82%,英国为1.01%。(44)数据来自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6、356~358、87、180~181页。

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出口贸易额超过英国。相较于1870年英国遥遥领先的全球商品出口值,1913年英国现价商品出口值已失去领先地位。1913年,英国现价商品出口值约为2555百万美元,德国和美国现价商品出口值分别为2454百万美元和2380百万美元,与英国非常接近。到了1929年,美国现价商品出口值上升至5157百万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远高于英国的3550百万美元。

再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制造业发展超过了英国。从钢铁产量来看,1890年英美两国钢铁产量较为接近,1900年后美国钢铁产量大幅度高于英国,1900年美国钢铁产量是英国的2倍,1910年扩大到4倍。19世纪末,英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虽高于美国,但出现逐步下降态势;1900年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英国,1913年美国制造业产量占GDP比重约为英国的2.4倍,德国制造业产量占GDP比重也超过英国(参见表2)。

表2 美国等国家的钢铁产量和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

最后,美国黄金产量世界领先。1821年,英国政府正式启用金本位制,以英镑为度量单位,每英镑含纯金7.32克,并于1867年确认黄金是唯一的世界货币。1851年美国的金产量达到了72吨,1853年达到93吨,1851年至1855年其黄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3%,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产金第一大国。1859年后,新金矿的发现使美国黄金产量的国际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完全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范式发展的重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萨缪尔森、阿罗、弗里德曼、德布鲁、索罗、夏普、纳什、卢卡斯、蒙代尔、格兰杰、克鲁格曼、斯蒂格里茨、罗默等美国经济学家登上了经济学的历史舞台。截至2021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颁发了53次,获奖经济学家中有60位的国籍为美国、7位国籍为英国、3位国籍为挪威、2位国籍为法国,其他分别来自俄罗斯、芬兰、荷兰、塞浦路斯、以色列、印度、圣卢西亚。

四、 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经济大变局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革新,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与此同时,危机和冲突接踵而至,美国金融危机、英国脱欧、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接连发生。世界经济大变局对经济学理论范式和实证范式的大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 全球化治理面临巨大赤字

现阶段的世界经济运行存在以下三个重要问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面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以及全球化治理中面临市场和政府双失灵问题。在封闭经济下,政府可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在开放经济下,当市场和政府同时失灵时,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会使市场环境更加恶化;我们需要发展新的经济学理论范式来研究市场和政府双失灵问题,从而保证全球经济稳定运行。这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现阶段的全球化治理在广度和深度上未能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全球化治理赤字日益加剧。

第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兴起。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全民公投,52%的投票支持英国脱离欧盟;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2018年3月23日,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并购,中美贸易摩擦由此逐步升级。此外,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多次退出国际组织并拒绝对已有协定签字,其间日韩贸易摩擦、日美贸易摩擦、欧盟与加拿大贸易摩擦、欧盟与日本贸易摩擦等经济冲突接连不断。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及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与全球化治理赤字密不可分。全球经济联系太过紧密、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过快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等,导致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面积扩散和世界经济暂时性停摆,全球化治理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事实显露无疑。全球化治理不能只考虑经济全球治理,还要考虑文明冲突、地缘政治和公共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新冠肺炎疫情表明,没有公共卫生安全的全球联动治理,就没有繁荣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二) 史无前例的技术创新与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18世纪60年代以机器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及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信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打破以往经济活动中的边际成本递增或投资报酬递减的规律。(45)蔡昉:《经济学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劳动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

第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简称5G或5G技术)。其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华为公司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7个国家的申请量总和,而中国华为5G专利位列全球第一名,占比达到20%。美国所有企业的5G核心专利的占比不到15%。《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华为的5G专利数以3325项排名世界第一,中兴通讯以2204项排名世界第五。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在未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体力劳动可能被完全取代,脑力劳动将会被部分取代。(46)吴文新:《智能革命下劳动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10期。2016年,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进行的世纪对战,使人工智能达到了新的高度。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约有797家,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5386家的14.8%,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2169家,占比40.27%)。(47)参见《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0)》。

第三,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截至2019年末,累计有47个国家和地区、5926家公司申请了38064项区块链专利;其中,有3218家公司来自中国,占比54.3%;美国有2048家公司参与了区块链专利申请,占全球总数的34.6%。(48)数据来自零壹智库。2021年2月5日,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1年全球区块链50强。在前十强中,中国上榜三家企业,分别为蚂蚁集团、百度和中国建设银行,其中蚂蚁集团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建设银行位列世界第三。

第四,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y)。这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活动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淘宝、京东商城、亚马逊等都是平台经济知名企业。截至2019年底,全球市场价值超100亿美元的数字平台企业达74家,价值总额达8.9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1.8%。从平台企业总量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别以35家和30家的数量位列世界前两位;从新增企业数量来看,2019年美国新增了8家价值超百亿美元的平台企业,中国新增了6家;从价值规模来看,2019年美国数字平台总价值为6.6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74.1%,中国数字平台总价值为2.0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2.5%。(49)参见《2021—2027年中国平台经济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五,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这是一个由商业机构或政府等第三方组织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共享单车、共享WIFI、顺风车、共享雨伞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共享经济形式。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约为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其中知识技能和医疗共享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0.9%和27.8%。从共享型服务的发展态势来看,2020年中国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约为36.2%,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比重约为16.6%,共享住宿收入占全国住宿业客房收入的比重约为6.7%。(50)参见国家信息中心2021年2月19日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

第六,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这是通过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和使用,来引导和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正日益完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将中美两国共同列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导者,中美两国占全球数字经济总量的48%,中美两国企业共占全球70大数字平台总市值的90%,其中中国企业占22%。在福布斯发布的“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百强榜”中,中国企业上榜14家,仅次于美国。

(三) 中国经济崛起与美国经济相对衰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美国经济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美国的工业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出现相对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失控蔓延使美国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并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风险。

第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加入全球经济发展浪潮,实现了经济实力四个赶超,即GDP赶超、进出口贸易赶超、国际直接投资赶超和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赶超。在GDP方面,1999年至2004年中国GDP先后分别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2009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04年中国商品与服务出口量超过英国,2013年中国商品与服务出口量超过美国,2007年中国商品与服务进口量超过英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IFDI)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均位列全球前三位。(51)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根据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统计,2020年中国入选企业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

第二,美国工业竞争力的全球排名显著下降。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测算,1990年至2010年美国工业竞争力全球排名保持在第三位,德国和日本占据前两位。2015年中国工业竞争力超过了美国,美国排名下降至第四位;2017年韩国工业竞争力超过美国,美国排名下降至第五位。

第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爆发式蔓延,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并引发社会冲突加剧。2020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下跌32.9%,2020年美国GDP增长率为-3.5%,均为二战以来的最大跌幅,也是2009年之后第一次出现负值。2020年5月26日,美国爆发了反种族歧视抗议运动;2021年1月6日,美国爆发了占领国会山运动。

五、 经济学大发展正当其时

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变迁会改变经济运行特征,带来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这要求发展新的经济思想以适应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战争、经济危机、疫情等负外部冲击,要求革新经济学理论以指导经济运行。21世纪以来,市场与政府双失灵现象时有发生,信息技术革命、生产组织形式革新、金融危机与疫情肆虐、中国经济崛起等,都表明对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改革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新一轮经济学范式的大发展正当其时。(52)田素华:《经济创新发展触手可及》,《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1日,第8版。

(一) 经济学理论范式发展的两个方向

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掀起了第一次经济学革命至今,出现了四次经济学革命和三次经济学综合。亚当·斯密革命从生产和供给角度研究了财富增长源泉与经济运行机制,穆勒对斯密以来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综合;边际革命从消费和需求角度研究了边际效用对价值的作用,马歇尔综合了斯密革命和边际革命的成果,建立了第一个微观经济学体系。前两次革命和综合都强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凯恩斯革命从政府角度研究了扩张性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建立了第一个宏观经济学体系。萨缪尔森融合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调节经济思想和宏观经济学的政府干预经济思想,推动了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理性预期革命在马歇尔综合的基础上研究了理性预期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市场失灵导致经济全球化产生负外部性的情况下,民族国家难以独立地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世界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且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其行动和政策还可能会加剧已存在的经济全球化的负外部性。面对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全球化治理赤字,经济学范式的未来发展仍应继续探讨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国内经济运行问题时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解决世界经济运行问题时还要关注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和政府以外的力量。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律,需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对现有理论研究范式进行创新。(53)王东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管理世界》2018年第4期。

第一,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危机时期,仅靠市场自由运行难以在短期内自发调节至最优的资源配置水平,经济学在强调分工的同时应更强调合作。在分析劳动分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关系时,强调的不仅是劳动分工,即某人固定地从事某种劳动,还有劳动合作,即从事同一物品生产的不同工序的各个人之间在精神和时空上的配合或协作。(54)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第二,关注调节资源配置的“第三种力量”,使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情社会有机结合。(55)金碚提出要建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域观经济学三大体系构架。其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范式主要以经济理性为支柱,域观经济学范式以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三维框架为支柱。参见金碚:《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兼议经济学中国学派研究》,《管理世界》2019年第2期。在封闭经济下,有为的政府可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由于市场突破了主权国家的边界,在全球市场失灵时需要超越主权国家边界的其他力量来调节全球经济运行。经济体之间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或不完全契约关系,是解决全球市场失灵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称为社群关系,也可以称为社会联系。“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场,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都未取得成功;而许多社群的人们借助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些资源系统成功地实行了适度治理”。(56)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二) 经济学实证范式的大发展

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大发展必然要求经济学实证范式同步大发展。未来经济学实证范式的发展方向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经济学离不开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现在已经深入到经济学当中。传统经济学大多使用样本研究,并以统计和计量方法为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日益庞大的数据量让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传统计量中的线性以及非线性模型已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经济学家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更有效地处理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57)H. R. Varian, “Big Data: New Tricks for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8.2 (2014): 3-27.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正在深刻地影响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创新以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实证分析方法,正在拓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和边界,推动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渗透与融合。比如,大数据中的文本数据创新了文本回归的研究范式,将人文社会因素,如心理情感、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纳入到统一的定量实证分析框架中。再比如,机器学习可用于精准识别因果关系和定量评估公共经济政策,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机器学习的正则性原理可用来简化高维甚至超高维计量经济学模型,帮助识别重要解释变量或预测变量,提升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可解释性,以及提高统计推断效率和样本外预测能力。(58)洪永淼、汪寿阳:《大数据如何改变经济学研究范式?》,《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

第二,基于经济活动实验的分析方法。弗农·史密斯为验证竞争均衡理论,对亚利桑那大学11个班级进行了6年实验,并在1962年发表了《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标志着实验经济学正式诞生。实验经济学打破了经济学是依据现场数据的非实验性科学的传统观点,它表明了实验并非是自然科学的专利。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工作。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以表彰他们为减轻全球贫困所做的实验经济学研究。这些事实预示着经济实验和实验经济学的重要发展前景。

第三,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分析方法。加里·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经济分析》将经济学扩展到了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使经济学囊括了社会学、人口学和犯罪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开启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新时代。当下经济学跨学科融合正致力于综合心理学、生态学、神经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包括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来分析个体决策心理的行为经济学、将经济学与生物学结合来分析决策者心理物质基础的生物经济学,以及将经济学与生态学结合来分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等等。

猜你喜欢
范式经济学英国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英国的环保
简明经济学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英国圣诞节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