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背景下“校企合作、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2022-11-21 10:25曾凡涛唐彩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证书校企实训

曾凡涛,唐彩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制造3.0”“工业4.0”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整个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升级,随之而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国务院于2019 年1 月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在该方案中明确指出,为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部分满足条件的高职院校中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考试后,可获得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打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一线企业人才需求的瓶颈[1]。

“1+X”证书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它要求各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主动联系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要求开设专业和课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

Web 前端开发作为首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经在全国各职业院校推广了三年多时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已经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实践了三届学生,证书的整体通过率超过了80%,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Web 前端开发方向作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主要专业方向,学生人数占专业总人数七成以上,在本文中将以“1+X”Web 前端开发的技能等级标准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课证融通为手段,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引入企业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鼓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作重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把“1+X”证书技能标准融入到学历教育的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过程。通过真实项目导入,引导学生尽早学习企业工作场景中所必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建立健全专业项目资源库和案例库,以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一种新方法与思路。

1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作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初晓光团队发布的《软件与信息技术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环境报告:前端开发工程师》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 年,我国在岗的信息技术人员约为270 万人,其中从事前端开发的技术工程师约为65 万人。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预计前端开发工程师每年新增16 万岗位需求,其中初级工程师约为4万人,中级和高级工程师约为12 万人。企业对前端开发岗位的需求在未来5 年左右仍将保持旺盛,人才需求处于不满足的状态。2019 年前端开发岗位人才缺口情况如图1 所示[3]。

图1 Web 前端开发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受限于生源、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前端开发初级工程师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其求职时仍面临较大压力,需要仔细选择适配企业。当前,全栈型开发人才受企业欢迎,大前端开发受到企业青睐,这些技术要求均与“1+X”前端开发的课程标准相一致。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技能标准适用性分析

高职学历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主要反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由实施学历教育的高校负责撰写;而“1+X”证书技能标准则由工业与信息化部主导,经政府、企业和高校合作拟定。前期依托项目研究,对本专业毕业一至三年后的学生(专业对口)进行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技能标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定位准确性;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技能标准对专业前沿技术的覆盖度;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技能标准对个人职业发展要求匹配度;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技能标准对企业实际需求的满足度。

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6 份,根据调查反馈结果分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技能标准在就职企业工作中的适用性。调查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 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技能适用性比较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认为“1+X”证书技能标准更能满足对口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要求、“1+X”证书技能标准中包含了本专业中的更多的前沿技术、“1+X”证书技能标准更符合对口专业的职业发展要求、“1+X”证书技能标准更符合企业的项目开发需求。

另外,通过对开设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走访和调研,高职院校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普遍开设了数据库、HTML5+CSS3、JavaScript 等基础课程,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根据前端技术发展趋势,将“1+X”证书技能标准融入到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技能储备不足,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相对陈旧,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对“1+X”证书技能标准进行深入研讨,部分教师未充分认识“1+X”证书课证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未引导学生根据“1+X”证书技能标准开展职业规划,导致学生对社会竞争的准备不足。

(2)高职院校受师资水平、体制限制,难以独立跟踪热门技术并将其引入教学,没有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足够的师资融入“1+X”证书技能标准开展教学。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于一些技能标准中的一些前沿课程,每学期排课均需选聘多名企业兼职教师来授课,兼职教师缺口较大。

(3)学生需要真实的企业项目进行实训来获取相关工作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仅靠学校难以保障其实训水平,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例如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五学期要开展专业综合实训,但由于企业实训项目与案例的缺乏,综合实训质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3 基于“1+X”证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依据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术等级标准》等文件的相关要求,以客观反映现阶段行业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真实要求为目标,在遵循本专业的技术规程基础上,以专业技术活动为导向,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的《Web 前端开发》(初、中、高)等系列教材为核心,组织本专业学术带头人、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专家共同开发、集思广义,重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拟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1 “课企融合”,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围绕“1+X”Web 前端开发技能等级标准,通过前期在企业的调研、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以及邀请企业一线专业人员参与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根据技能等级标准,我们将其分解为12 个技能点,共320 个学时,对应的专业课程分别为“HTML网页制作”“Web 前端框架”“Web 交互设计”“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后台开发”等,如表1 所示。

表1 “1+X”前端开发证书等级技能分解表

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到第二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安排的课程以程序设计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等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三到第五学期,通过与校外合作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虚拟仿真项目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校内大型生产实践。这种生产实践不再是单一课程的实训项目,而是融合“1+X”Web 前端开发技能标准,由相关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撰写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来进行教学。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由学生主动向企业自荐为主,企业校内招聘为辅的方式将所有学生推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由学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计划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调整,最终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通过三个阶段特别是后两个阶段的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不断沟通、协调,以“1+X”Web 前端开发技能标准为基础,逐步建立一个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3.2 “课证融合”,将“1+X”前端开发证书融入课程标准

“1+X”Web 前端开发技能标准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界定,但一些具体技术与内容还需结合地方产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我们将通过向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就职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削减重复、过时的课程内容,压缩应用较少、实践性不强的理论知识,调整课程内容在专业教学中的先后顺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到相关行业协会和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开展交流和研讨,对课程内容进行前瞻性的设计,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1+X”证书技能等级标准相融合[4],“课证融合”思维导图如图3 所示。

3.3 建设“课证融通、产教融合”的真实案例库和项目库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专业在学生大二时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Web 应用开发小组,各个小组基于企业的真实和虚拟仿真项目开展教学。学生模拟企业的不同岗位角色,建立以具体项目案例为主轴,以“1+X”Web 前端开发技能标准为核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从企业引入大量的真实项目和案例,因此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大力加强项目库和案例库的建设。

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以捐助或购买等形式获取企业开发实践中的优秀案例;另一方面,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践,通过自身的实际工作积累,不断总结归纳出优秀的实践项目;最后,通过推荐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回到学校后通过实习报告的形式将企业中完成的项目作为案例反馈回学校,由指导教师搜集和整理,逐步建立起本专业的项目库和案例库,并将之添加到本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中,由专人进行管理与维护。

3.4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校外实训基地

基于“1+X”证书技能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在开展“1+X”证书工作初期,各方面的师资均很匮乏,相关专业教师严重超额工作,相关工作进展缓慢,基于这种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5]:

(1)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将部分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和技能引入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一方面企业可将部分简单工作交由实习学生完成,以节约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提高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 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活动政策的落实,鼓励教师定期到一线企业顶岗实践,带领学生驻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践,将“1+X”证书技能标准与企业的真实需求融合到一起,既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又能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产教融合,互利互惠,使教师专业实践活动进入良性循环。

图3 “课证融合”思维导图

(3)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设校外名师工作室。一方面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可以到校为学生讲授实践性和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或开展讲座,把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和校内教师合作建立社会技术服务团队,将课程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真正落实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

4 结论

本文中探讨了“1+X”证书背景下“校企合作、课证融合”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方面基于“1+X”前端开发技能标准,结合本专业所在行业主流企业的技术要求对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标准以及流程进行重构与优化,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1+X”证书技能等级标准相融合,逐步建立一个面向真实项目、适应企业需求、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另一方面,将改进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引入企业资源,以真实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构建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方位调动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本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真正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本校及同一层次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猜你喜欢
证书校企实训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收录证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