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心悸辨治经验

2022-11-22 10:45苏宝连吴瑞华吴怡萍戴赛儿
福建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汤加减太子参益气

陈 晖 ,苏宝连 ,吴瑞华 ,吴怡萍 ,戴赛儿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中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2.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福建 漳州 363000)

漳州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由已故名老中医巫百康创始,历经五代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在闽南地区中医心病学科方面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本流派辨治心悸强调脏腑辨证,形成集中药、食疗、康复和心理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现将本流派辨治心悸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历代学者认为心悸的发生多与体质、饮食、过劳、七情、外邪等相关。本流派认为此病的发生无外乎虚实两端: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尤其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使心失所养;实者多由痰火、水饮等因素,致气血运行不畅[1]。

流派创始人巫老认为心悸其病位主要在心,且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本流派观点认为无论是肝阴虚、肝血虚均可使肝失所藏,肝血不足,继而心血失养,心神不宁;肝气郁结,可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上扰心神而发心悸。脾为心之子,脾虚则子病犯母,易致心脾两虚,心失所养,引发心悸;另脾虚失运,湿邪内阻,郁久化热,内扰心神亦致心悸。巫老认为: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盈满则上济心血,肾脏亏虚时,心失濡养,易发为心中悸动。

2 辨证思路

巫老学承易水流派,精通脏腑辨证,临床治疗十分强调把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方法相结合,遵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做到标本同治,攻补兼施。心悸虚者在于气血阴阳亏虚,故巫老提出了治疗心悸之补益三法[2]:酸甘化阴法、益气养阴法、补气养血法。此三法沿袭至今,而后流派历经数代传承,结合闽南地区湿、热的气候及饮食特点,发现本地区心悸实者多以痰热、水饮为主,因而又提出了治疗心悸之清化二法:清热化痰法、温阳化饮法。此五法针对不同证型而设,可单独或联合使用,皆起到宁心定悸之效。

2.1 酸甘化阴法 心阴亏耗,心阳独亢,症见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咽干、盗汗等,依其虚则补其母之则,当取补肝法。用酸甘化阴,使亢奋之阳回守其位,故巫老治疗此类患者常用加减复脉汤加减,采用酸枣仁、五味子之品。酸枣仁味酸性收,养心阴,益肝血;五味子五味具备,酸味为最,补肾养心。二药相伍,酸甘化阴以滋营阴,酸性收涩以敛心气,共奏宁心安神之效。临证如见阴虚兼有火旺之象时,可适当佐予养阴清热之品。

2.2 益气养阴法 心气心阴亏虚,则见心慌心悸、胸闷、面色㿠白、乏力等,应双补心气心阴,用益气养阴法,巫老对此类患者多用生脉散加味。临证时见气虚者多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可重用太子参、黄芪加强益气扶正之功;见阴虚甚者多联合天王补心丹加减以加强养阴安神之效。本流派前期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气阴两虚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3],故亦可配合使用。

2.3 补气养血法 心气心血两虚者,心脉失养,气不行血,见心悸、乏力、面色无华等症,应予益气补血法,巫老对此类患者多用归脾汤加减,予黄芪、人参、白术三药强化补脾益气,配合当归、龙眼肉强化补脾养血。同时认为此类正气虚患者易感风湿或病毒之邪,侵及于心,故治疗此类患者除补益气血外,当加和营通痹法,可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本流派传承人继承巫老的学术思想,总结发现对病毒性心肌炎致心悸者,使用大剂量黄芪或黄芪注射液,可取得良好疗效[4]。

2.4 清热化痰法 痰火内生,热扰心神,症见心悸心烦、胸闷失眠、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症。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总结发现闽南地区患者心悸以痰火扰心证居多,结合该证型的病机特点拟定清热化痰、宁心复脉的清热复脉汤治疗。该方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以黄连、苦参二药相伍,辛开苦降,行清热化痰之功;以半夏与瓜蒌相伍,宽胸理气,清热化痰。另此类患者多合并心烦不安、夜寐欠佳,可佐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珍珠母、磁石等。有临床试验证实:该方可降低痰火扰心型房颤患者的脑利钠肽、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并可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5-6]。

2.5 温阳化饮法 肾水过寒,上凌心火,阳气虚而水不化,水停则上凌于心,故见心悸怔忡、胸闷咳喘、畏寒肢冷、腰酸乏力等症。流派第三代传承人蔡少杭主任认为:此类患者应振奋肾阳,化饮利水,方选真武汤合茯桂术甘汤加减。方中以桂枝、甘草相伍,辛甘化阳,养心安神;茯苓与桂枝相伍,通心阳,利水气;茯苓与白芍相伍,使利水逐饮之效倍增[7]。故水饮得利则心神得安,心悸自止。

3 康复食疗

本流派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兼养”,倡导发扬“中医导引术”,将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在心悸患者中推广普及。可采用中国传统易筋经、八段锦训练,并配合标准的有氧、阻抗、柔韧性及平衡运动等现代康复运动,提倡双心并治,为心悸患者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心脏康复指导和治疗。流派在中药“四性、五味”理论指导下,提出“药食结合”学术思想,巫老及各代传承人均擅长用日常食材防治心疾[7]:心悸伴气虚者,予太子参乌枣茶;心悸伴胸闷者予百合乌药汤以敛气养阴,安神解郁;心悸伴烦躁不眠者予朱砂炖猪心以清心镇惊,安神定悸;心悸之纳差者,予闽南四神汤(茯苓、芡实、莲子、薏苡仁)炖鸭胗以健脾强中,顾护后天之本,愈疾防复。

病例介绍

蒋某某,男,33 岁,工人,2021年 3月 9 日初诊。主诉:反复心慌、心悸3 个月。辰下:心慌心悸,每于安静状态下发生,伴心烦,情绪焦虑,头晕,腰酸,夜寐欠佳,脉沉细促,舌红苔少。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处方:炙甘草9 g,白芍10 g,麦冬10 g,天冬10 g,玄参10 g,丹参10 g,沙参15 g,茯神10 g,百合10 g,酸枣仁15 g,五味子10 g。水煎二遍,早晚分服,共 7 剂。

二诊:诸症悉减,舌苔正常,脉细偶结。处方:熟地黄15 g,枸杞子10 g,太子参10 g,丹参10 g,麦冬10 g,茯神10 g,炙甘草5 g,首乌藤30 g,百合10 g。水煎二遍,早晚分服,共7 剂。

而后复诊,诸症均不显,守上方月余,并指导心脏康复训练。后嘱:太子参10 g,大枣30 g,水煎代茶。

按:该患者首诊时考虑因情志、不寐等因素耗伤心阴,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故见心悸、心烦、头晕、腰酸等,治宜酸甘化阴法,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方予加减复脉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方中酸枣仁、五味子酸甘化阴以敛心气,配合麦冬、天冬、玄参、沙参滋养心阴以制阳亢,重用炙甘草益气养阴。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舌苔正常,脉细偶结,考虑阳亢已平,气虚渐显,治法稍予调整,除滋养心阴外,加益气平补法。因阳亢之症基本已消,故去重酸之品,同时去少许滋心阴之药,加太子参益气平补,巩固疗效。而后予食疗善后,予太子参乌枣茶煎汤代水频服,以益气养血。

猜你喜欢
汤加减太子参益气
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光照诱导太子参叶片黄化的机制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on Immunological Function in Mice based on Meta-analysis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柴桂龙牡汤加减与黛力新治疗恶性肿瘤伴焦虑效果分析
清补扶正,膳用太子参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益气补肾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