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植物在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的配置策略

2022-11-22 12:42
乡村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景乔木绿色生态

郭 玮

(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北京 101500)

0 引言

我国园林建设以景观植物为核心,为了满足生态建设各个方面的需要,需要合理配置景观植物,充分发挥景观植物的功能及审美价值,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优化生态环境。通过完善景观植物的立面、冠线、颜色等视觉效果,与构筑物互相配合,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需要针对景观植物配置展开研究,充分发挥出景观植物的实用功能。

1 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景观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存在人工规划痕迹

我国生态园林建设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思考和灵活性,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现阶段,很多生态园林公园脱离了自然风情、乡土风貌的定位,照搬其他地区人工绿地植物的配置模式,导致景观植物配置缺乏层次、色彩单调,存在明显的人工痕迹,最终造成园林缺乏自然风貌,无法充分体现出景观植物的审美价值[1]。

1.2 忽略人性化设计

目前,进行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时忽略了人性化设计,尤其是人们广泛涉足的区域,如活动区域和休憩区域,在植物配置上未体现出人性化特征,导致人们的使用感和体验感较差。例如,活动区域及休憩区域没有设计乔木进行遮阴,草本和灌木配置单一,缺乏生命力,无法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和美感,影响了园林生态的建设效果。

1.3 景观植物配置方式单一

很多园林大量应用石材、水泥等建筑物,造成景观植物占地面积被不断压缩,严重影响了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不利于植物景观塑造[2]。另外,由于草本植物维护难度高,设计人员在设计景观植物配置时多选择灌木植物替代草本植物,不仅影响了植物景观的立体效果,而且不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园林景观观赏性也大幅度降低。以北京市为例,由于北方气候较为干燥,植物配置单调,给人带来单调乏味的心理感受,严重影响景观的美观度。

1.4 水景景观植物配置不佳

在水景景观植物的配置上,植物种类单调,未能体现出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水景景观植物以芦苇、荷花为主,很少使用其他植物,造成水景景观美观度下降,尤其是季相效果较差,夏季大多种植花卉、绿植,色彩单调;冬季植物凋落,一片死寂,严重影响园林整体美观度。水景景观配置缺乏艺术性,虽然有的景观配置利用有色植物增添景观色彩,但色彩配置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不仅观赏性较差,也未能形成园林独特的意境美,影响了水景景观的观赏价值。

2 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景观植物配置策略

2.1 应用复合型植物群落结构

在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要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以本土植物为基础,通过合理配置复合型植物群落来突出景观层次感,丰富植物多样性,提升景观观赏价值。以北京市公园植物配置为例,在人流量密集的主要景观公园,选择观赏价值高、长势好、景观效果好的植物。例如,乔木可选择紫荆、云杉、黄连木、七叶树、金丝垂柳、北京丁香、槲树、元宝槭、白杆和二乔玉兰等,灌木可选择太平花、美蔷薇、华北绣线菊、红瑞木、百里香、东陵绣球、多花栒子和四季丁香等,草木可选择蒲公英、丝石竹、蜀葵、铃兰、景天和芍药等。对于非主要景观,如边远地区、防护地区的公园,可以着重发挥出植物生态效益,选择具有更强抗性的植物。例如,乔木可选择柿树、青榨槭、千金榆、毛泡桐、大叶朴、山合欢、杜梨、辽东栎、龙爪柳、鹅耳枥和山楂树等,灌木可选择华北珍珠梅、紫丁香、麦李、刺玫蔷薇、一叶萩、山茱萸、华北覆盆子、紫薇及金银木等,草木可选择薄荷、细叶苔草、马齿苋、知风草、青绿苔草和紫花地丁等。根据公园的地点、人流量、功能需要,设计复合型植物群落,提高公园植物多样性,不仅符合生态环境改善要求,而且能保证景观植物健康生长。

2.2 凸显景观植物的实用功能

在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通过合理配置景观植物提高绿化率,同时发挥景观植物的实用功能,以满足大众对园林观赏的需求。如今园林行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景观公园也强调“以人为本”。在景观植物配置上,要根据景观功能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景观植物的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例如,在休憩场所,要配置高大乔木形成树阵,给人们提供遮阴避暑的空间;使用草层和灌木层搭配,丰富视觉感受[3]。例如,北京市郊野公园的休憩区域,能够满足人们沟通感情、放松身心的需要。上层植物选择乔木,提供遮阴功能;中层使用灌木植物,对空间进行分割;下层植物选择草本植物,扩大绿化面积。将景观美观度和实用功能相结合,形成半开敞空间,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因此,乔木主要选择胡桃楸、白皮松、圆柏、油松、银杏、侧柏、碧桃和榉树等,灌木主要选择矮紫杉、榆叶梅、木槿、雀儿舌头、沙地柏、大叶黄杨和华北珍珠梅,草本主要选择荚果蕨、大花剪秋萝、点地梅、景天三七、草地早熟禾、菊芋、大花千里光和薄荷等。观赏区也是公园的重要功能区,通过景观植物的配置提高观赏价值和美观度,从而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4]。例如,北京市郊野公园观赏区域模拟当地的植物群落,搭配观赏价值更高的植物组合,如乔木选择侧柏、白玉兰、紫叶李、七叶树、雪松、流苏树和柿树,灌木选择榆叶梅、紫珠、大叶黄杨、花木蓝和连翘,草本植物选择白头翁、大花千里光、红旱莲、藜芦、二月兰、旋覆花和大花美人蕉等。建议在不影响乔木生长、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低矮草本植物,可使用天蓝苜蓿、小冠花、歪头菜等植物,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为乔木提供充足养分,保证乔木健康生长。通过在形态、颜色上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组合,更能凸显北京市郊野风情,营造郊野自然氛围。

此外,园林道路的设计需借助景观植物配置给人们指明道路方向。道路作为人们观赏园林的路线,要保证两侧植物景观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选择具有较高观赏性的植物,如白皮松+金叶女贞+五叶地锦、北京丁香+菱叶绣线菊+青绿苔草等,保证游客在行走过程中能观赏园林景观的同时,各配置植物不会影响交通、遮挡人们的视线,保证驾驶安全。另外,园林道路贯穿于整个园林,作为重要的功能区域,也应配置园林植物,从而凸显山林野趣、乡土风貌,给游客带来自然的视觉体验。同时,可利用交通标示牌进行指引,并完善游览图示等设施,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

2.3 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生态效益

为保证景观植物能健康生长,相关人员需采取科学的植物配置方式,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植物配置不仅要考虑美观度,更要考虑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如植物景观的屏障隔离功能、净化空气功能、遮阴避暑功能等。在配置上更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考虑其能否适应本土气候[5]。以北京市石景山区域为例,石景山区域位于城区西部,山地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配置上要着重优化植物种类,选择常绿或者落叶乔木,并搭配花灌木,构建具有山地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生态绿色空间,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例如,选择毛白杨、国槐、碧桃、连翘、玉兰及黄杨等树种,增加蓬莱松、侧柏等植物种类(这类植物具有释放负氧离子的功能),能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通过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从而发挥冬季挡风保温、夏季降温增湿等功能。选择大冠幅乔木遮阴降温,可以降低风速,提高空气湿度,提高景区环境舒适度;常绿乔灌木在冬季可发挥出防风、保温等作用。

2.4 搭配水景景观,建立生态体系

如今部分城市积极建设湿地公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其中水景景观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小型水域的植物配置,要重视规划近景景观,并从花色、质感及体态等方面灵活配置植物,从而形成良好的景观效应[6]。在大型水域上,则重点规划远景景观,打造群落型生态景观,将水生花卉、挺水植物合理搭配,保证水景景观的美观性。在纵向上,根据水深进行植物配置,一般0.2 ~0.3 m深配置半湿生或者湿生植物,如海寿、千蕨菜、慈姑等;0.3 ~1.0 m 深配置挺水及浮水植物,如芦苇、芡实及王莲等;1.0 ~1.5 m 深配置水生高等植物,如金鱼藻等。在水平方向上,驳岸植物的配置主要依据两岸和水面景观特点进行,驳岸可选择石材型、水泥型及土质型[7]。石材型驳岸设计需要利用植物景观,中和石材的生硬感,在两岸种植垂柳、迎春等柔性乔木,柔软树枝可以中和石材的生硬感,将两岸与水面融合。乔木下可配置黄菖蒲、地锦等藤本或灌木植物,丰富景观植物群落。土质型驳岸作为陆地和水面的过渡,主要配置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如配置榕树、水杉等,建设为原生态驳岸,形成综合景观。水泥型驳岸主要满足人行的功能需要,可利用多种植物搭配美化路面。

以江苏省苏州市石湖景区为例,利用菱和荷花,形成美丽的湖景,配置轮叶黑藻构建立体景观。水中央种植荷花更能凸显苏州园林古典的园林特色,从而丰富生态景观。湖中小岛大面积种植芦苇,配合种植风车草,形成了小岛植物群落。湿地公园种植了菱、茭白、水芹及芡实等水生植物,不仅形成了田园景观,更能成为经济作物,提高该地区的经济收益。驳岸水域旁种植黄菖蒲、花叶水葱及再力花,水边种植水松及池杉,同时结合了沉水、浮水及挺水植物。驳岸作为水面和陆地的衔接,借此植物的配置,使其生态景观立体化。

2.5 应用季相节庆配置方法

进行植物景观配置时灵活使用季相节庆法,充分考虑植物的季节变化,发挥植物的观赏价值,通过层次、梯度及颜色的变化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游客能与自然景观互动[8]。同时,通过合理修剪灌木,可以产生分割和隔断的效果,在入口处无法看到湖内荷花景观,步入景观后会被眼前荷花景观震撼,提高美观效果。为避免夏季植物过于单调,可搭配红叶小檗、紫叶李及金枝槐等植物,从而丰富夏季的色彩,避免给参观者带来审美疲劳。但冬季大部分植物凋落,公园失去生机,一片萧条,因此,还需增加常绿乔木,增添冬季的色彩[9]。通过季相节庆配置法可以保证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提高植物配置的美学价值。此外,根据我国特色节日可以进行特色化节日配置,以节日主题设计景观小品,营造节日氛围,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体验。

2.6 注意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在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加强植物景观配置,将景观公园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充分发挥出景观公园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了充分发挥出园林景观植物的生态效益,推动城市景观、绿地廊道建设,在永定河河道及周边区域建设绿色廊道,利用植物景观将北部山地与周边城区连接起来,引入城郊生态资源,积极建设城市绿地,形成石景山区的绿地网络系统。以永定河作为核心,建设两岸景观板块,形成河道生态线路[10]。在生态公园网络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保留名木古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并积极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园林建设要区别于城区绿化,尽可能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大面积完善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构成的植物群落,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3 结语

目前,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景观植物配置主要存在人工痕迹明显、忽略人性化设计、景观植物配置方式单一、水景景观植物配置单调等问题。因此,在园林绿色生态建设中,景观植物配置务必要模拟自然生态搭配植物群落,凸显景观植物的实用功能,采取科学的植物配置方式,搭配水景景观,建立生态体系,应用季相节庆配置方法,注意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大力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营造一个适宜人们生活的城市环境。

猜你喜欢
水景乔木绿色生态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高差处理中台阶与水景的交接关系与优化策略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深析乔木移植栽培技术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
找出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