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大学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及优化路径

2022-11-22 17:55吴宇翔陈元香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吴宇翔 陈元香

(1.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2.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却逐年在下降[1],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对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运动机制,以期提升自主锻炼能力,提高他们的基本身体素质水平。高校体育教学将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体质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健康的身体,掌握1~2项终身体育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素养。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吃得多、吃得好,但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却在不断减少,从而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3],因此,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有充分的认识,顺利开展体育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身力量。

1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自律性较差,生活不规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高热量和高脂肪摄取量过多,肥胖率居高不下[4]。同时,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非常容易出现熬夜和饮食不规律的情况。大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差,从而导致健康状况受到影响。

1.2 体育锻炼意识匮乏

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而言,非常重要,但是该意识在短时间内很难养成,这需要学生在内心深处提高对体质健康的认识,最终养成体育锻炼习惯[5]。目前,虽然大学生空闲时间普遍较多,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不愿意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健康下降状况,愈演愈烈。

1.3 硬件运动设施短缺

设置体育课程方面,部分高校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学时数低于国家标准,同时运动场地设施短缺,难以满足扩招规模的需要,很多高校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专项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不利于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1.4 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失衡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主导一切,这种错误认识造成大学生的身体锻炼与学习时间安排不匹配,即便上体育课,也大都被动应付,只要学分修足即可,课外体育锻炼更是无法正常保障。

1.5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受苏联体育教学模式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大都采用“灌输式”方式实施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被动地在教师的安排下学习。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体能提高和技术进步,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此外,沿袭多年的教学方案、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也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致使体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堪忧。

1.6 体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学分制,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为明显,但学校管理滞后的弱点较为突出,本科体育教学集中在大一、大二,而大三、大四大都不安排体育课程。总体来看,体育教学课程“前紧后松”,不利于大学生保持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削弱了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自主锻炼的功能。

2 高校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分析

2.1 运动技能得以有效发挥的保障

身体素质具体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6]。力量素质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快速运动反映着机体运动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一定时间”是指不同专项对运动时间的规定性,保持特定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是耐力水平的体现。耐力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更长时间保持特定强度或动作质量,或在一定时间内承受更高强度的能力[7]。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柔韧、灵敏、协调等素质,也需要进行专门的针对性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因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基础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更快地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为参加其他运动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主要包括传统田径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少数高校开展如轮滑、游泳、攀岩、高尔夫等新兴项目,目前,这些体育课程主要集中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上,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好坏必然影响大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效果和体育教学质量。因此,随着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步下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打破了原有的体育课程模式,注入了新鲜的体育锻炼血液,丰富了体育课程结构,适应了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8]。

2.3 有助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专项能力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身体素质训练是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挑战,体能训练作为一项新的体育训练项目,体能训练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科学安排大学生体能训练、采用什么样的体能训练的方法等,都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认真而深刻地思考和探索,从思想方面重视学生和尊重学生,并从行动方面深入研究学生,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性,借以激发大学生体能学习的潜能,进而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9],这就促使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4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学业负担重、社会竞争压力大、大学生阅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会发生变化,将体能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态度,如在体能训练的内容上注重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另外,体能训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体能训练中,为大学生提供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实践机会,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实施自我道德教育。

3 高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优化路径

3.1 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由于体育课程有其特殊属性,大学生普遍对体育课本身有一定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体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借助体育教学,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体验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可有助于淡化消极情绪,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身体素质练习纳入理论教学,帮助大学生明确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增强体能的方式方法,以此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3.2 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交流是永恒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不是单向的,需要师生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良好的沟通,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沟通,可以解决经常出现的目标不明确、沟通不彻底等问题。现代交流方式是在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改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改进的网络方式,积极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可以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3.3 加强体育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完成情况的评价是体育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体育锻炼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识到锻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自主能力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之处等提出建议,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从而科学指导体能训练的方向和方法。

3.4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

“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组织上,更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和考核来增强和巩固。大学生的体质能反映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0],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体能发展的总体目标,有必要从以下方面优化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首先,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会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了解体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体质。其次,通过提升身体素质,教育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体育技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能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的健康魅力,建立自尊和自信。

3.5 优化教材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任务不是由体育教师个人构思的,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材。教材内容是基于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优化教材内容时,应该结合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除了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介绍新兴的体育项目,更应该将与体适能相关的训练方法应用于教学,通过科学、合理地引导与组织,帮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项体能项目,乐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6 提升体育教师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如果教师能积极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篮球教学中可以组织篮球比赛并参与其中,通过与学生的不断接触,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有用的信息[11]。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寻找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体育游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代替枯燥的热身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对体育课更感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了解他们在体育课上想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充分展示体育的魅力,为体能训练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7 注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

注重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就是不仅要提高学生单一的身体素质,更要保证学生身体机能的锻炼和协调发展,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从一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会破坏学生综合运动能力的平衡,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单一的训练可以使训练后的身体机能处于异常状态,它只会增加某些方面的能力,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不利影响。例如,过分注重力量的发展会导致肌肉僵硬,降低身体柔韧性和敏捷性的发展[12]。因此,在安排身体素质练习时,必须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做到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敏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3.8 完善体质测试,健全管理制度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状况,各高校有必要对体质测试制度进行针对性改革,制定出适合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流程和方法,引进先进的测试设备,并将网络技术引入学生体质测试过程,并对最终的测试结果实施综合性评价,关键是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从而为大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4 结语

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和基本保证,体能训练是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能训练应该以大学生为主体,构建有效的体质提升体系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体育素质目标评价的基础,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特别是结合外出培训的机会,积极学习如体适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避免采用传统的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认真备课,将新理论融入其中,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提升体能训练的实效性,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和帮助。此外,有意识地加大身体健康意义的宣传,除了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更要深入社会,将体育锻炼作为福利推广,提升整个社会群众体育锻炼意愿,从而提升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体育锻炼的支持,让家庭体育成为大学生主动体育锻炼的奠基石,切实提升大学生整体身体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基层消防员体能训练现状研究及对策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锻炼
新发现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