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质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情感”语言初探

2022-11-22 22:04何文宏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肌理雕塑创作

何文宏

(安徽建筑大学,合肥 230022)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使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物质文明逐渐超越精神文明成为公众行为的主宰,在长期社会竞争与生活琐碎中,人们所承担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加,并在人们内心深处形成难以消除的紧张感。公共艺术在现代化城市中不仅具有装饰美化作用,更是传递正面思想价值的载体,通过陶质雕塑造型、色彩、肌理元素在公共空间内传递精神风貌,借助“情感”语言表达陶艺精神。

一、“情感”语言在公共艺术陶质雕塑中的表达形式

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部分,陶质雕塑借助“情感”语言表达艺术作品,通过材质的差异给予公众不同情感,在多元化组合下形成不同表达,由单一化陶土转化为承载特定情感的艺术雕塑,以陶质雕塑为载体,以“情感”语言为纽带,使陶质雕塑创作者与公众观赏者完成精神沟通。陶质雕塑在公共艺术中“情感”语言的表达形式体现在不同方面,第一,材质。不同材质雕塑公共艺术承载着不同情感,通常情况下木头等自然材质可带给人们亲切温暖的情感,而现代化钢筋水泥、不锈钢板等材质则给人以坚硬冰冷的情感,例如雕塑家登宁霍夫、布里吉特所创作的《柏林》由弯曲金属与铬镍合金构成,扭曲的造型在现代化材质下表达了悲伤肃穆的情感,而陶土作为自然材质,经过干燥、烧制等工序感受火的洗礼,除传达亲切温暖情感外,更可带领人们感受质朴且火热的情感[1]。第二,色彩。雕塑色彩的运用可给予观赏者最直观的视觉刺激,立足于心理学而言,可将色彩作为通道连接艺术创作者与观赏者,在雕塑牵引下实现情感共鸣,雕塑色彩可带给观赏者不同情感体验,例如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为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而选取正红色,在强烈红色下消除了雕塑钢板结构的冷漠冰冷质感。陶质雕塑则是采用釉色传递色彩情感,蓝色给予人们冰凉平静的情感,绿色则是传递自然生机,而红色则是传递热情活力的情感。第三,造型。造型作为雕塑艺术作品重要情感表达形式,可通过设计独特造型传递主题情感,相较于材质与色彩来看,造型可更为直观地完成情感传递,并基于雕塑完成设计者与观赏者间的情感交流。例如第七届山东文博会中所展示的《母亲》大型陶质雕塑,雕塑造型为中国传统母亲形象,质朴慈祥,并借助刀法雕刻出“母亲”面部纹理及发丝,同时运用先进烧制手法将陶质雕塑烧制出“红、黄、黑”三种色彩,放大了传统“母亲”形象,并在“母亲”造型基础上传递乡土气息,在整体造型冲击下传递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借助逼真的艺术效果流露出“母亲”的亲和力。

二、公共艺术中陶质雕塑“情感”语言的创作延伸

(一)风格主题

为更好地传递情感,雕塑艺术家创作时通常具有自身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创作者世界观、艺术修养、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受艺术家自身经历及设计条件制约,此外还与创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有关,借助陶质雕塑表达创作者个人意志,此为创作延伸的客观因素,在主客观双重因素下构成陶质雕塑公共艺术作品题材。主客观因素相较而言,主观因素更可借助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者情感意志,客观环境更易掌控,可通过改变自身追求调整创作者自我环境意识,继而改变陶质雕塑的情感意识。陶质雕塑创作风格主题受到客观环境及情感的影响,才有庸俊,学有深浅,陶质雕塑的主题风格是创作者艺术捕捉能力的外延,自然情感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在艺术作品中传递真性情方可树立正面艺术风格。例如陶艺家刘正以“惊蛰”为主题创作一组陶质雕塑,以陶质为素材表达出“人”的生存状态,并在同一主题,多个陶质雕塑中记录了“人”的挣扎过程,真实不虚,运用陶质雕塑艺术表达“精神自救”主题,极具艺术性特征。

(二)情感统一

“情感”语言的流露需实现创作者个人情感与作品精神价值的统一协调,将创作者动态化、多元化意图借助陶质雕塑“情感”语言表达出来。在公共艺术陶质雕塑创作中,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为艺术作品的灵魂,需在思想情感中提取艺术元素,进一步将艺术元素转化为雕塑主题。但在实际创作中,通常表现为“完全统一”与“不完全统一”两种情况,“完全统一”主要是将创作者自身情感均融入到陶质雕塑创作中,使陶质雕塑风格主题均流露出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不完全统一”则是由于社会功利、技法约束、作假粉饰等原因。陶质雕塑创作者认为自身情感无法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在社会功利驱动下仅传递自身情感部分;技法约束则是陶质雕塑创作者自身情感无法借助当前技术手段表达出来,受到先进技术“可得性”制约被迫表现出“不完全统一”;作假粉饰则是陶质雕塑创作者放弃情感与作品的统一而追求作品艺术性及美观的方式。相较于“不完全统一”而言,陶质雕塑创作者个人情感与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完全统一”更易设计出承载情感的艺术性作品,但具有一定难度。首先,陶质雕塑创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并重视自身内在情感的思索,在自我思维逻辑引导下真实了解创作者自身情感;其次,陶质雕塑创作者应灵活运用“情感”语言,将自身思维意识在“情感”语言表达下转化为艺术元素,并不断提升自身陶质雕塑技法,突破技术限制,在辩证思想下真诚对待陶质雕塑公共艺术;最后,创作者应将陶质雕塑设计作为艺术行为过程,不可一味追求高度评价,过分关注陶质雕塑创作结果而丧失艺术乐趣,创作者需关注陶质雕塑创作过程,激发出自身思想情感,继而提升陶质雕塑作品艺术价值。

三、公共艺术中陶质雕塑“情感”语言的传递路径

(一)形态意识

形态意识在陶质雕塑造型的进一步升华,是彰显“情感”语言价值的途径之一,可赋予陶质雕塑造型精神意识。陶质雕塑意识形态的表达是创作者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通过对陶质雕塑的形态控制表达特定精神情感,例如严可舒陶质雕塑《山石》系列作品,从我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提取山石艺术元素,揣摩作画中的山石意境,借助陶质雕塑传递自然感知之美,融合严可舒自身思想情感,此时创作者自身思想与情感统一结合,在传统山水画山石造型中传递创作者对自然山石的热爱及赞颂。陶质雕塑形态意识是艺术表现的具象化展示,主要借助与现实相近的造型反映物象本质特征,由创作者提炼并取舍自然生活物象,以此形成陶质雕塑具象语言,给予陶质雕塑观赏者清晰化的形态世界。[2]在陶质雕塑发展史中,陶质雕塑形态意识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兵马俑陶质圆雕、陶质砖雕墙等,均采用具象创作手法完成艺术创作。佛山1999年由多块陶板拼凑成《古镇陶源史话》,运用具象手法表达抽象造型,突破原有陶质雕塑造型限制。借助陶质雕塑传达“情感”语言时,可融合公共环境特征与创作者情感将造型元素艺术化展现,吕品昌陶质雕塑《遗迹物》,运用抽象造型将人们对传统“遗迹物”的认知表达出来,借助系列组合传递人们对“遗迹物”认知的迷茫,并在多个陶质雕塑形态差异间表现人们对“遗迹物”的探索过程。

(二)肌理韵律

肌理韵律是在陶质雕塑创作中所形成的表现效果,可在陶质雕塑艺术作品造型基础上深化视觉、触觉体验,并根据肌理特征形成艺术联想,而陶质雕塑肌理主要产生在坯体烧制及釉面处理过程中,进一步丰富陶质雕塑的艺术层次,并在肌理中表达特殊韵味。肌理韵味是陶质雕塑在公共环境中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可将陶泥创作丰富肌理效果,增强公共艺术中陶质雕塑的魅力,丰富陶质雕塑“情感”语言。陶质雕塑的肌理可借助皮革、石材、纸张等材料进行具化展现,在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下补充感情色彩,或平滑流畅,或干枯粗糙,在挤压、揉捏、印塌、刮划下发挥出陶泥可塑性特征,以痕迹肌理为装饰,将陶质雕塑艺术形象拓展延伸,并产生空间、质感、韵律间的联想,以此为“情感”语言更易使陶质雕塑观赏者感受陶质雕塑中的精神蕴涵。[3]通常情况下加工翻制可降低陶泥可塑性,并通过烧制而呈现出不同材质效果,在火的洗礼下将陶泥痕迹转化为陶质雕塑肌理,保持自然原始神韵,将陶质雕塑放置于公共空间内可提升环境艺术感,并通过陶质雕塑传递出肌理痕迹中所蕴涵的精神情感。

(三)尺度映衬

陶质雕塑在公共艺术中可作为环境项目工程,为表达出陶质雕塑“情感”语言,需秉承环境工程项目严谨性,严格把握陶质雕塑尺寸,以此更好地传递陶质雕塑内蕴含义。尺度为陶质雕塑在公共环境空间下的度量,可结合陶质雕塑造型给予人们最直观的情感感受,例如古代神像雕塑多高大,并在神像雕塑附近空间内形成特定气场,表现出神像雕塑的震慑力与影响力。陶质雕塑需窑炉烧制,尺度决定了陶泥所需承受的外力,公共环境中的陶质雕塑尺度需与环境映衬,例如新巴比伦城浮雕墙面为大型陶质雕塑艺术作品,此外我国长城甚至可称之为最大陶质雕塑,大型陶质雕塑艺术作品可表达出恢宏大气的情感。现阶段,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陶质雕塑技术可完整烧制高达3米的作品,对于超大型陶质雕塑尺度作品,可采用拼接方式完成整体结构塑造,此外还可将陶质板按设计尺度完成加工,将其“拼贴”至大型陶质雕塑中,主要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同时还可借助“拼贴”陶质板表现创作者内心情感。高迪创作的古尔公园景观运用陶质“拼贴”的方式完成陶质雕塑创作,运用动物、洞穴、植物、岩石等设计元素将陶质雕塑作品连接为统一整体,以陶质雕塑为载体传递自身对宗教意念的情感。

(四)空间处理

1.留白诗意。在陶质雕塑创作中常运用留白手法传递情感,凭借雕塑虚空间构造诗意意境,雕塑家曾成钢在自己的雕塑作品中充分运用留白形式表现艺术,同时曾成钢认为留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将其融入到雕塑创作中可将自身对优秀文化的喜爱传递给观赏者,并在设计、创作、观赏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艺术素养。魏华《亚洲艺术之门》陶质雕塑作品中运用留白手法完成艺术创作,以繁体字“門”为依据,并根据太极图曲线将“門”左右结构交错排列,运用留白表达出“門”的流线结构,在完成陶质雕塑公共艺术创作时,传递自身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尊崇,参观者可通过赏析《亚洲艺术之门》陶质雕塑感悟亚洲各国文化符号,真正体会到陶瓷雕塑中的情感韵味。《亚洲艺术之门》为《中华之光》系列陶质雕塑作品,《中华之光》集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借助陶艺手法将各类元素整合,承载我国优秀文化,传递文化凝聚力,带领参观者感受陶质雕塑中所蕴涵的文化情感。[4]

2.剪影空灵。在经济发展带动下人们逐渐重视精神世界的塑造,而陶质雕塑作为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形式,可营造出特定情感氛围。陶质雕塑创作者对空间处理具有不同理解,刘谦作为虚实空间形式代表者,在陶质雕塑空间结构设计时运用“剪影”手法传递空灵写意。刘谦擅长陶质剪影罐形雕塑,根据传统以形写神手法淡化人物特征,摒弃无关紧要的加工与刻画,使陶质剪影罐形人物雕塑呈现出空灵意境。刘谦在陶质雕塑设计中,以剪影手法创作外部罐型,使罐型虚空间可满足人物刻画雕塑需求,外部罐型通常以明黄色呈现,与内部人物相辅相成,而人物五官等细节模糊化,给予参观者主观联想空间。[5]刘谦运用剪影罐型丰富了陶质雕塑“情感”语言形式,在其《罐容万象》陶质雕塑中人物、罐型形态均有所差异,内部人物与外部罐型分别采取夸张写意、写实具象的手法,并在空间虚实对比下形成统一整体,其中内部人物为陶质实空间,而外部罐型则是剪影虚空间,在强烈对比下参观者可围绕《罐容万象》系列陶质雕塑作品中“人”与“罐”的关系产生思考,深入解读创作者设计意念与情感,“罐为人用,人容罐内”,在“人”与“罐”关系转变中容纳生活百态,宣泄情感,传达感悟。

综上所述,陶质雕塑在公共环境内运用造型、材质、色彩等方式传递创作者意识,在作品精神与创作者思想统一基础上塑造艺术与情感兼容的陶质雕塑,为更好地展示传递陶质雕塑情感,可从形态意识、肌理韵律、尺度映衬、空间处理中发挥出“情感”语言的效果,借助陶质雕塑在公共空间内向观赏者传递正能量,在现代化社会中营造特定情感主题氛围,缓解当代人内心紧张感。

猜你喜欢
肌理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我的破烂雕塑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写实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