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偏差行为个案的家庭教育研究

2022-11-23 01:07马楠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偏差青少年家庭

马楠楠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 山东济南 250000)

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面临着从懵懂无知到成长发育的过程,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学习情况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偏差行为个案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入了解青少年偏差行为背后的家庭原因,从而引起更多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使广大青少年群体受益,尤其有利于帮助青少年进行偏差行为的矫正,实现青少年自我帮助、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1]。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

1.关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文献研究

在中国的发展心理学领域,青春期通常被定义为从十二岁到十八岁的发展阶段,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从11-12岁到14-15岁的时期称为青春期;从14-17岁的年龄称为早期青年。但是,大多数西方发展心理学家对青春期的定义更为广泛,他们认为青春期是指从青春期到大学教育完成的发展阶段,即从11-22岁[2]。

青少年前期(11、12—17岁),在这个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形成较稳定三观及待人处世的方法;有想象力,爱争辩,不喜欢受管制;能力与期望有差异,要求独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内心矛盾;情绪和行为不太稳定,瞬间可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业上的挫败感引发多重问题,等等[3]。

青少年后期(18—21、22岁),在这个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很多方面逐步成熟,人格逐渐独立于父母,希望独立但又希望继续依赖;逐步学会控制情绪,行为比较稳定成熟;解决问题方法逐步老练;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逐渐增强等[4]。

国外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研究始于法国迪尔凯姆所代表的越轨行为的研究。他认为,失范是个体产生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当社会规范与价值观之间发生冲突时或社会规范相对脆弱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会面临混乱的生活、心理状态,迪尔凯姆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失范。与之相对,社会成员的需求在社会正常化运行的情况下得到很好的满足;当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控制时而导致产生越轨行为[5]。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认为,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影响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的因素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系统。他认为家庭环境作为微观系统对于青少年有着最直接的影响[6]。

偏差行为(Deviant Behavior),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青少年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不可接受的行为。中国社会学家沙莲香认为,偏差行为是人们在规范的社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偏差行为是由不良的社会联系、教育方法和功能失调的家庭影响形成的[7]。

简言之,青少年偏差行为可以界定为青少年违反或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青少年偏差行为主要有异常行为(如因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不适当行为(如旷课、逃学等)、不道德行为(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自我毁灭行为(如吸毒、酗酒、自杀等)、犯罪行为、反社会行为等表现形式。

2.关于原生家庭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影响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和H.J.洛吉在《家庭》(1953)一书中指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

对于家庭的定义,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由婚姻和血缘维系起来的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中“家庭”条目所下的定义为: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则是指个体出生以及成长所在的家庭。关于原生家庭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更多是从原生家庭结构入手分析家庭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原生家庭有多种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8]。

BynumMK(1996)通过研究单亲家庭认为,在同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下,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在学习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比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强。伦敦教育学院的丽萨·卡尔德伍德说,不和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会导致孩子生活贫穷,也会对他们产生很大负面影响。Hurrer等对芬兰的1471名成年人开展了为期16—32年的一项追踪性研究,研究者们发现父母亲的离异会使处于童年时期的被试有着长期的不良影响,完整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女性与离异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女性相比,产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较少。大多数学者对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影响持“负面影响”的观点。关于离婚家庭,Lamp(1979)的研究表明,离婚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单亲家庭的男孩更容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和攻击性,女孩则更容易受到焦虑情绪、不安全感等问题的困扰。Guidubaldi(1986)等发现离婚对6至11岁的青少年有显著的负面影响[9]。

3.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原生家庭和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研究都大部分集中在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上,而且多数持“负面影响论”,也有少部分学者持“积极影响论”,认为单亲家庭结构的青少年更独立,更有主见,一定程度上更有上进心。但无论如何,大部分学者认为,原生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10]。

本文将通过小A的偏差行为个案分析,从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角度,阐明原生家庭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二、个案介入及研究

1.案例背景

小A(化名)是一名高中生,年幼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父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小A,便将小A送到姑姑家抚养。慢慢地,小A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差,不服从班级管理,开始染头发,扎耳洞,扎舌洞,对上学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和行为表现,多次跟父亲闹着要辍学,非要出去打工。因为父亲不答应她的要求,曾经一度产生轻生举动,小A父亲对此非常忧心。

2.案例分析

问题预估:小A已失去读书念头,但由于其自身年龄及学历等因素导致难以找到工作。小A职业生涯规划不强,对现状及未来可能遇到的困境并不清晰,这最终导致小A经常在学校无所事事,颓废地生活,小A将来有可能面临无人照顾、难以找工作的困境。

家庭结构分析:小A父母离异后,母亲重组家庭,父亲因工作忙碌不能给予小A应有的关爱,即便是偶尔去姑姑家看小A,也因为心怀愧疚而多半是任由小A自作主张,小A逐渐变得孤僻任性,难得的几个好友也基本都是经常违反纪律,屡劝不听的学困生。

家庭关系及教养方式分析:小A从小父母离异,此后一直寄住在姑姑、姑父家中,父亲因工作繁忙无暇给予小A更多的关爱,导致小A心理产生孤独感。在小A的日常生活中,姑姑、姑父也因为孩子可怜,怕说多了小A会心重,对小A的逃学、违纪行为等多半是委婉提醒和劝说,小A从小基本是被骄纵着长大的。

心理问题:小A因长期忽视学业而使学习生活变得困难重重,小A感觉姑姑、姑父毕竟不是父母,她渴望像其他同学一样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她感觉自己无处倾诉,无人能体会她的感受。学业的困难让她孤立无援,越来越无心奋斗,因此她变得越来越烦躁、不知所措。加之父亲不同意她的辍学举动,从小被骄纵惯了的小A难以接受这样的答复,因此采取离家出走、偷吃安眠药等行为来发泄,跟父亲较劲,以使父亲屈服。

3.家校联手介入,帮助小A进行自我认知重构

(1)介入目标

班主任预约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对小A进行情绪疏导,让小A了解父母离异的苦衷,且父亲把她拜托给姑姑是因工作所迫,而不是不爱她,缓解家庭状况给她带来的消极情绪。

班主任、小A的指导教师与小A父母加强沟通,改善小A与父亲、母亲的关系,引导其摒弃执念,帮助其建立互相支持关爱的网络,改善小A父亲对小A的沟通方法和教育模式,同时让小A勇于担当家庭角色,肩负一定的家庭责任。

班主任联系学校生涯指导师,协助小A了解其现在及将来可能面临的境况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增强小A的自我认知能力,协助其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介入策略

形成以班主任为组长,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指导教师为成员的介入团队,团队成员各自发挥专业特长,齐心协力帮助小A重拾希望和信心。

心理咨询师运用同理心、真诚、倾听、优势视角等理论技巧与小A建立信任关系,让小A愿意倾诉心声,与心理咨询师一起面对遇到的困难。

生涯指导师运用自我披露、冰山理论、优势视角等方法协助小A分析其现在所处的困境,帮助小A分析年龄、学历、国家政策等方面可能会给小A找工作带来的现实困难,协助小A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

班主任及小A的指导教师运用真诚、同理心、鼓励、肯定等技巧增强小A的自信心,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主动体会父母离异的苦衷,让小A感受到父母、姑姑、姑父对她的关爱,让小A认识到,虽然父母离异,但依然像原来一样爱她。

运用家庭理论,让小A明白父母对他的关爱及期望,并让小A勇于担当家庭角色,承担家庭责任;与小A父母加强沟通和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家庭结构、父母关爱对小A的重要影响,引导他们改变教育和沟通方式,缓解小A对父母的误解,加强其与父亲、母亲的沟通,建立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关系网络。

(3)介入成效

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坚持不懈跟进,小A与父亲关系有所好转,虽然有时候还会与父亲有意见分歧,但她都能及时调整自己,父亲也在适当管戒的同时给予小A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让小A通过自我认知的重构,积极主动地做出自我改变。在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和指导教师的齐心引导下,小A在高三关键学年返校学习,在高考中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

三、对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1.家庭层面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成员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因素。青少年父母应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及时矫正家庭教育中的不科学方式,理智对待家庭成员关系,科学合理地处理家庭矛盾,为子女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争做民主型父母,正视青少年逆反心理,耐心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子女的价值与尊严,倾听子女的诉求和心声,接纳和关爱子女,注重子女的个性化需求,协助子女提升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做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分析者、领路者、倾听者、参谋者。

2.学校层面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养,为广大学生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提供便捷渠道。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协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校家庭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增强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在家长层面进行广泛动员,增强青少年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增强青少年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3.国家和社会层面

制定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养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为家庭教育理论的普及奠定物质基础。加强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爱家护家道德风尚。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国家、社会的力量缺一不可,需要四方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不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偏差青少年家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50种认知性偏差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加固轰炸机
家庭“煮”夫
真相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