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分析*

2022-11-23 01:0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体系

孟 荣

(成都医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展开,必须解决我国教育体系中学生资助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满足人民教育需求,不断进行扩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然而,仍有部分家庭在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够支持学生在高校中进行学习和生活。对此,2007年,财政部和全国资助管理中心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为我国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予以了行为标准。随后,我国高校积极展开资助体系的构建,在相关制度和规定的完善方面也大有长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资助水平的调整也及时跟进,进一步满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目前,全国大量高校都已构建了完整的资助体系,从多个方面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生活。然而,随着资助水平的提升和国家在资助体系构建方面投入的增加,如何在确保资助水平提升的同时将教育育人工作融合进去,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这是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需要注意的。

一、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现实意义

1.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资助育人工作最根本的目的育人,因此,高校在展开资助工作时,要切实保障学生能够参与到高校的教育活动中,不能够仅仅在物质层面予以经济帮助,还应当在精神层面予以教育引导,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活动中立德树人和教育育人的目标。

2.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通过资助工作的展开,高校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并在学习生活中提升自我、完善自身,避免了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不能够完成学业的状况。由此一来,既保证了我国高校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又推进了教育公平事业的建设,为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校内资助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无法进行学习的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事业的有效推进手段。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但同时也蕴含着更多问题与困难。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经济而影响日常学习与生活将不利于学生心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构建。此时,适当的资助,一方面能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高校内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从而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1.资助工作队伍相对薄弱,工作连续性不强

根据我国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的展开状况来看,目前高校内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辅导员的指导,而在二级学院中,大量学院没有安排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进入到资助育人环节中,仅依赖于若干名辅导员,这大幅度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所消耗的精力过大,难以确保工作的实际质量和效果,由此导致了负责人员与学生不熟悉、资料的审核不及时等问题。除此之外,部分教师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去详细了解我国资助政策,在资助工作的落实方面会产生偏差,甚至在资助方法或措施的选择上出现错误的问题,严重破坏了资助育人工作的连续性,在资助环节与育人工作中的实际效果都相对较差。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基本流程如下:首先,学生需要如实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随后,相关部门会予以认定与审核,在认定成功后,会在开学时上报学院,而学院会在审核后进行二次认定,符合条件后会上报给学校的资助部门,资助部门会进行最后的审核和三次认定。而在资助部门认定成功后,该学生将能够获得学校的资助支持。即使目前所用的这套认定机制环环相扣,整体流程较为严谨,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问题:(1)不能确保地方民政部门对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符合实际情况。部分地方民政部门会忽视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实际考察,没有进行实地考证和相关的调研,因此难以提供真实的审核和认定结果;(2)学院在对学生经济情况进行审核和认定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民政部门予以的认定结果,而一旦该结果出现了问题,学院的认定也将存在偏差;(3)我国相关认定工作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而需要进行经济困难认定的人数整体较多,由此导致工作人员工作量过于繁重,难以保证实际的质量与效果[1]。

3.资助育人工作内涵缺失

据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资助学生9800万人次,增幅2.2%,资助金额超2000亿元,增幅8%,财政投入近1300亿元,增幅超6%,学校和社会投入超750亿元,增幅12%。由此可知,我国对于学生资助工作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扩大了高校资助的服务范围,同时也能够助力资助体系的完善。然而,在实际的资助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碍于“面子”难以接受学校资助或是由于接受了资助而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进而出现不能进行后续学习生活或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障碍等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目前资助体系的工作核心仍在资助环节,而非育人,在精神层面的引导相对缺乏。

4.缺乏结果反馈机制

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并非是一项短期工作,其反馈周期相对较长且表现并不明显,在结果检验方面较为困难。在我国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中,部分资助工作基本只能跟随到学生毕业,而在毕业后,学生在校外的生活状况与发展状况并不能够予以了解。由此可见,部分高校教育者在进行资助活动时缺乏人文精神,不能够对学生的日后生活予以帮助。另一方面,在资助工作的结果反馈上,相关反馈机制的构建并不完善,学校难以去检验资助工作的效果,无法确保学生在日后社会生活中的定位,不利于高校对社会的人才供给。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途径

1.完善机制,强化队伍,拓展资助育人平台

首先,高校必须提升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对此,应当从基层的调整开始。具体来说,则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机制,在二级学院中设立相应的资助工作部门,要求学院的核心领导人员在资助工作中担任责任人,一方面能够确保资助工作决策能够符合学院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够完善学院内部的运营和管理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让教师与辅导员深入的学生家庭内部,设立走访机制,实事求是地确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积极与地方民政部门进行沟通,在学院、地方与家庭间构建良好的协作体系。

为解决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人员缺乏的问题,高校应当将校内的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等人员纳入资助育人团队中,拓展队伍的规模,降低单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让工作人员具有更多的精力去提高工作质量,确保资助政策的落实精确到位,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2]。

为确保学生在接受资助同时能够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高校应当在学校内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勤工助学工作的展开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水平,树立自信心。

2.培养信心,扶志扶智,提升资助育人的成效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核心任务以及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非资助,因此,在资助过程中要确保学生教育活动的展开,可结合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在满足学生物质需求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予以激励和引导,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3]。

3.分类指导,精准发力,增强资助育人的持续性

随着高校扩张工作的进行,高校内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对此,高校应该明确学生的实际状况,依照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与实际学习生活状况来进行划分,为资助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资助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当在满足基础物质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资助后依然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具体可分为三种:(1)心态较差,精神状况或身体状况不良好;(2)难以直面家庭经济困难或学校资助,缺乏自信心;(3)积极乐观地面对实际状况,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奋发向上。面对三类不同的学生,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工作者应当具有针对性地资助和教育策略。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等人员应当时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定期展开交流、走访等活动,明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的深层原因,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在问题较为严重或情况复杂无法进行相关工作时,可与专业机构或是医院联系,展开合作,切实保障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状况。而对于第二种情况,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遇与条件,通过集体活动、实践活动、勤工助学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让学生融入了校内生活中,在集体中感受高校生活的乐趣。第三种情况的学生自身的心态以及状况整体较好,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将第三种情况的高校资助学生与第一种和第二种学生进行结合,通过第三类学生的引导为前两种学生提供日常的学习生活帮助,通过同学间的支持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应对高校的学习与生活。

4.强化教育的引领作用

首先,高校应深入了解国家高校资助和精准扶贫的政策,明确相关工作的意义和目标,构建科学的资助育人体系。其次,在高校资助育人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应引导教师以人文精神去进行相关工作,予以学生人文关怀,确保学生在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能够具有良好的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在价值观树立与精神世界塑造方面予以帮助。最后,高校应当重视资助育人体系中工作团队的构建,从基层起对相关的工作进行落实,同时完善不同环节内的人员结构,确保资助心理教育能够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

5.创新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对于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而高校内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生活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此时,传统资助育人体系中的工作方法已然出现了效果下降的现象。对此,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资助育人方式方法的创新,构建现代化的资助育人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科技手段,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强化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并利用微博、贴吧、知乎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构建交流团体,让学生关注社会变化与时代变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拥有更为良好的心态。

6.建立可持续的反馈机制

在传统的资助育人体系中,反馈激励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资助育人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因此,高校应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为教育育人体系构建可持续的反馈机制,让学校能够实时跟进学生在毕业后的生活状况,明确高校资助工作是否持续、有效,从而依照结果反馈来调整原有的工作体系,为日后教育育人和资助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建议。

结语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后,我国在新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资助育人工作的进行过程中,高校与相关工作者必须明确立德树人和教育育人才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因此,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时,要在确保资助精确有效的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精神世界,从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的树立等方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