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及其教育价值*

2022-11-23 01:07胡晓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荔枝中华诗歌

胡晓芳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长沙 410116)

由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是目前通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之一。在该教材的下册中收录了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这就是著名植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老先生所写的《南州六月荔枝丹》[1]。

这篇文章约2200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包含两个层次,先由外而内介绍荔枝果实的外壳、内膜、瓤肉、果核,再介绍荔枝的花。第二部分则介绍荔枝生产的科学知识,如荔枝的产地分布、生活习性、生产情况等。然而,这篇文章为人称道之处不仅在于知识丰富,更在于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恰当地引用了多种古代诗、文、典籍资料,从而既显著增强了说明的有效性,又处处流露出典雅的文化趣味。

对于这些诗、文、典籍资料,以往的研究侧重考察其对说明效果的增益作用,但笔者更关注的是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诗歌、织绣、地理、史志等。这是因为,一方面,诗歌文化、织绣文化、地理文化、史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非常适合作为拓展内容,供中职生学习;另一方面,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及其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也有助于中职教师进一步用好语文教材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做出更多积极的探索。

以下,笔者就从诗歌、织绣、地理、史志这四种传统文化因素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具体表现入手,就其拓展内容与教育价值,略陈浅见,以抛砖引玉,唤起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更多思考。

一、读中华诗歌,览文学之胜

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贾老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歌。按这些诗歌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计有明代陈辉《荔枝》、明代郭明章《荔枝》、北宋邓肃《看荔枝》、明代徐渤《咏荔枝膜》、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北宋徽宗赵佶《宣和殿荔枝》、明代文徴明《新荔篇》以及北宋苏轼《惠州一绝》八首。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横跨数百年,体例涉及七律、五律、七绝多种,足以证明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而这些诗句在艺术上或思想上也颇有不俗之处。如明代陈辉《荔枝》诗首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仅用短短七字就介绍了荔枝的产地(我国南方地区)、成熟期(农历六月)以及成熟时的颜色(红色),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悦之情。贾老先生将这七字直接用作文章的标题,可谓恰到好处。

而明代郭明章《荔枝》诗中的“飞焰欲横天”、北宋邓肃《看荔枝》诗中的“红云几万重”之句,皆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荔枝成熟时的喜人之貌,文徴明《新荔篇》诗中的“仙人本是海山姿”之句,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荔枝当作海上仙人来写,写出了江南人对荔枝的渴慕之情,这都显示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徐渤《咏荔枝膜》诗中的“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之句,则又彰显了中国古代律诗的对仗之工,同样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度发达。

至于杜牧与苏轼的两首七绝,更是言简意深、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杜牧诗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讽刺了统治者的劳民伤财,苏轼诗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抒发了被贬岭南的旷达豪放,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体会古代知识分子的襟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略上述诗歌的内容之深广与形式之精美,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华诗歌的知解与喜爱。而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这些诗歌的原文,进行更细致的赏读。

比如,明代陈辉《荔枝》诗的原文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明代徐勃《咏荔枝膜》诗的原文是:“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这两首七言律诗,体例相同,题材相同,即可作为比较阅读的素材。

又如,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实是组诗。除了文中所引的第一首绝句之外,另外两首绝句也是咏史名作。其二曰:“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其三曰:“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将它们与第一首绝句合在一起赏读,更能感受到杜牧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内部原因的思考。

而学生在赏读这些诗作的时候,自然会为中国古代诗人惊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而惊叹,为中国语言文字强大的表现力而惊叹。而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诗歌历经千百年岁月变迁而未衰颓,古今中国人可以通过文字和诗歌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这是多么伟大、多么难得、多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可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面对中华诗歌,哪怕只有只言片语,语文教师也应当保持“在线”状态,细细赏读,这样才能走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而通过教师本人的示范和引领,亦可激发学生对中华诗歌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大热情和更深理解。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未来将走向幼师工作岗位,如果他们能对中华诗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热爱,那么他们所教育的小朋友、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也将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热爱。

二、看中华织绣,赏服章之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除了大量引用古代诗歌,还引用了一篇著名的古代散文,这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这篇序文形容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虽不完全准确,但“红缯”“紫绡”之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丝织业之发达。

所谓的“缯”,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而“绡”则是以生丝为原料织成的一种较为轻薄的丝织品。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期间,曾命画工为荔枝作画,并亲自题写序文,意在让更多人认识荔枝这种只生长于南方的水果,为此他大量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所用的喻体也多是普通人所识之物。而中职语文教材还收录了他的诗作《琵琶行》。在“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几句中,“帛”“绡”“罗”显然也是普通人所识之物。可见,在中唐时期,丝织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被频频写入诗文。

事实上,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业起源于中国,丝织品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特产。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学会了缫丝养蚕,丝织文明由此开启。夏代,珍贵的丝织品是贵族享用的佳品。传说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因宠妃妹喜喜听帛缯撕裂之声,遂命各方部落日进上等帛缯百匹,令宫人撕之裂之,以供妹喜享乐之用。

周代,丝织品的工艺更加丰富,花色、图案更加精美。在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诗歌的《诗经》中,就有许多有关丝绸生产的内容,涉及种桑、养蚕、缫丝、织绢、染帛、织锦、制衣、服制、贸易等多个方面。如中职语文教材收录了一首长篇叙事诗《氓》,其中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样的诗句,说明女主人公的生活是与丝织业紧密相关的。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把老百姓能穿上丝织品作为“王道”实现的标志之一。中职语文教材也收录了孟子的一篇语录,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寡人之于国也》篇。其中就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样的“仁政”理想。

汉代,中国的丝织业继续发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丝绸制品,时隔两千年,依然色彩鲜艳、花纹精美,其中的“素纱襌衣”更是轻薄如雾,仅重49克,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其丝纤度之细,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极高水平。而随着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经营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逐渐享誉海外,中国也赢得了“丝国”的美名。

唐代,织锦和缂丝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丝织品的纹饰更加艳丽。其后,至宋、元、明、清,中国丝织业一直长盛不衰。

而中国古代的刺绣业也同样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在出土的夏、商、周及汉代的丝织品实物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即为刺绣品[2]。到了唐代,刺绣以做工精巧、色彩华美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贾老先生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诗中即有“长安回望绣成堆”之句,从中不难想见,在大唐天宝年间的都城长安,华服如云、刺绣斑斓,是怎样的一派盛世景象。

中国自古被称为“华夏”,是因为有服章之美和礼仪之大。而灿若烟霞的丝织及刺绣技术,正是中国服章华美的一大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瑰宝。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结合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其他篇章,对中国悠久而辉煌的织绣文化略做介绍,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与自豪感。并且,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擅长绘画和手工,教师也可布置他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用适当的方式表现课文中提到的丝织品及刺绣品,从而使得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观中华地理,喜国力之雄

《南州六月荔枝丹》标题中的“南州”一词,不是特指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而是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根据文中的介绍可知,这些南部地区主要指今天的海南、广东、福建、四川、广西、云南六省。从文中所引的多处古代典籍资料来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中国古人留下了关于荔枝生产的多番记载,彰显了中华地理的广袤与一统。

例如,文中关于汉代荔枝的引述有两处,涉及南越(今广东)与长安(今陕西西安)。一是:“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二是:“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两广与长安的距离非常遥远,汉武帝欲将荔枝移植到长安,虽未能成功,却显示了汉王朝的庞大疆域和四方来朝的威仪。

文中关于唐代荔枝的引述有三处,涉及巴蜀(今四川)与长安。一是,文中征引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这篇序文是白居易在忠州所作,忠州即今重庆忠县。二是文中述及了唐明皇、杨贵妃事:“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到底产自哪里,自古便有争议,一说巴蜀,一说岭南。但考虑到杨贵妃生于蜀地,而蜀地距长安比岭南距长安更近,杨贵妃所吃的新鲜荔枝来自巴蜀的可能性更高。三是,文中还总括提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可见,自汉至唐,荔枝的种植范围已经从两广扩散到了蜀中,甚至出现了“蜀中之品,在唐为盛”的现象。这种现象,正是以唐王朝大一统的疆域和安定的环境为前提。

文中关于宋代荔枝的引述有四处,涉及福建、汴京(今河南开封)、岭南(今广东)。一是:“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二是:“‘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三是:“宋徽宗时,福建‘以小珠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不难想见,在宋代,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南移,闽中一带得到了统治阶层更大的重视。而从文中所引苏轼的《惠州一绝》看,在宋代知识分子心中,岭南也是值得开发的物华天宝之地。

文中关于明代荔枝的引述也有几处,涉及江苏常熟等地。一是:“明代文徴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二是与标题有关的陈辉《荔枝》诗,以及后文中的郭明章《荔枝》诗、徐渤《咏荔枝膜》诗,其中皆含了荔枝的某一产地。从这些诗文的作者及诗中的内容来看,明代种荔枝、吃荔枝、记荔枝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并非帝王、高官,而是东南一带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这从侧面说明了明王朝国力之雄厚、百姓之富足、生产力之发达。

文中关于清代荔枝的引述也有一处,涉及四川、广东、福建三省:“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

至此,无须赘言,学生自然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自古以来的辽阔疆域。而在汉、唐、宋三代有关荔枝的典籍资料中,记载了汉高祖、汉武帝、唐明皇、宋徽宗等最高统治者对于荔枝的孜孜以求,这又彰显了古代中国长期保有的强有力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因此,在执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天,我们泱泱中国得以以世界第一的人口总量、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离不开具有高度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文化传统,离不开祖祖辈辈中国人的开拓与积累。而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基业,自觉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在将来的工作中,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我们的小朋友。

四、阅中华史志,感治学之诚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因素,这就是包含果树志、地方志在内的史志文化。

根据贾老先生的统计,古代有关荔枝的果树志,“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但他当时并未将这13种果树志的名称逐一列出,以至于后来有读者专门向他去信请教,而他也认真地回信解答,详细指出了这13种果树志各自的著作时代、作者、书名、存佚情况及主要内容[3]。几十年前,贾老写作这篇文章时,信息检索完全依赖人工,而他却能靠着多年的积累,掌握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由此不难看出他治学之严谨,也不难看出他所参考的那些古代学者治学之精勤。

古今学者的研究与记录唯真、唯实,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另一名篇佳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中有曰:“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这句话正是对中国人研学精神的最佳注解。

而在这13部果树志中,贾老先生重点提及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荔枝谱》。他介绍说:“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32个品种。”这段话充分肯定了蔡谱的价值及其在世界果树志中的地位。蔡谱全书近三千字,分为七篇,详细地介绍了荔枝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荔枝的特征、营养功能、食用方法、生长习性、种植方法、品种、地理颁布、优劣品评等。该书经皇帝御览后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荔枝种植、采摘、加工、储运的介绍尤其具有指导意义,不仅对当时及后世中国本土荔枝的产、储、运、销大有裨益,后来还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影响了多个国家和地区[5]。中国古代果树志的科学性,由此可见一斑。而若干世代的多种果树志、植物志,更是立体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发展。

除了果树志以外,《南州六月荔枝丹》还引用了地方志。前引宋徽宗时从福建移植荔枝至开封的史事,“以小珠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即是来自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三山志》的记载。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史学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古代中国,史官因其秉笔直录而位居文人最上层,享有清贵崇高的地位。而除了中央政府有专门的修史职官外,各地方政府也会延请才德兼备之士如实记录本地重大史事、重要人员,以传之于后世。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就是这样由一代代史家一笔笔实录而成的。

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的传统之一就是重视史志。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能参与历史记述的人,是学识渊博、态度严谨、品行端正的人,特别值得尊敬。因此,我们既要珍视往哲先贤用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各类史志,也要学习古今学者严谨治学、造福后代的精神。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也应当勤谨治学,刻苦钻研,力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以上,我们以中职语文教材选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所引的诗、文、典籍资料为窗口,饱览了中华诗歌文化、织绣文化、地理文化、史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名篇名章,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具有宝贵的教育价值。中职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这些教育资源,通过反复研读、深入思考、用心挖掘,引导学生关注,协助学生探究,为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经验、拓宽道路。

猜你喜欢
荔枝中华诗歌
诗歌不除外
岭南荔枝红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千里采荔枝的鹤
诗歌岛·八面来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