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2022-11-23 01:07王淑芳郝晓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区域院校

王淑芳 郝晓娟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00)

引言

教育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步入崭新的发展历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基层人才的专业化及应用化教导,全面助力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部署。从现有的社会高速发展势态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从地方经济发展角度看,人才专业化的扶持与地方发展的高速化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通过地区高等教育院校与地方市场之间的对接,保证人才的专项培养与多元化应用,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地区经济的可协同式发展。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开展工作时,部分层面无法助力于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缺失问题。对此,应深度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专业化、市场化的对接形式,完成对各类教育工作的改进工作,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1]。

一、潍坊市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特征

1.资源对接属性

潍坊市高职院校隶属于省市直辖管理,其具备的教育扶持资源,是以地方财政拨款与其对接的。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扶持体系为地方政府进行统一规划,使得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与地方社会力量相接轨。从行政角度来讲,高职院校是直接受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在业务往来上,高职院校的行政监管部门具体指导方案,也需针对地方整体规划施行管控[2]。由此可见,地方管理属性与高职院校教育持续化的发展形成精准对接,人才在培养与市场对接过程中,是全程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

2.区域服务属性

从地方经济发展角度来讲,高职院校隶是地方管制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资源扶持等方面,均需要通过地方资源的集中式分配与调用,才可保证各项资源扶持以及教育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在此过程中,区域性的特征则体现为学校与地区之间具有从属关系,通过地理条件及其资源扶持条件等方面的支撑,将高等教育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进行协同[3]。例如,现有的高校在招生期间,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是对口于区域市场发展诉求的,使得教育服务工作中,其社会理念是执行于第一管辖区的。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更多的是面向于本省或者是本市,虽然有部分院校是通过跨省招生,但是此类招生份额相对较少。地方院校在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一般也是执行当地的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精准对接。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也选择了回乡建设或者是跨区域发展。但是通过实践调研得出,大部分的学生仍选择留在本地,使得人才培养与地方市场人才需求形成一定的对接,缓解市场发展中人才匮乏的现象。除此之外,从学术钻研以及科技发展角度来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及纵深,是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完成对各类教科服务的开展,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则可有效以技术为驱动,完成对社会文化、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纵深发展的补偿[4]。

3.人才培养属性

从现有的人才培养规划来讲,大部分的区域仍以经济类产业为主。但是从人才支撑角度进行分析,专业性人才本身的职业素养尚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对此,需通过高水平科研人员或者是应用型人才的针对化培养,补充市场缺口。在此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应用则是面向于区域生产的第一方向,通过企业与地方的联合发展,完成对经济体系的稳固,从基础层面逐步削减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脱节问题[5]。

二、潍坊市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1.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对称

从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角度来讲,院校的专业设定以及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此,人才专业针对化设定应遵循学院校教育目标。从现有的社会市场需求角度而言,经济产业的不断调整,对于基层人才的需求形势也在发生改变,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定原本是具有针对性的,但是在动态化市场调整过程中,专业自身的教育方向也应随之进行改变。这样才可以在人才教育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形成精准对接。但是从现有的人才教育方向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中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查显示,潍坊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定中70%较为合理,而余下的20%~30%则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以当下热门专业来讲,电子商务等热门行业的产生及运营,是需要长时间的动态化发展模式,界定行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的关联性,经过不断实践将此类专业设定为具有热门性质的学科体系。但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当过多的人才融合到热门专业中,在三年的学习期之后将造成大量的人才涌入到热门专业中,一旦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将产生人才产能过剩的问题。甚至在三年的教学期间热门专业可能受到某一项政策机制以及市场干预的影响,产生热门变冷门的现象,将造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呈现断层问题[6]。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职业教育院校在师资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薄弱性,但是从固有的培养方向来讲,面向地区生产建设及服务的人才培养,适当增加高职教育院校在行业发展中的定位精度。但是在部分专业教育方面,单从市场人才供给方面是无法补缺基础教育不足而带来的缺陷问题。从山东省范围内的高职教育院校来讲,师资能力普遍处于中层次,对于高层次或者是双师型的教师则相对匮乏,将造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无法补充市场需求的缺口。

3.经费扶持力度较低

高等教育院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下拨的,剩下则是由教育活动或者是学生学费补充剩余的资金缺口。从现有的资金扶持角度来讲,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政府总资金分配比例中呈现出弱势地位,以事业费、公用经费等为例,其要低于普通高等院校。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化培养属性,大多数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这也需要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实验设备进行,并加强对各类教师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如果存在资金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必然造成部分实践性教学工作无法持续性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三、潍坊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

1.提高经费投入力度

无论是从高职院校持续性教育工作开展,还是从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角度来讲,任何一项发展,均需要强大的资金扶持。例如,学校科研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的建设,需要大体量的资金扶持维系基础教育设施的采购与应用。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讲,要想实现区域化资源的整合,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区域,则需加强资金以及政策项目的扶持力度,实现闭环式的产业化发展。对于此,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经费的投入力度,深度分析当前区域内部的资金扶持体系以及教育与市场对接的格局。从国外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来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其教育成本要相差两倍以上,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大部分资金费用的支撑是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使得职业教育水平与国外或者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相比相对较低,在固定的教学导向以及教学规划下,无法更为精准的实现教学定位。对于此,政府部门则应加强对各类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职业院校与高等教育院校之间的资金扶持比例,从基础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制定以市场经济为发展目标的导向,提高基础资源的扶持力度。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政府所下达的减税政策以及各类优惠政策等实现以点带线、由线及面的联动式发展。

2.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市场经济产生定向式、约束化的发展导向,为各个行业提供基础的发展目标,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教育,则应深化市场导向,完成对不同专业结构化的调整,保证以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可在市场发挥人才助力的作用。对此,在针对各项专业进行调整时,应呈现主动性与适用性的状态,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部模块设定,不存在彼此冲突的问题。同时,应针对市场变动模式,调整主体发展方向,起到资源侧供给功能。例如,新型专业课程在开设期间,需要通过学生三年的专业化学习,才可以投入到市场中。此时,市场的变动模式极有可能在三年之后,对于此专业的学生呈现出低迷性的需求特征。此时,教育院校则要充分起到可协调性的效果,针对专业在市场中的变动模式进行实时优化处理,及时调整发展方向,确保科学规范的组织形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紧密地将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联,助力传统劳动力市场的转型。

3.实行订单式培养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讲,市场对于人才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呈现出的关系具有互补性,要想将人才进行毕业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则可以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打造出可靠性、科学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令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与企业实习或工作期间行程精准对接。通过人才与岗位之间的直接过渡,避免人才资源的外流,同时也可以将社会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应针对各类目标进行设定,分析出不同人才需求层面。学校的教学工作,则可通过课程的规范化设置,完成对人才教育与课程需求之间的对接。此外,社会需求设定与专业课程的设定,应当建立在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之上,让学生在入校期间便完成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潜意识规划,在后期教学期间则可以更好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过渡,令学生逐步掌握到企业的各类实践技能,以防止后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里抵触的问题。

4.增强专业的适用性

从现有的专业化发展角度而言,每一项专业课程的界定是结合区域市场产业结构或者是产业政策,完成对经济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的可协调性补充。对此,专业课程在设计期间,必须建立在规范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实用性原则基础之上,完成对不同专业学科的分化设定。首先,在规范性方面,专业课程以及各类名称的设定,必须具备规范性,严格按照专业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向,设定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养规划体系,保证人才与其面向服务的市场形成精准对接。其次,在灵活性方面应保证专业的宽度与深度,在专业与专业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且彼此之间又不会形成冲突问题,保证不同专业课程的设定下,按照既定的市场发展方向实现对基层人员的针对性培养,提高课程设置与市场的精准对接性。最后,在实用性方面,必须紧密跟随市场,培养专业人才,完成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确保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劳动力市场需求是符合人才规范性培养的。

5.打造双师型队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应从多个角度为切入点,确保不同教育驱动形式下,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形成对接。期间,专业教职人员的培养,可聘请企业内部的专家顾问、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讲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此外,将学校内部的教师外派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到市场中本专业的发展愿景,提高教师的视野面。在知识教学期间,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应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做到“双能力”“双融合”“双素质”,保证教师在不同教学场景内,可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科学性引导,提高基础教学实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资源支撑。对此,在发展期间,应分析地区经济市场、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源、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提高基层人才培养质量,这样在后期对接过程中,可保证学生毕业即就业,稳固地区内部的人才结构。期待后续发展中,地方政府应下达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机制,助力区域教育院校的发展,为地区经济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区域院校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擦桌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