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以形“像”与“不像”看待教育的成功

2022-11-23 05:18薛云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创作

薛云霞

(合肥市行知小学 安徽合肥 230011)

一、浅谈社会现况

我们去一些艺术馆、美术馆之类的地方,会发现这样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辅导机构会组织小学生去这些地方感受艺术,但是大多却是让学生直接全搬或者是生硬地照抄大师的名画。然后,在旁边观看的人们在点评学生的画时就会说“不错啊!画得挺像!”或者“画得这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这种片面的评价对于懵懂的小学生而言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社会上,一些校外的辅导机构,将写实艺术与装置艺术混淆不分。对于初学素描的学生,对一些具有装置艺术的素描进行反复临摹,直到画得十分“像”。我想机构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能让学生画得很“像”,然后顺势得到家长的认可,从而来获得利益。但是在社会现实中,大部分家长可能对于美术绘画的装置艺术流派风格的特点和写实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都分不清,或者严格一点来说是根本就不知道绘画还需要分不同的流派,而且每个流派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然后就会直接片面地以“像”就是好,为参照标准去判断小学生的绘画好与坏。

记得有一次,有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打电话来表示想让孩子直接去学习素描,不想让他学那些“花里胡哨”的创意美术课程。我不经感叹,现在的家长都是这么着急了么?恨不得在一年级就学完整个小学的内容。素描讲究的是动手能力、眼力、技法和对一些空间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相对枯燥乏味,不仅要通过单一的铅笔绘出不同的黑色、灰色、白色等,来表现“三大面”关系,也就是亮面灰面和暗面关系,还要表现出“五大调子”,再通过明暗对比加强空间处理能力,把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立体,所以还要一定的透视理解能力。一个7、8岁的学生,空间感和立体感还没有塑造起来,过早地学习素描只会事倍功半。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心理操作以抽象为概念,不能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的某些具体的特征,所以会造成对某些概念的不理解。这样一来,如果家长自身的素质不够高,或者是说搞不清这其中的道理,过早地让小学生去学习素描,以画得“像”就是好,“不像”就是不好为标杆,而这个理念也一直影响着家长判断小学生是否适合画画的标准,这样是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二、艺术形式多元化,需要批判看待

尽管当代世界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众多,但对于在西方绘画来说,最早出现的是焦点透视。在20世纪后,开始衍生出了最具有特殊色的艺术风格—抽象画派。他们以脱离自然写生为代表,排斥任何具有抽象性的表现手法,打破了一直以来的透视风格,也打破了一直以自然为模仿来处理画面的传统观念,用直觉和想象力为绘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抽象画家,如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等,其中,康定斯基被有誉“抽象绘画之父”。

就中国而言,中国画历来备受推崇。它在绘画风格上,也不是一味地强调“像”,而是舍下“像”求“意”,在构图上与西方的透视方法不同,采取特殊的透视法——散点透视,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高远、深远、平远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中。而且从元代时期开始,画家们更加不拘泥于物体的外表“像”,而是注重写意,强调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重视神似而不重视形式,强调主观情感与总结,忽视直接临摹自然,讲求的是以形写神,更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感觉。由此可见,用绘画像与不像来批判一幅画的好坏是不正确的,其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三、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的区别

成年人的绘画与小学生的绘画截然不同。在成年人看来,他们眼中的“像”可能会是最大限度地的接近实际或者是高度地还原客观现实的物象。比如,那种精细如丝的照相写实绘画和精准无比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依旧能够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和赞美。

而小学生的绘画却是以他们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所闻、所见、所感,然后经过自己的大脑把一些有趣的想法串连成一串串故事,变成一幅幅画面。这其中往往充满了学生内心纯粹与质朴。有的学生可能想法很简单,但是却能给我们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学生眼中的“像”不是以客观的现实为根据,他们的“像”是更加主观的像,是一种“心像”,而不是“物像”。比如,画一个板凳时,成人从某一个角度只看到椅子的两条腿,我们就只会把看到的那两条腿画出来,看不到的就不会去画了。但是如果是小学生的话,他们就一定会把所有的四条腿一个个都要画出来,而且还是在椅面的下方画两条腿,然后在椅面的上面再画两条腿,整个画面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一只像趴着的乌龟。这个时候如果你跟他说椅子只画两条腿就可以了,他会很疑惑地问你,老师两条腿的椅子真的能立住吗?再如:小学生在画城堡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他们的城堡里有着每一间房子的整体造型,甚至包括房间里的所有家具陈设,也有可能会有他喜欢的某件物品,有的家具还是一件一件一层一层的甚至能摆放到屋顶。而且,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在他们的城堡中有英俊的王子和漂亮的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成人画的城堡可能只是某个局部的房间加上零碎斑驳的外墙,以体现岁月的悠久。或许在小学生的眼里,他们的理解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在他们眼中,城堡是用来生活的,所以需要有打开的窗户、屋顶的烟囱、有一排排的家具,还需要有门。小学生的绘画中以心“像”替物“像”,体现了他们的纯真。

四、在美术课堂中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

1.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绘画的原创性

有一次,在上到“画汽车”这课时,我让班里的几个学生画汽车里面的场景,学生们特别认真。有画家用汽车的,仔细一看有的还有后备厢,里面也放满了自己喜欢的玩具零食什么的,有的画的是公交汽车站站台,包括站名、正在上车的人、在站台上的人等。

其中一位同学,在车里面还画了几位乘客,手里好像拿着什么东西。他在画面的下方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在线的下方会有几个连接的车,像火车一样。他会告诉我们那条线是地面,线的下方像火车一样的是地铁。

我不禁恍然大悟:孩子眼里的真实世界是地铁在地面的下方,公交车在地面的上方,而我们不由自主想象出的是一个眼睛所见的客观的局部场景。这就是大部分成人和学生对真实物象认知的最大区别。成人理解的“像”是完全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的,而孩子在早期绘画阶段,他们几乎不受客观世界的约束和干扰,是完全主观呈现出来他们自己心中综合内化的“像”,他们想要的是用一个概念来表达一种情感,而不是一个物象具体化的形象。

作为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师要学会一些新的美术教学形式,重视学生内心的真正感受,达到良好的实际美术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使用“你画得真仔细”“你的观察力很强”从而“下次会做得更好!”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比如,学习“飞天”时,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阐述自己了解的有关飞天的故事和相关知识,并合作探究讨论,也可以观看《天宫一号》视频,并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呈现出来,或者自己找材料制作简单的人造卫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鼓励更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作品,做到因材施教。

2.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现阶段,很多美术教师更注重传授学生绘画技术,却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有心理学家曾说过,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主要看有没有掌握发散性思维[1]。为此,我们教师就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为以后创作美术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构图时,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并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构图。其实,小学生并不会成人构图的法则,而是主要按照自己的天性创作作品,也因此创作出更生动和有趣的作品。现代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等方式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美术这门学科需要学生经过反复地实践操作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反复进行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中蕴含的美,这也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优势,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变垃圾为宝”这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废弃的物品,思考怎样才可以将其变为有用的东西,并且将其带到课堂上给其他老师和学生展览评比。教师可以给学生明确一个题目,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创作。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既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掌握实践经验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索多种模式教学方法,树立创新型教材观。教材不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构建人格、认知发展、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当教师授课一段时间,感觉学生学习效率不足时,就要考虑是否是自身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以便做出更好的调整。

例如,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上台讲课,改变以往的老师讲课、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满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就本课的绘画内容阐述各自不同的想法,创作出新的绘画风格。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运用社会文化资源

学生的美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艺术的精髓是从生活中开发出来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元素[2]。在我们合肥有很多的艺术馆,如赖少奇艺术馆、亚明美术馆、久留米美术馆等,还有在建的安徽省美术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若想让学生真正地在美术课堂上通过绘画的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只是老师说教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的合力,可以在时间得当的时候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的校外设施的利用,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开阔视野。很多艺术大家都讲究在艺术创作中留白,所谓的留白就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自由发挥想象去理解他的画作。在美术课堂上,也需要美术教师给学生留下创作和想象的空间。

在创作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大致讲述一下本节课作画的内容是什么,可以简单阐述想法并且画一部分,剩下的留白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自由地创作。比如,全部留白。教师只说明本节课要绘画的主题,不做任何提示,将创作方法完全交给学生来处理。这时候需要学生激发自己的右脑,利用自己平时学习的绘画技巧,结合自己对绘画主题的理解,将自己的创作跃然纸上,也可以赏析一些经典有名的创意绘画图片等。

教师利用这样的形式,将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胆创新绘画作品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4.加大美术学习与创作生活化的联系。

美术创作和生活场景是分不开的[3],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的丰富元素为学生讲解生活和美术创作的联系,如后印象派画家高更宁愿放弃城市中产阶级养尊处优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出走”,走向布列塔尼,走向荒芜,走向原始的岛屿[4]。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学生去走出室内,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去发现不一样的大自然,不一样的自己,从而发挥自己创造力将画作完成得更好[5-6]。

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在单纯的物“像”不应该是判断学生画画好的标准。我们应该要注重学生绘画的原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其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做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7]。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创作
美术篇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