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考研究

2022-11-24 08:27张瑞宁
学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师

张瑞宁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中心小学,甘肃天水 741000)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完成设计、开发、安装、实施等作业,达到构建信息系统、创造应用软件的目的。此类技术是现代化社会的支柱性技术,是现代生活模式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远达不到上述高度,对其最贴切的理解为“操作电脑的基本技术”。事实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包含办公软件、绘图软件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希望小学生首先做到“熟悉相关软件”,掌握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础技术。以此为基础,还应有计划性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打破思维局限。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长期偏低

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情况为:在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均不是“主科”。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校、教师、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长期偏低。而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受欢迎程度虽然较高,但定位却是:这门学科很有意思,几乎不会考试(即使考试,难度也极低)。综合来看,信息技术科目在学校教育阶段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多方的关注度均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

(二)对信息技术教学与小学生长远发展之间联系的思考不足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深度掌握的技术。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信息时代,各项信息技术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如果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缺乏认知,甚至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都没有掌握,那么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难度会大幅度提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体现社会的发展速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掌握社会前沿信息的关键因素。现实情况是,这些技术已经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巨大。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侧重点与社会现状脱节,教学目标的设定比较模糊。比如,很多社会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十分清晰的要求,如每小时打字速度、错误率、对办公软件诸多功能的熟悉程度等。这些原本应该得到量化,并在不同教育阶段给出明确说法的教育目标,对很多人来说均十分陌生,深度分析后可得出一个结论,信息技术教学并未建立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上。如果对此问题仍然未能重视,将会浪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宝贵时机。

(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考评机制存在漏洞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长期以来比较固定,一般采用“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上机)”的形式[1]。在理论课阶段,教师会教授学生一种基本电脑软件的功能,基本为“功能讲解+操作演示”,并在之后的上机课中令学生自主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称之为“全无效果”,但效率相对偏低。除此之外,小学信息技术科目的考评机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均会设置几个题目(某个软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如Word 办公软件中如何将段落整体格式、字体格式等按照要求完成调整等),由学生抽签后进行现场演示,或是通过口头描述的方式完成作答。此种考核方法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一个学期内所学所有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创新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长远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应该成为每一名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础技术[2]。以“打字”为例。很多家长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打字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优质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打字速度、打字正确率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准入门槛。但这种客观现象与教师、家长对电脑、智能手机如临大敌般的态度相悖,造成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力在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无法得到明显提升。其中的危机在于,学生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如果掌握的信息技术依然停留在初级水平,在学习一些高级技术时就会非常吃力。笔者对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的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基本都向教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所讲的有关程序编写的原理我能够听懂,特别是你一边手打程序代码一边讲解的过程中,我不会产生任何疑问。但是同等难度的问题,我自己练习的时候总是卡壳,总是不能完整地写完一段程序,这是什么原因?”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给出的回答是:“你们的打字速度太慢,平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导致大脑的思考速度远远高于手打速度。两者协调性严重不足,最终造成思维也会受到影响。”从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师生的提问及回答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包含打字速度在内的诸多计算机(电脑)基本操作能力是进行“高阶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抓住时机,将包含打字在内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提升至一定的水平,则在高阶学习阶段便会感到吃力;另一方面,基础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思维发散程度——大脑思考的内容如果无法变现,则会失去继续深入思考的源动力。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重点强调的“终身学习”理念,再结合信息时代的特性,从小学阶段开始,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目标必须围绕“未来”进行设定,对小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评估标准必须重新建立,保证小学生真正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进一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

近年来,有关“快乐教育”是否应该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推广引起了广泛的争议[3]。反对者认为,国外的快乐教育已经呈现出极大的消极后果,学生几乎没有受到正确引导,成长轨迹发生了重大偏差。但这种认知实际上是对快乐教育的最大误解。正确的解读为:快乐教育的本质是“寓教于乐”,即在相对轻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并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到快乐而对其不管不顾”。事实上,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本身便可以引起小学生浓厚的兴趣,具备实践“寓教于乐”的基础条件。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提高课堂趣味性方面。以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10 课修饰文字为例。初步接触Word 文档办公软件时,很多小学生对其中自带的艺术字、颜色变换、文字倾斜、加粗、字体选择、大小变化等均会产生“新奇”之感。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善加引导。具体而言:引导学生掌握每一种文字修饰功能对应的快捷键。即使很多长年使用Word 办公软件的成年人,在使用对应的功能时,也非常习惯将鼠标箭头移动到功能区,通过点击的方式调出相应的功能,之后完成选择。对比之下发现,使用快捷键调用功能所需的时间比使用鼠标点击调用功能所需时间更少,很多成年人由于习惯使然,已经很难进行改变。但小学生尚在未形成习惯的阶段,可接受定向培养,从小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刻意地要求小学生使用快捷键的方式调用相关功能,摒弃使用鼠标点击的方式,并引导小学生对此种“新习惯形成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可谓一举两得。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严厉管理:当小学生为了“图省事”而难以走出“舒适区”时,教师应进行严肃批评,并再次向小学生告知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尽量使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从小养成正确的电脑操作习惯。

(三)在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巧妙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广泛思考

在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目的和相关要求,巧妙地引导并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如教学大纲对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中有关Office 软件的要求是:学生需要掌握Word 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文混排、打印预览等基本方法和技巧。其中,文字编辑是文本编辑的一部分,意义在于:使用Word 文档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如果字体格式完全一致,多行文字以非常密集的方式进行排布,则文本整体呈现出的观感效果极差。通过对局部文字进行放大、加粗、倾斜等“突出显示”,并将段落间距扩大,可使文本整体排布效果错落有致,给人以十分舒适的观感。在不同学生的心目中,对“美”的感受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将其认为“能够提高文本整体美观性”的方式,经由特定的功能加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提高对Office 软件功能的熟练程度,还会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彰显自己的主观地位,大幅度加强主观能动性。比如某名学生想到一种让文本排布更加精致的方法,但其中一个环节对应的功能尚未学习,则学生可以提前向教师询问,此即为主动学习的代表行为。此外,当学生的思维主动发散时,大脑的灵活性也会随之提升。综合而言,对学生产生的益处极高。

(四)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丰富小学生的体验

上文提到,在信息时代,多项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础技术。如果对这些技术缺乏了解,则个体便会与时代脱节,成为被时代淘汰的人[5]。事实上,打字、文本编辑、表格制作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应该将课本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相互融合,既能够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又可以丰富小学生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综合素质。比如《美化桌面》与《管理好文件》两堂课本身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日常工作、生活同样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成年人使用的电脑桌面上密集排布了大量图标,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并打开目标文件。看似只是桌面混乱,实际上是电脑使用者根本不具备管理电脑文件的正确思维,甚至很多人连桌面图标对应的资料信息究竟存储在哪个磁盘中都不明确。这样的习惯非常不好,如果不能在学生年龄尚幼时便进行正确指导,在日后的学习、工作时就会经常出现“找不到重要文件,使自己甚至用人单位蒙受损失”的情况。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的思维理念与上述两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相结合,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电脑文件管理意识:建立新的文件时,不应直接从桌面上“新建”,而是应该打开“我的电脑(计算机)”,选择除C 盘(系统盘)之外的其他分区;之后新建文件夹,并将这个文件夹的名称改为指向性非常强烈的名称,如XXX 工作文件夹;可在该文件夹下再次建立子文件夹,在其中新建Word 文档、Excel表格。按照上述流程,不仅桌面不会杂乱,生成的文件究竟存放在哪个位置也一目了然。当这种习惯在小学生身上根深蒂固之后,会使其受益终生。

(五)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善于发现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可取之处

除了教学方面之外,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注重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善于发现小学生在思维、技术运用方面的可取之处,抓住时机给予小学生适当的鼓励,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比如上文提到,“打字速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能够保持高打字速度的同时尽量降低错字的出现率,便是能力的升级。教师在信息技术实践课中,如果发现某名学生同时实现了“快速打字+错误率低”的情况,则应及时予以表扬,并鼓励该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示范、分享自己的经验,最终实现整体进步。

三、结语

针对“素质教育”的一种理解为:以长远发展为角度,为了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其具备基本的素质,对学习进行有别于常规教育的培养。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在信息时代,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工作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这一趋势会愈演愈烈,几乎不可能开历史倒车。因此,在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全都离不开基础电脑操作的情况下,在小学阶段便应督促学生学好基础信息技术,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彰显小学生的创造力。这也许在不经意之间便会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种子,待日后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是小学生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