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培养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和谐音符”

2022-11-24 19:56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

范 静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音乐教育承担着培育艺术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今,许多学生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主动选择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这些学生通常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都有可能成长为优秀的音乐人才。高校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将培育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摆在和专业能力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看到社会责任感对个人音乐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到以德促学,推动学生专业能力和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共同发展。

一、社会责任意识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原则

1.社会责任意识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主体,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性,在面向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中渗透社会责任意识,这对他们关注社会的新动态,理解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意义重大。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强创造力,思维也更加活跃,一方面,学生接受新文化,丰富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这对他们形成独立思维有所帮助[1]。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文化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如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学生认为万事万物都应当以个人利益为优先级而不必顾及社会大众的感受。在个人主义的引导下,学生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愿意融入集体,甚至做出极端行为。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人文性强,能够迅速激起受教育主体的情感共鸣。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音乐教育当中,学生能通过音乐这一灵活多变的艺术形式感受社会责任于个人、国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还能在学习中陶冶身心,提升审美情趣。随着社会责任意识在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学生将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从而成长为兼具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2.社会责任意识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原则

首先,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坚守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教育和专业角度的融合。高校音乐教育面向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习主体,不同学习主体的兴趣爱好、学习模式各不相同,教育主体需要借助多种方式和路径向学习主体展示社会发展的历程,体现社会教育和音乐教育融合的特征。教育主体要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这对教育主体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正因如此,教育主体需通过不断提升自我,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完善对整个社会与音乐教育体系的认知,将具有现实价值的认知融入教学过程中[2]。教师对音乐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个性化解读将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更加全面。

其次,在多元化的社会中,高校音乐教育需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如今,社会处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不同文化交织的状况给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高校音乐教育应当防范在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还要把握关键思想文化要素,从具体的思想文化要素切入对学生进行教育[3]。社会责任便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在音乐教育中关注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能体现高校作为文化阵地的地位,还能使音乐教育模式产生变革,焕发新生机。

二、社会责任培养下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转型速度也不断加快,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化,将社会责任培养视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目标对解决这一问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音乐教育体系下,社会责任培养并没有受到重视,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传统音乐教育并没有将德育视为重要教育目标,而是只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实际上,音乐素养内涵丰富,也包括对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但部分教师对音乐素养的理解较为片面,将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画上等号,这导致思想道德教育被忽视[4]。二是传统音乐教育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方式相对单一,大学生对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产生排斥心理,在音乐教学课堂中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音乐课堂的交互性弱,师生互动机会少,正确的思想观念难以通过音乐传递至学生端,社会责任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在信息时代,部分教师尝试将信息化教育元素融入音乐课堂,并借助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呈现音乐教育和社会责任培育之间的关系,但受到个人信息素养的限制,呈现形式依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三是高校现有的音乐教育缺乏个性化特征,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对事物的关注点也不同,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新鲜感、新事物,忽视学生个性开展的音乐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对音乐教育失去兴趣。教师需借助不同形式、题材的音乐作品传递社会责任观念,但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不感兴趣,更难感受到其中传递的社会责任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挖掘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背景等元素,将这些元素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并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状况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所在社会环境的变化[5]。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社会责任培养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

1.建设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

师德师风建设对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教师的个人修养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同感官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更加敏感,教师细微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6]。教师素质高,学生便能从教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感受社会责任意识对个人、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做到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自我,主动挖掘音乐教育中的社会责任元素,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高校愈加注重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社会责任意识,但受限于多种因素,渗透效果达不到预期。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音乐教师重视业务却轻视思政教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入。许多音乐教师对学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并不重视,自身对思政教育元素的了解并不多,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社会责任理念时缺乏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所讲的内容并不构成完整的体系,而是较为零散,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少数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表现出对个人工作责任的漠视,如在上课时迟到早退,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敷衍塞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产生质疑。教师没有在学生面前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这直接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难以形成[7]。如今,高校应当打造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团队,从理念和专业技能两个角度出发,鼓励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提升自我,并将有效的教学技巧应用于音乐教育课堂中,为学生做出良好示范。

首先,学校需为教师提供参与思政教育培训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提供的思政教育培训应当具有针对性,面向音乐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开展特色化思政教育培训。如从我国音乐及音乐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归纳总结,为教师在课上使用这些元素提供便利。在面向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时,学校应避免教育过程陷入形式主义困境,而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使教师在参与培训后能够有所收获,并将学到的思政教育元素应用在教学课堂中[8]。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中,许多知名曲目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创作出来,这些曲目传递着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情感。通过挖掘这些曲目中的社会责任元素并将其应用在音乐课堂中,音乐课堂的教育内容将逐渐丰富,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衔接也变得更加流畅自然,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学校需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将社会责任意识的相关元素融入音乐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并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在教育技术和音乐课堂融合的大背景下,教师需掌握应用信息工具的方法,发挥信息工具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音乐作品的内涵并搭建其与社会责任教育之间的桥梁。对不同年龄段的音乐教师,学校可设计差异化的培训方案。如面向中老年音乐教师,向他们普及现有信息化音乐教育工具,引导他们利用部分教育网站现有的功能开展音乐教学,增添音乐教育课堂的趣味性并丰富教学内容。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引入社会责任观念的方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信息化教育工具能够将社会责任相关元素以更加自然的方式融入教育课堂,避免社会责任教育流于形式[9]。面向年轻的音乐教师,学校需注重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结合本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状况开发新的微课、慕课,打造特色化音乐教育资源,并在这些教育资源中体现对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视。年轻的教师团队创造力、执行力更强,学校提供的教育培训能为教师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推动音乐教育体系的改革。

2.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在与社会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对音乐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音乐实践能力,对音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全面而准确。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音乐实践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占比已是大势所趋,音乐教师可开辟多种音乐实践路径,为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并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开辟新道路。

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在各高校长远发展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并和学校共同发展。大学生在校园中感受校园文化,又在实践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音乐教师可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引用校园文化中与社会责任意识相关的元素,并将其融入音乐教学实践当中。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拥有大量社会资源,还会定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社团是学校和社会的连接点。学校中的音乐社团可以在附近社区进行展演,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展演,或与社团负责人沟通,在校外开设音乐教育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区中的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音乐社团在社区中展演能够丰富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大学生在与社区中老年人的沟通中可以了解社区乃至国家发展变迁的过程,对中国发展历史有更加完善的认知,尤其是学生展演红色曲目时,老年人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这种共鸣感是学生和社区居民情感沟通的产物。老年人的记忆被音乐唤醒,学生聆听老年人讲述过去的故事,两大群体的沟通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逐渐丰富,对社会的认知也更加全面,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社会责任意识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再如,学校音乐社团开展的其他非专业形式活动也能为学生开辟音乐实践的新路径。如在帮助残疾人就业的实践活动中,学校音乐社团通过文艺演出为残疾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学生通过此类活动接触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群体,并了解这些群体的生活状况。与残疾人沟通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残疾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并关注残疾人生活的难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和残疾人沟通交流,这与书本学习方式得到的现实感受截然不同。一方面,学生通过文艺演出向残疾人展示音乐世界积极向上的一面,鼓励他们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使他们获得生活信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并了解残疾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部分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树立起服务社会的信念,这体现着他们社会责任感的产生与发展。

3.推动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

音乐教育和社会实践融合能达到理想教育效果,传统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会共同发展变化,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感受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他们从文化生活的视角出发培育个人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来自民间,因而走进民间生活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接触不同文化形式的重要方式。音乐作品中也有许多民间艺术类的曲目,教师在讲解这些曲目时可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增强他们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责任感。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但不同学生生活在差异化的环境之中,这意味着学生感受到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10]。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可鼓励学生将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展示在音乐课堂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在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形成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许多音乐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部分具有节庆色彩的曲目,教师在讲解这些曲目的创作背景等信息前,先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些曲目的理解。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文化阐述对曲目的理解,并用照片、短视频等形式呈现家乡文化与传统曲目之间的关系,以具象的方式还原音乐作品的内容。学生群体中不同个体看待事物的视角既有相同之处又略有差异,学生自己展示的文化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这对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有所帮助。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突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如在学生讲述自己的家乡文化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时,向学生展示部分传统音乐文化作品流失的现状。部分具有传承价值的音乐技艺正在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而消失,新一代青年人对传统音乐文化不够重视,宝贵的音乐文化后继无人,这对文化保护工作是一大冲击。学生看到直观的数字与统计图形,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有更深的体会。许多学生在观看统计数据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一员,应当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从而打破对音乐教育的刻板印象,通过认真学习音乐作品体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是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软基础。对民族、社会、国家而言,传承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传递民族之魂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而言,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充实音乐知识,学习音乐技能,还包括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内容。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出发看待音乐教育,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开辟接触优秀音乐作品、民间艺术的新路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升音乐创作与审美能力,并推动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责任(四)
军队财务收支管理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