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燊用柴胡温胆汤治热病心法

2022-11-24 20:59彭剑虹宁为民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127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温胆汤少阳三焦

★ 彭剑虹 宁为民(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 广东 东莞 523127)

何炎燊教授是已故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他擅治温病、杂病。笔者多次聆听何老教诲,并验之临床,深感何老学术思想的宝贵。现整理何老在热病治疗方面用柴胡温胆汤的心法,以启发临床。

1 溯本求源

对于柴胡温胆汤药物的组成,其说法不一。柴胡温胆汤最早见于《医宗金鉴·卷五十三·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感冒病时触惊异,心惊胆怯睡不安;身热烦躁面青赤,疏解散与凉惊丸,和以柴胡温胆汤,宁神定志效通仙。”[1]其组方是以单味柴胡合温胆汤,而成柴胡温胆汤,治疗小儿感冒夹惊,病虽退,尚觉心惊不寐者。现代医家大部分认为柴胡温胆汤当以小柴胡汤合温胆汤为合方,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胆胃不和证。

小柴胡汤由张仲景所创,始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为和解少阳枢机之总方[2]。温胆汤为祛痰祖方,主治胆郁痰扰证。最早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的温胆汤[3],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症见胆虚寒证,“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䀮䀮”。其后,南宋时期的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将温胆汤中的生姜用量减至五片,增大枣一枚、茯苓一两半,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使原温胆汤的药性由偏温转为偏凉。罗东逸评此方:“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也。”[5]现在临床常用的为陈无择的温胆汤。

2 柴胡温胆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柴芩温胆汤的组成主要有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方中柴胡味苦性寒,轻清升散,善于疏散少阳半表之邪,又能疏肝解郁,又能开解气分之结,解表而和里。黄芩味苦性寒,善清肺胃气分之热,使半里之邪内撤,又可燥湿泻火解毒。二药配对,一升一降,一疏一清,和解表里。半夏、陈皮辛温,降逆和胃,理气化痰;竹茹苦寒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此四药辛开苦降、宣畅降逆,调肺、胃、肠三焦之气机,再加上茯苓渗下以健脾利湿,而通行三焦之气机及水道。故柴胡温胆汤合方可疏散半表半里之邪,调畅三焦,使邪气达表,三焦通调。临床上应用广泛,较多用于胃肠道系统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癫痫、耳鸣、失眠等,有良好效果[6]。梅国强教授曾就柴胡温胆汤的应用,归纳了痰热上扰清窍、痰热上犯心窍、湿热下注、湿热阻滞胆腑、胰腺病从少阳论治、痰热阻于胸膈等六个方面用药法度[7]。其病机基本归纳为: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湿热阻滞。

3 何炎燊教授用药心法

何老自幼跟随东莞宿儒李仲台先生学习,在名师的熏陶下,遍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汉乐府、魏晋南北朝骈文及唐诗宋词等,培养了阅读古籍的能力,为其后自学中医打下基础。他21岁悬壶问世,把伤寒、温病作为学习重点,熟读《伤寒论》,但没有成为固执仲景方的“经方派”;探究温病,也没有成为徙尚轻灵的“时方派”。他认为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在热病治疗中主张“寒温合流”[8]。此种思想在何老应用柴胡温胆汤的医案医话中窥见一斑。

叶天士《温热论》认为:“气分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2]752何老师其义,谓温胆汤可广泛应用于“邪留三焦”之杂病,不独治温病也。此方主要作用,在于“走泄”二字,所谓“走”,是用半夏、橘皮之辛香流动以舒展气机;所谓“泄”,有两义,一是竹茹、枳实之微苦清泄以撤热邪,一是茯苓之淡渗,以泄湿邪。因三焦乃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为元气之别使,身中气机上下出入之道路;且少阳相火,又流行三焦。故三焦有邪,多出现气滞,水停,热郁之病机,故叶天士用走泄之品以分消其上下之势也。上下分消,邪势得松,可冀战汗而解。并谓此法体现了叶氏心思灵巧之处,是从《伤寒论》推理而得。《伤寒论》第101条,服汤后有“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者”[2]544,是战汗透邪之最早描述。而第230条更阐明柴胡汤能战汗透邪之理:“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567。何老认为,分消走泄与和解少阳,理无二至,惟叶氏畏忌柴胡不用耳。何老常于温胆汤中,加柴胡疏透少阳,黄芩苦寒泄热,人参(太子参或西洋参)扶持正气,而去姜枣之温,治热邪留于半表半里者有良效[9]。

4 临床举例

4.1 登革热 黄某,女,31岁,工人。1985年10月初患登革热,中西医治疗1周未效,16日来门诊,患者面色晦滞,寒热往来(37.5~39 ℃),头痛身重,肢酸,胸胁苦满,口苦干呕,心烦懊,大便艰涩,脉滞数,苔黄白腻,已用西药5天,兼服三石汤。其夫谓发热持续,恐出白疹(即肠伤寒之俗称),何老谓此“外邪夹湿,滞留三焦,见症虽似肠伤寒,然治之得宜,未必缠绵也”。予柴胡温胆汤合栀豉汤复方:柴胡、半夏、黄芩各15 g,茯苓、竹茹各20 g,焦栀、香豉、枳实各10 g,陈皮、甘草各5 g。上午煎服,下午药渣再煎一次。

药后汗出热降症减,而腹隐痛,下溏便3次,伴里急后重,此里湿假大肠为出路也。前方去香豉加黄连10 g、葛根20 g,即合葛根芩连汤意。第三天腹痛止,大便转好,热亦退净,惟舌苔仍腻,肢体仍倦,胃纳仍钝,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出入,又3日而安。

病案分析: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东莞地区登革热流行,由于病发于秋,乃有伏暑、兼寒、夹湿之各种不同类型。经何老治疗200例,按伤寒温疫之法治之,皆获速效。此例登革热邪不即解,出现半表半里之证。即叶天士云:“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叶天士《幼科要略》[10]有“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后温病家之宗叶天士者,畏柴葛如虎,多改用青蒿,如蒿芩清胆汤。何老认为此乃智者一失。他认为青蒿长于芳化及除阴分之热,和解少阳之力远不及柴胡,且柴胡“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1],则又非青蒿之所能。此例外邪夹温,流连三焦,胶着不解,又屡进三石汤寒凉冰伏,湿更难堪。故用柴胡温胆,旋转枢机,合栀、豉宣其陈腐郁结,使半表之邪从外解而汗出热降,半里之邪下泄。再合葛根芩连汤升散余邪,撤热燥湿,表里之邪便得清矣。

4.2 急性肾盂肾炎 夏某,女,31岁。患者于2005年10月26日来诊,自述低热缠绵3个月,每天早晨体温正常,下午2时至晚上8时体温37.5 ℃左右,微恶寒,汗出,眩晕,眼睛胀痛,灼热,四肢倦怠,间或咳嗽,齿痛,腰酸。胃纳、二便正常。2005年8月和9月先后做胸部X线检查均提示:左上肺继发型肺结核。2005年10月8日血常规检查正常,尿常规检查提示:尿蛋白阴性,红细胞200个/μL,白细胞125个/μL,镜检红细胞(+++),镜检白细胞(++),管型阴性。B超提示肝、胆、脾、双肾正常。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予抗生素治疗不效。其人形体中等,面色潮红,精神疲倦,声低气怯。舌体嫩,舌质淡红不华,舌苔薄黄,脉弦数。

此乃肺肾阴虚,脾气虚弱,湿热内蕴,秽浊毒邪侵入膀胱。湿性重浊黏腻,与热胶合则如油入面,留恋难解。正虚邪恋,病势更是缠绵难愈。湿热之邪稽留少阳三焦气分,故寒热往来,脉弦数。治宜和解少阳,分消走泄,清热利湿解毒,益气扶正。拟柴胡温胆汤加减:太子参20 g,柴胡15 g,黄芩15 g,半夏10 g,茯苓20 g,生甘草5 g,陈皮5 g,竹茹15 g,白茅根30 g,白花蛇舌草25 g,扁豆花15 g,枳壳15 g,积雪草25 g。2剂。

再诊:昨天午后体温下降至37.2 ℃,发热持续时间短,仅2小时。恶寒罢,汗出减,精神好转,面色仍潮红,自觉四肢肌肉瞤动。舌体嫩,舌质淡红不华,舌苔黄厚腻,脉弦数象减。此乃少阳枢机得以旋转,而舌苔由薄黄转为黄厚腻,非病势加重,正如王孟英所说:“湿热发出,苔变厚腻”,实为湿热之邪有出路之征象,故仍守前方加减:柴胡15 g,半夏15 g,黄芩15 g,茯苓20 g,生甘草5 g,竹茹15 g,白茅根30 g,白花蛇舌草25 g,扁豆花15 g,枳壳15 g,冬瓜仁25 g,石斛15 g,太子参20 g。2剂。

三诊:昨天体温恢复正常,面色潮红消退,无咳嗽,四肢倦怠、肌肉瞤动消失,精神、胃纳、二便正常。舌体嫩,舌质淡红不华,舌黄腻苔退薄,脉细缓。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提示:尿蛋白质阴性,白细胞80个/μL,红细胞25个/μL,镜检红细胞(+),白细胞(+)。目下湿热渐退,法当扶正祛邪,益气健脾,补肾阴,清热解毒利湿。拟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善后:太子参15 g,山药25 g,茯苓15 g,陈皮5 g,生甘草5 g,干地黄15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白花蛇舌草20 g,薏苡仁20 g,川萆薢20 g,白茅根25 g,积雪草25 g,石斛15 g。5剂。前方随症加减治疗10天,患者诸恙悉退,尿常规复查正常。

医案分析:此例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之特点。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化验检查又是红细胞(+++),白细胞(++),若临床思维为西医诊断及化验单所左右,必然用凉血及清解肾经炎症之苦寒药,必然不效。而中医辨证,脉弦数,舌苔薄黄,下午低热,微恶寒,头目不清,乃湿热稽留少阳三焦甚明,故用柴胡温胆汤分消走泄,和解少阳,数剂而缠绵3个月之低热全退。然后根据患者脾肾素虚,而用滋肾健脾之法,稍佐清热祛湿极平和之品调理而愈。

5 体会

由以上病案可见,何老善用柴胡温胆汤治热病,在热病辨治中,何老主张寒温合流。何老曾言辨舌苔的独特经验:凡舌苔或白或黄,舌中心较厚,向边尖渐薄者,乃邪在半表半里,此说历验不爽[12]。何老辨治此方核心病机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痰热或湿热稽留。柴胡温胆汤以柴胡汤中柴胡、黄芩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温胆汤之枳实、竹茹、茯苓上下前后分消,增强了“和法”功效,确为临床效方,其组方精当,配伍巧妙,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其中的医学道理值得我辈临床仔细体会。

猜你喜欢
温胆汤少阳三焦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约会
加味温胆汤治疗痰热腑实证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40例临床观察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