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2022-11-24 16:29刘晶北京舞蹈学院
财会学习 2022年30期
关键词:教职工预算编制管控

刘晶 北京舞蹈学院

引言

高校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实现资金的最佳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效预防甚至是杜绝舞弊腐败问题。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高校持续提高办学服务质量,实现稳健发展。

一、风险管控视角下高校构建内控体系的重要性

风险贯穿高校运行管理全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增强整体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证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诸多风险,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包含教学科研风险、招生就业风险、财务管理风险、投资决策风险在内的内部风险,另一类是包括生源风险、政策性风险在内的外部风险[1]。在此情况下,基于风险管控视角探索内控体系构建途径与措施,对高校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现代化管理体系,贯穿高校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高校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各管理环节存在的不足与风险,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优化措施,提高高校整体的治理水平。高校的内部控制从2017年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来,历经5年的发展,目前也是财政“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迫切、越来越紧急、越来越重要。

二、风险管控视角下高校内控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5年的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来看,一些高校在内控体系构建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高校目前还停留在2017年制定的简单的内部控制手册,存在制度欠缺和不完善问题。下面从内控五要素中发现高校内控体系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内控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内控环境有待优化

一方面,内控制度执行效率低下。为了规范和约束内部控制活动,高校需要制定并持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目前,部分高校虽已针对内部控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及时开展了制度调整与优化工作,但实际落实力度薄弱。部分员工为了牟取私利,钻制度漏洞。甚至是私自挪用专项资金,在极大程度上弱化了内控的严谨性。

另一方面,内部组织机构优化不到位。高校必须明确内部控制管理实施要求,结合内部组织结构现状,持续调整组织机构,以便于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组织结构都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特点突出,且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时常出现交叉问题,各任务下达效率低下。同时,“信息壁垒”仍未完全消除和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沟通不充分,控制活动落实难度过大。

(二)风险评估不到位

一方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贯穿高校运行管理全过程,为了实现健康发展,高校就必须加强风险管控。实际上,部分高校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也形成了基本的风险清单,但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与预期却存在较大差距。究其根本,在于教职工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淡薄,风险管理理念革新滞后。以A高校为例,A高校是一所有财政拨款的院校,日常工作都会受到政府的监管。所以,不论是在校内研究层面,抑或是招生角度,其所面临的风险都相对较小,这是造成其教职工缺少风险控制意识的根本原因[2]。

另一方面,风险评估缺位。风险评估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为了确保风险评估工作质量,高校应组建独立的风险评估小组,抑或是风险分析队伍,专门负责风险评估工作。但从当前高校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风险评估工作都是由财务部门一力承担,缺少专门的工作小组和团队。部分高校虽已制定了风险防范清单,但并未就其开展评估工作,一旦出现突发问题,高校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和应对。

(三)控制活动实施水平有待提升

一方面,预算编制的管控不到位。近年来,零基预算已经成为高校预算编制环节经常使用的一种编制方法,单一化凸显。零基预算本身就存在一定弊端,高校可以依托零基预算从整体角度着手对各部门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但却无法标识细则,比如项目的使用标准等,极易滋生经费使用混乱现象。此外,部分高校的预算编制范围狭窄,内容不完善,并未完全涵盖各业务部门,导致预算不足问题频发。同时,也会加大监管资金使用动向的难度,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另一方面,预算执行环节的管控水平低下。部分高校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规划执行,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导致超预算支出问题屡见不鲜。部分高校在执行过程中虽按照相关流程进行预算调整,但调整频次过多,仍旧不能有效控制预算超支额度。同时,不论是上年预算清零,抑或是结转,都会对高校本年度预算执行造成影响。此外,部分高校并未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导致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懈怠问题凸显。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

一方面,内部信息更新滞后。目前,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各教辅部门也相继建立了部门网站。但网站内的信息量过少,且信息质量高低不一,有效性不足。随着5G智能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针对信息交流领域的技术开发,国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高校需要紧跟国家政策脚步,加强信息管理教学系统建设,为其提高办公效率、财务管理质量、资产管理水平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助力高校持续提高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3]。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高校更需要实时更新信息数据,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部分高校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单一,尚未依托信息技术搭建成熟的网格式互通消息,信息传递、交互效率低下,信息共享沦为空谈,影响着高校发展。

(五)内部监督力度薄弱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实施质量,高校需要在内部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及时发现内控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在深究原因的基础上,制定改进方案,并监督落实。实际上,部分高校虽设立了专门的内审岗位,并委派专业化人员任职,但独立性较弱。内审范围过于狭窄,监督力度薄弱。同时,部分高校并未制定完善的问责机制和评价机制,校内教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较低,影响着内控落实。

三、风险管控视角下高校内控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从高校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发现的问题,本文从内控五要素出发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一)优化内控环境

第一,树立正确认知。高校需要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明确在风险管控视角下构建内控体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积极在内部营造良好工作环境。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渠道加大内部控制的宣传,引导全体教职工正确看待内部控制,转变以往的工作理念,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高校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现状和工作需求,制定并持续优化与调整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以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作用。

第三,优化组织机构。高校应明确内部控制实施要求,梳理内部组织结构,坚持删繁就简原则,为高校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奠定基础。同时,细化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利,为其后续开展问责工作提供依据。

(二)加强风险评估

一方面,树立风险管控意识。高校应深入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划》中的条例内容,按照相关要求,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风险管控理念。管理人员应将风险管理上升至战略发展层面,充分认识和了解实施内部控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定期组织召开以风险管理为主题的专项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有效减少高校经济损失[4]。

另一方面,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高校应制定评估手册,以评估手册为依据,制定风险清单,并结合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风险类型,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组建风险评估小组,由其对校内控制业务的风险类型进行等级评定,明确规定风险等级标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保证评估机制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把控工作进度,并及时将教职工在风险评估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整合,将整合好的资料及时上报。一旦工作中出现重大疑难点问题或者是不可控情况,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反馈,按照上级指示进行下一步工作。

(三)落实控制活动

第一,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预算编制质量,所以,高校必须针对预算编制人员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专业化能力。预算编制人员需要主动学习和接受先进的预算编制观念,不断更新自身工作理念,以确保预算编制规划的科学性。同时,预算编制人员需要清晰各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工作要求,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编制方法进行组合使用。拓宽预算编制范围,确保其涵盖高校各业务活动,从而显著提高预算编制环节的专业性,更好地指导后续预算工作开展。

第二,加强预算执行管控。高校应严格执行预算编制规划,加强预算执行刚性,有效降低超预算支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当因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而要进行预算调整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审批流程提交调整申请。当审批通过后,才能够予以调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超预算支出,相关人员应及时编写书面报告并提交至学校党委由其进行审定。

第三,强化预算监督。高校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动态化监督与追踪,及时发现预算执行活动中存在的偏差与不足,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同时,在年度末,高校应落实考评工作,对本年度表现优异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如提拔提干、发放奖金等,对超预算支出且本年度表现不佳的部门与个人应加大惩罚力度,以调动教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5]。

(四)加强信息与沟通

第一,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应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抑或是引入ERP等信息系统,完善系统的各功能模块,依托信息化系统,提高内部信息数据处理效率。同时,整合信息归口,统一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共享。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有效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屏障,提升内部信息交互与沟通效率,为高校高质量开展各项预算管理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第二,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养。高校应在内部定期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工信息化操作能力,为高校加深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提高上级与教职工之间信息传递效率夯实基础。

第三,做好信息公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沟通渠道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此背景下,学校在搭建信息平台时,已经不能仅局限于校园的门户网站,各层级管理人员之间需要做好横向与纵向沟通工作,加强基层教职工与高层管理人员的内在联系。提高互联网利用效率,将信息及时通过传播媒介予以公示,比如校内论坛、校园官网等等,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五)健全内部监督与评价体系

第一,健全内控评价机制。优化和健全内控评价机制,从内控五要素角度切入落实考评工作,合理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构建指标模型,综合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法,提高绩效考评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定期开展内审工作。一方面,高校应在内部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并委派专业化人员担任,针对预算执行和决算、教育资金管理和使用等事项加强审计,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职能优势,为高校的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报告进行客观评价。相对而言,高校的外部监督者较少,仅依靠自评分析实际内控建设情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高校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监督者,客观认识和了解自身工作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优化、持续改善,确保自身向着健康轨道发展。

第三,加强事后整改,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在审计工作结束后,高校应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针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应对方案。同时,汇总编织书面报告,及时反馈给校领导,为其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明确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义务,建立并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积极开展事后责任追究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内部资金的使用逐渐呈现出复杂化与多元化特点。在此情况下,高校必须树立风险防控理念,完善内控体系,有效减少不合理的资金支出,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基于风险管控视角,高校不断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不断约束和规范内部管理活动,为其实现可持续长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教职工预算编制管控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连锁餐饮企业预算编制与优化措施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企业预算编制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建议
整体预算编制方法的研究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