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转课堂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限度”

2022-11-25 03:58陈风华
新课程 2022年31期
关键词:限度思政思想

陈风华

(湖北省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湖北 恩施)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深入发展,翻转课堂在各个学段以及各个学科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各种课程教学开始运用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育实务中,不少思政课程的教师也照猫画虎地将翻转课堂搬到思政课教学中。然而,翻转课堂不能简单地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中,而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特点的深刻理解之上。因此,为了避免翻转课堂在思政课程中的滥用,我们必须思考三个问题:翻转课堂的适用性在何处?翻转课堂应用在思政课程中的限度在哪里?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个“度”?上述问题关系着翻转课堂在思政课程中运用的成效。

一、思政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需改进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贫乏、课堂规模过大等因素导致大多数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普遍存在着教师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现象,一本书、一张嘴、一个课件,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思政课应有的育人功能无法实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课教师缺乏激情,创新性教学动力不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应当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也负责将各种人生道理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但现实情况是,不少思政课教师越来越“佛系”,不想管、不愿管,把立德树人抛诸脑后。“如果教师都温柔‘佛系’,不敢管不愿管,恐怕难以维持正常教育秩序,实施有效教学,难以把行为走偏的‘熊孩子’拉回正轨,培养各类社会有用人才更会成为一句空话。‘佛系’思想也会在无意中传导给青少年学生,让他们不思进取。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

第一,学校没有真正重视思政课教学,没有真正把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有的学校甚至随意压缩思政课课时、授课教师人数,思政课教师在获得科研项目、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也被边缘化,致使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受挫,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丰富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第二,社会对教师苛责,导致思政课教师不敢矫正学生的不正确言行,缺乏正能量传递,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动力。思政课教师稍有让人不满意的言行,就会引来社会舆论的无限联想和疯狂吐槽,引来学生甚至家长不理智的“纠缠”,招致学校甚至有关部门的严厉追责,使他们慢慢地变得心灰意冷、谨小慎微,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

第三,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促使思政课教师出于自身利益,不仅不会对学生严格要求,甚至为了不被学生在评教时打低分而迎合、迁就学生,有的甚至底线失守,被学生所左右。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评估机制也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学生评教主客体双方易带情感色彩,导致学生评教结果失真;学生评教没有体现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导致学生评教活动流于形式”[2]。

(二)思政课教材内容不鲜活,教材版式单一呆板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3]因此,思政课教材必须围绕国家和教育部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以确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主。尽管明确了应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4],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5],但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不够,最新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家政治时事的宣传讲解、讨论研究也不够及时、深入,在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比较薄弱,不够坚定。另外,在版式上,高校思政课教材一直以来主要出版的是传统的纸质教材,尽管其修订频率已经相对较高,但是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以及信息的承载量等毕竟有限并难免滞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反映不能做到及时充分跟进和更新……[6]

(三)思政课课堂规模大,教学模式单一

除了中小学,大多数学校思政课普遍实行合班教学,甚至采取不同专业合并教学,100至300名学生挤在桌椅固定的空间,教师基本上是单向地照本宣科地灌输,即便是普遍应用、操作简单的PPT展示,教室中后位置的学生由于距离原因也无法看清;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讨论更是难以开展;来自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差异性较大,课堂管理难以落实。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听课,要么沉睡,要么玩电子产品,要么看其他课程的书籍等。尽管近些年来思政课在尝试各种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互动式课堂等,但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其适用性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上课”和“作业”进行颠倒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这一环节从教室搬到了学生家中,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在课堂上集中解决学生的知识消化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课上知识传授、课后知识消化的模式,将学生自学、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是一种混合式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在课前阶段,学生自主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后进行针对性的课前练习,提前熟悉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在课中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答疑等环节来针对性地解决各自的问题,从而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从翻转课堂的运行模式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知识性很强的理工类学科课程适用效果显著。事实上,翻转课堂本就产生于理工科教学过程。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将自制的教学视频发布到网上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并让缺席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结果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后面逐步运用到其他理工学科课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对于人文学科,翻转课堂一直存在着适用疑虑。一些学者指出,在文科类课程中,如政治、历史、语文等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7]因此,思政课程在运用翻转课堂时不能严格照搬翻转课堂的运转程序,要将思政课程自身的特点融入翻转课堂的应用中,保证思政课程能够发挥真正的育人效果。

三、思政课程的价值内涵决定着翻转课堂应用的“限度”

思政课程不仅有着学科属性上的差别,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从中学思政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是中学思政课程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中,政治认同就是要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主要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躬行实践,帮助中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主要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着基础保障作用。[8]从中可以看出,思政课程有它独特的价值内涵,集中表现为鲜明的政治方向、科学的思想意识以及合理的价值导向。翻转课堂的使用要紧紧把握思政课程的内涵价值,这是翻转课堂之于思政课程的“度”。唯有如此,翻转课堂才能在思政课程中真正发挥效用。

四、在思政课程中“适度”应用翻转课堂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翻转课堂要不断地适应思政课程独特的价值内涵。为此,广大思政教师在运用翻转课堂的过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严格审查课前学生的自学视频,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翻转课堂之所以称之为“翻转”,就是因为将传统的“课堂”和“作业”颠倒了,学生在课前的“作业”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着翻转课堂的成效。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仔细筛查学生的课前自学视频,一定要确保学生课前自学视频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9]从中可以看到,思政课程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意识认同。因此,学生课前的自学视频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对学生的自学没有引起重视,草草地寻找几个相关视频塞给学生,根本没有检查自学视频的质量。由于教师没有仔细审查学生的自学视频,这不仅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违背了思政课程的价值诉求,这无疑增加了思政课的枯燥性。

(二)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凸显教学过程的思想性

在运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基本意识,那就是翻转课堂作为思政教学的载体,它发挥的只是工具意义,而思政课程的思想属性仍需要教师自己把握。“在翻转课堂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关系,没有理解翻转课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意义与助推价值,模仿式地塑造翻转课堂的新形势,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新鲜需求’,从而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价值塑造。”[10]中学的思政课也极易出现类似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未能认识到师生互动以及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思政课程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更多地需要通过课中的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实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更容易进入深层思维状态,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解答学生的疑惑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传达教师自身对教学知识的情感态度,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教师的理解方向发展,而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然后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思政课而言,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是思政课的核心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思想交锋,通过师生间的“移情”“共鸣”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接受。通过课中的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思政课所蕴含的思想意识形态,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要自觉利用课余加强课后价值引导,巩固学生的思想认识成果

中职生正处于未成熟状态,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具有模糊性、暂时性和片面性,所以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重复性。这不仅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思政课程本身的诉求。思政课程不在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注重效能,应当更多地专注其内涵发展。思政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观念和意识进行塑造,保证学生的思想意识与国家的思想意识一致,这是一种价值引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要求教师把握思想主线,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意识引领。因此,第一时间抢占学生的思想空地对于思政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跟学生一起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程重要文件的精神,了解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撰写相关学习感悟,开展相关主题班会等,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认识成果。

猜你喜欢
限度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How to Get Slim?
思想与“剑”
指责也该有限度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