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推进高品质学校现代化建设

2022-11-25 06:14骆志煌
教育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品质现代化信息化

●骆志煌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高品质办学的标准和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品质办学提出了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前沿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渐入佳境,国家层面陆续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方案,规划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也明确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标志、重点内容和主要引擎,有助于我们规划和建设高品质学校,重构和优化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生态。

一、教育信息化赋能高品质学校的建设路径和校园生态的优化

(一)教育信息化为高品质学校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高品质学校的建设要从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两个维度着手,这是建设高品质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定建设路线的政策依据。在高品质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中,应以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表现力为生态要素,以学校的传统底蕴、发展目标、师生愿景、文化气质和价值取向规划和设计“教师名优、学生优秀、机制优化”三个维度学校发展的建设路径。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装备现代化的一个维度,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前沿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并将继续促使教育释放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潜能,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随着互联网和宽带、无线网络和智能设备逐渐在校园中应用普及,“三通两平台”不再是学校基础建设的条件,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将升级到基于“三通两平台”的资源和空间应用、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融合发展。信息化赋能高品质学校在实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现代化等方面,彰显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意识与表现能力,优化高品质学校的育人文化和校园生态。

(二)教育信息化赋能高品质学校优化校园生态和育人文化

高品质学校办学的目标是培养优秀学生,影响学校办学效益和成效的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生态。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小学为高校输送了百万计毕业生,用教育实践回应了国家对“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但是对“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回应并不理直气壮。这首先源于现行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将学生学业成绩优异直接等同于学生优秀,并已形成了完善的评价维度和量化标准。

在学生文化结构中的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与人相处中的感统利他和团结友善、集体环境下的团队合作和乐群协同、技术创新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和幸福追求等方面,尚未形成教育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共识,更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模型和标准。高品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生态优化,是完善中小学育人成效的结构性格局,是帮助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思想品格和价值导向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培养策略,也是我们对教育现代化中“教育观念现代化”在人才培养目标维度方面的理解。

我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校办学,应该是以大数据和数据智能驱动高品质学校在教育管理和机制保障、学科的教与学过程、教育评价和优化改进等核心业务方面的结构重塑,是推进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教育信息化在赋能提升教师素养方面,帮助教师重塑教学结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引发、主持、促进”的作用,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分析者和促进者,有助于提高教育整体效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受益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支撑的信息化平台、“互联网+教育”的学习环境、教师预设的学习方案、学习过程的协同协作和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在人文情怀、乐学善学、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健全人格塑造;教育信息化因学校运行机制优化、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角色调整、教育评价方式和维度与时俱进,在学校文化生态和育人目标方面,发挥出有别于以往技术和智能的优势。

二、教育信息化推进高品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维度与策略

当教育现代化观念和教育信息化功能都不再是制约学校办学的条件因素,当中小学校都将育人目标和文化建设作为高品质办学顶层设计的关键元素,当所处的社会都将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志向的学生作为评价教育的标准,高品质学校建设维度和实施策略的建构才具备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优化高品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机制,丰富学校课程的文化内涵

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人才,校长践行教育思想和规划学校教育策略的逻辑基点是学生的发展,支撑学生发展的平台是学校的课程。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课程实施能力是学校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对高品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观点。

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育观念现代化和教育内容现代化,直接指向学校的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学校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策略研究成果大多已成共识,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关注点逐渐转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和学校文化生态。学校的文化价值是课程和教学的终极目标,学校课程在规划与设置、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展示出来的能力,彰显了学校的教育品位和办学水平。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提高了学校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的视野和格局,使课程建构的思考范围和逻辑基点不再局限于教与学的基础条件和教材载体等知识呈现方式,拓展了课程文化的观念和格局。

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数据智能以大数据的优势提升教育评价的效度。数据智能从大数据中“提炼”出教育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性策略的价值。海量数据模型、深度学习算法、高度计算力等智能化技术与算法,有助于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数据融合、关系挖掘、问题诊断、决策优化等方面的智能应用,赋能高品质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智能和内涵优化。

福州高级中学几位数学教师运作了几年的“GeoGebra在线数学实验室”,使用数学软件GeoGebra制作数学实验课件和Applet小程序,模拟数与形的变化,基于校园网和大数据的在线数学实验,能够实时监测并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前测、实验操作、后测,生成个性化的数据报告,便于教师基于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教育信息化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内涵,彰显了这所学校的教育格局和文化视野。

(二)教育信息化平台不仅提高学校行政运作效益,而且体现高品质学校集体价值观和文化生态

信息观念和技术观念是教育现代化作用于教师和学生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1]福州高级中学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体现基于文化价值的可见性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和教师发展的平台。学校以教育教学相关元素建构“福高基础元数据库”,以教育教学相关应用领域和运行机制为需求,遵循具有福高校本底色的行政机制、教学管理和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文化生态、行政格局和行为惯性,开发基于基础元数据库的各项数据交换应用终端。

以学校的行政OA、教师档案资料和学生学籍、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教学资源配置和合理化调配、家校和社会交流等各维度以及支持师生其他校园行为的相关应用,在云设施、云应用和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应用大数据分析和其他数据密集型工作,对所负载的大规模数据进行管理和应用。除了手机端APP,校园网站首页“智慧校园(互联网+福高教育)”栏目,福高的OA、FG云课堂、会议直播、选课、招生、家校、云盘、3D福高、综合素质、数字图书等诸应用元素为平台受众提供了便捷的链接应用。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学校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目的,是提升高品质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支撑因素是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信息素养和教育观念现代化。决定学校信息化平台赋能教育教学水平效度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集体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生态。平台和系统运作和传输的数据承载和体现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架构与运维的价值。因教育过程的育人价值和思想内容而充益了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这是高品质学校的信息化系统有别于其他行业系统的价值,技术和数据因应用于教育过程而被赋予的价值和效果,即是我们所追求的高品质学校的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信息化赋能师资队伍现代化,满足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和专业化发展诉求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实施效度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的教学力。很多学者和教师在提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思想、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福州高级中学学习和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课程文化,创设支撑学校教师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提升的校园生态。福高以培养“乐群名师”为目标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该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常规工作和必要发展,因发展诉求而自愿组合的学习型组织,以不限人员人数、不限时长周期、不限方式内容的“三不限”原则,以教师有突出业绩、学生有拔尖成绩的“两成果”目标,在教师自主申报、教师发展中心评估立项后,学校层面以资金支持、学习培训和业绩奖励等予以机制保障,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制约松散型学习共同体运作效度的基础性前置条件。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常规工作之外的发展平台,大多活动依托相关协作平台开展和实施,其学习资源建设和共享、协同教研和交流、项目任务的协同合作等活动大多基于信息化平台运作。在这个协同发展的“乐群”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获取能力以及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高品质学校发展的文化诉求。

(四)物联网和智能化驱动学生成长信息的无感采集和数据画像,赋能学生的过程性和增值性综合评价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培养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教育信息化助力高品质学校的学生成长,以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学生学习活动和成长过程的信息记录,形成有利于导向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都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

上一轮课改中反映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的成长记录袋通过指导学生对成长过程的一些过程性元素的记载和事物汇集,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评价。这个已被广泛认可的教育评价理念因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得到更进一步呈现。教育信息化支撑的学生过程性记录不仅是成长记录袋在资料呈现方式的升级,而且因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无感采集和大数据、云技术等技术而更全面,更是全面育人教育评价理念多维度和大格局的体现。[2]

我们规划和实施中的福高学生成长记录平台,以学生和家长相关的身份信息为基础元数据,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三个维度,福高学生成长平台和数据库依托校内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适时实施学生有关活动数据的伴随性无感采集;基于学校基础元数据库的学生学习过程、作业和考试等数据的应用,以学生评价诸维度、视角和观察点,驱动智能分析引擎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关系挖掘,生成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为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精准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提升支持,满足学校多教育场景的个性化教学形态的展开;以评价维度建构学生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数据结构,以不同项目的直接目标为终端呈现的指向,多模态数据收集全面映射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提炼学生的数据画像,重塑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场景……教育信息化赋能教育评价的智能化和多元化,记录校园当下,链接学生的发展未来。

(五)“互联网+教育”打破区域和领域的信息壁垒,赋能高品质学校集团化教育联盟和优质教育的辐射与引领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了中小学校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也为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集团化办学和区域间教育协同提供了支持。“互联网+教育”机制下的云技术为近10年来逐步推广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和“一校多区”跨区域办学的实验提供了打破信息壁垒和区域连通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平台支持的教育共同体,赋能跨区域基础教育互动交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好教育信息化这一把“利剑”为民族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好服务,是民族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大任务。[3]我们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学习平台,建立了福建福州、西藏林芝和青海玉树3个地区3所学校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依托“民族区域间课程资源交流和应用的机制研究”课题的项目立项、过程实践、成果评价等教研规范为运作机制,搭建跨地区不同民族学校间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线上平台。该课题以课程资源为基点,将供给和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诸要素,运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和数字化手段,建设跨区域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协同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机制,促进内地与民族地区的教育交流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也发挥福高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名校应该发挥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承担示范高中建设学校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各地课程资源都融合了本地区自然文化和艺术资源:高原土地孕育的地方文化造就了其课程资源很强的人文性和自然魅力,吸引沿海地区的师生;东南沿海省会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历次教育改革的先行试验区,教育观念和理念相对比较先进,教育资源也比较丰富。依托“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平台,以学科教学素材、课程直播、教学案例、专题网站和综合课程教辅平台和学科学法指导精品课等形式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通过名师结对等形式打造教研共同体,定向帮扶民族地区教师提升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以思政一体课程、学生管理和文化建设、生涯规划专项课程、研学活动成果等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教育信息化支持的跨区间集团化办学和学校联盟,赋能跨区间的名校引领和协同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基础教育需求剧增,跨区间的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等机制拉动新区学校发展,成为许多城市拉动新区校发展的主要手段。以名校带动新校和薄弱校和以优质高中带动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理论上是促进教育发展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无论是名校带动跨区间同学段学校,还是优质高中引领义务教育,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发挥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的作用。福高应政府拓展教育格局的政策,承办单一法人单位的小学部和初中部,承担本地区首批跨区间跨学段的12年基础教育一体化育人机制探索任务,除了传统名校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质高中办学机制的因素,作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等教育信息化基础,为我们承接拓展新的教育领域任务提供了基础条件。以运作多几年的福高基础元数据库和应用终端,发挥高品质学校在教育教学、机制建构、行政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优势,高起点引领义务教育的校园生态和文化建设,构建文化传承和校园生态同源同质的福高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3个学部的协同发展机制。

三、校园生态是高品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文化归属

(一)教育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以促进中小学校高品质发展为直接目标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信息化建设以教育装备现代化为基础,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与评价中,推进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现代化,以促进中小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为直接目标。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教育装备和技术应用为起点,经历了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课程整合到现阶段深度融合的过程,是与我国20多年来育人目标转化和课程改革实验同步推进的。当教育装备和技术能力不再是制约学校管理和教师应用的瓶颈时,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必然会在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理念、学校行政运维和执行力、教师课程执行力,乃至一定范围内教育体系重构等方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治学能力。

随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的推进和对平台应用的观念转化,突破教育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的“电子牢笼”观念,将平台作为教育生态和育人空间的扩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参与创设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促进了学校的高品质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以实现高品质学校的文化价值为根本目标

高品质学校以“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实现教育的文化价值。教育信息化因技术驱动和智能化促进学校机制的变革,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的学校数字化行政运营与管理系统、课程与教学保障系统和学生活动与评价系统等平台,实现的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功能拓展和效益提高,更因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优化学校的办学生态,促进学校的价值观和办学特色精准体现和健康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们希望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已经跨越了技术本身,指向教育的育人价值。教育生态因大数据和智能化而更富人性化,学校基于信息化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格局,因技术而更精准地在思政一体化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家校联系和教育生态等方面呈现出价值共同体和集体人格,更加精准地指向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化中小学校的校园生态,实现高品质学校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高品质现代化信息化
干部带头 乡村e站助力 共同打造高品质示范村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高品质住宅空间的建筑设计元素分析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既要高品质,也要接地气——上海歌剧院发布2018年演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