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2-11-25 08:18覃红玲
今日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动脉溶栓

覃红玲

鹿寨县人民医院 广西 柳州 545600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比例约为60%-80%,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1]。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不同病灶部位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积极治疗是避免疾病恶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且相关诊疗指南对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的临床实践起到了规范及推动作用,可见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重要性[2]。因此本文就缺血性脑血管病实施介入治疗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并作出以下综述。

1.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主要与低血压诱导狭窄远端低灌注,斑块局部出血或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斑块破裂、栓子脱落阻塞远端血管导致急性闭塞三方面相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3]。因此针对此类患者应早期提供针对性治疗,尽早将狭窄的动脉疏通,能够改变脑血管狭窄状态并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有利于达到疾病恢复的目的。临床中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段有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含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1.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CAS是在完成麻醉及穿刺后对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再根据造影结果对患者的动脉狭窄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后实施治疗,通过释放脑保护伞、置入用扩张球囊、释放支架等对动脉狭窄部位干预,最后通过血管造影查看支架扩张情况,无误后结束治疗。CAS的使用能够将支架直接置入动脉狭窄部位,使得脑组织血流灌注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且CAS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风险小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因此在临床的应用较广泛[4]。刘国晶[5]学者研究中对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给予常规药物疗法(对照组)、介入支架治疗(观察组),治疗6月后评估发现,观察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血管狭窄情况均较前明显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介入支架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1.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然而目前关于CAS及CEA的安全性、疗效等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谌燕飞等[6]学者研究回顾分析得出CAS与CEA用于高龄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均有较高的安全性,应根据患者基本情况选择。CEA是通过剥离并切除内膜斑块后对颈动脉狭窄部位进行干预,该手术作为有创治疗途径,具有一定的风险,围术期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对患者产生影响,但积极采取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潜在风险。杨林等[7]学者研究中通过对比CEA与CAS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中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现,两种介入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优劣面,CAS具有更高的围术期卒中/死亡发生率,而CEA具有更低的再狭窄率,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结果可知两种方式均可有效预防卒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2.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狭窄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狭窄是诱发疾病的风险因素,刘洁[8]学者研究中对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临床中主要根据患者实际管腔狭窄程度采取药物或介入治疗,从而改善狭窄情况,但由于颅内动脉血管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不同的介入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性。

将球囊扩张支架用于颅脑动脉内会受到输送困难的影响,导致治疗效果降低且诱发术后并发症,近年来颅脑专用的支架逐渐被用于临床,廖秋等[9]学者研究中对2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植入Apollo支架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1.67%,且术后患者狭窄较前有明显降低,未发生相关并发症,通过术后随访发现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显著改善,由此可见球囊扩张式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可行性及安全性。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学者在关于不同类型支架介入的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疑虑,球囊扩张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的特点,但该支架柔软性较差,不利于颅脑内血管的输送,而自膨支架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一定效果,容易通过颅脑内迂曲的血管,且不易损伤血管树,但若出现支架置入贴壁不良等情况,患者较容易出现再复发的风险。为此张莉等[10]学者研究中通过对比球囊扩张支架与自膨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发现两种方式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但二者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且两种术式术后均出现少数的并发症,但比较也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手术支架在颅内动脉狭窄中均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药物洗脱支架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将载有抗血管内膜增伤的药物在血管局部洗脱释放,能够有效抑制支架内膜的增生,从而获得预防支架再狭窄的效果。但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上的研究较少,郝华超等[11]学者研究中表明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上具有与自膨支架相似的临床效果,且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再狭窄率低,但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受到颅内动脉血管迂曲等影响,药物洗脱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地研究。

3.急性期介入溶栓、取栓治疗

3.1 溶栓

当患者脑动脉主干或其他皮质层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或各类动脉炎等病变,会造成患者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现象,进一步诱发血栓的形成,从而使患者脑局部供血区域血流突然中断,出现一系列的疾病症状。但患者在急性发病后的一定时间内脑组织虽停止活动,但若能尽早进行溶栓干预能够有效挽救患者局部脑组织,从而减轻疾病所带来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在脑血栓形成超早期采取溶栓治疗,即在发病后的3-6小时对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局部组织血流灌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堵塞面积,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2]。郑大勇[13]研究中对两组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患者分别进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对照组)、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观察组),在治疗后一年内进行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62.5%,组间比较观察组更高,再中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状态恢复良好,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可见介入溶栓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可行性,但由于研究例数较少、时间短,对于治疗的远期效果无法保障,因此仍需进一步地研究。

3.2 取栓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突然中断,因此需及时恢复脑部血流灌注,改善局部缺血、缺氧情况,临床中处理方法包含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均能够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但静脉溶栓的精准度低,溶栓效果不稳定,因此最终治疗效果无法准确保障。因此临床中为进一步提升介入治疗的效果,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增加取栓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殷涛等[14]学者通过将介入治疗溶栓及机械取栓联合应用,发现经联合治疗后患者颈总动脉、椎动脉血管内径及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高,阻力指数较低,且闭塞血管开通成功率也高于单纯动脉溶栓,说明机械动脉取栓对于急性期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改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闭塞血管的开通。主要是介入治疗通过利用CT计算机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测,明确动脉狭窄的位置,从而精准对动脉栓塞进行有效处理,尽早将闭塞血管再通并恢复局部血流灌注,且机械取栓能够避免狭窄部位栓子脱落引起的再次脱落,保障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

4.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式较多,不同方式均取得相应的治疗效果,在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及血管狭窄方面均有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同介入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劣方面,各类治疗方式均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性,且不同的介入手段对于疾病的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不尽相同,因此临床中应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术前评估,做好术前相关准备,根据患者疾病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地介入治疗方案,选择最佳的治疗器械及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介入治疗中的潜在风险因素,从而提升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颈动脉溶栓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