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戏剧、乡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以原创舞台剧《幸福》创排为例

2022-11-25 14:17李蓓蓓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幸福青年人乡土

李蓓蓓

马郢社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地处皖中江淮分水岭,地势起伏落差大,水利设施薄弱,自然资源匮乏,是典型没有山、没有河、没有景点的“三无”村。

如果时光回溯到七八年前,不要说戏剧节,连看场戏对这个小村子都是奢望。但正是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马郢得到快速发展,使首届“马郢戏剧节”的举办成为有可能实现的愿望。与此同时,在此背景下的青年人的思政教育与戏剧、乡土文化有了创新融合的新路径。

一、乡村振兴下的“马郢计划”

2015年之前,马郢村从未接待过一位游客,短短几年时间,通过党群干部创新的发展模式和不断努力,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生活体验目的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累计接待200万游客,成为合肥市800万市民以及周边城市六安、淮南、蚌埠等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度假胜地之一。

合肥市第六批选派干部2014年11月来到了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通过选派干部与全体社区居民的努力,马郢社区摘掉了“贫困帽”,村民走出了“贫困列”,由他发起的公益项目“马郢计划”把贫瘠的生态资源“变现”使马郢村走上了致富路。

对当下的马郢村,乡村振兴战略是让广大乡村农民获得更强的幸福感,同时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是关键。用青年农民熟悉的、具有家乡特色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农民心甘情愿回到乡村建设美好家园的关键。

近些年,马郢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退休闲不住的老人、在城里创业碰壁的年轻人、不同行业的创客、热爱乡村的返乡人,以及众多志愿者,都在这方土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方向。马郢村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大量年轻创客、年轻人才的进驻,同样,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吸引人才、年轻人来到乡村创业、扎根同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近几年,合肥围绕青年人才的兴乡、返乡、下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采取了诸多行动。如大学生暑期的“三下乡”、100多名青联委员针对乡村振兴组建科技、规划服务团等。

只是对蓬勃发展的乡村而言,人才需求的量还是非常大。这就必须对原有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进行改革,否则继续采取开会、念材料、背规定式的单向灌输,“宣传阐释不到位”的问题将继续存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立足现实、着眼创新,结合乡土文化向农民、年轻人正确传达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这是国情,也是我们的文化特色,这从马郢村就能看到。选派干部来马郢三年了,目前在做一个农场项目,这个项目包含有机生鲜栽培、乡村旅游体验、自然教育等。在参与马郢建设期间,加深了对农村的理解和认知,也更加认可马郢计划。未来,伴随着创客业态的不断增加,这里将有更多的新项目。马郢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王义强的说法极具代表性,他在这里找到了乡土味和价值使命感。

二、排演乡土剧时学生的“无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根植现实、紧跟时代,文艺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并反映人民的关切,文艺才能充满活力。作为参与和观察马郢发展的一员,笔者深受这方乡土的感染。自2018年起,笔者通过资料收集、深入采风,创作了以马郢发展为背景的原创多幕舞台剧剧本《幸福》。2020年在全面脱贫这一特殊年份里,笔者将该剧作为学生毕业大戏进行排演。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虽然近半数中国人被转移到了城市,但城镇化的道路仍碰到不少问题。与此相应的是,中央政策也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镇化发展,再到乡村振兴,逻辑不断递进和变化。这说明,“乡村的问题才是最后的根源性问题”,只有解决了乡村问题,前面的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2]。为此,教师组以此次原创舞台剧的创排为突破口,在教学组织中,让学生走进乡村,按照既定计划去指导学生开展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同时,推进社会实践、采风等,为学生积累创作素材提供帮助,“沉浸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感。在接触剧中一个个原型人物,如“龙虾哥”“邵老师”“瓜嫂”、第一书记……以及通过创业者对当下乡村发展的切身介绍后,学生发现乡村原来也可以很“潮”、创业者中也不乏踏实肯干的“网红”。于是,最初的抵触排演逐渐过渡到了饱含深情、自信塑造剧中人物,不少人甚至和人物原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关键的是,这次创排让学生加深了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这次排演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直观有效地补充,在推动青年人走进乡村的同时,调动了青年人心甘情愿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性,符合未来我国经济建设重要一环的整体需要。

近期,在马郢举行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乡土文化创新融合交流研讨会”上,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学院院长王琰说,青年的特点是最积极和最富有生气的,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思政工作在立足现实、着眼创新的同时,更应结合戏剧专业和乡土文化的特点,“以现身说法、亲身演绎的方式向青年人正确传达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

因此,这种“融合”就是摒弃以往照本宣科、大而化之,用口号、文件去解读文件,而是吸收乡土文化中的养料,结合戏剧艺术的特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得到乡土事实的印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年轻人。

三、让戏剧从都市走向乡村

马郢,离寿县不远。当年,楚国在这里筑烽火台,保障楚国都城“寿郢”的安危;在战乱之时,换来一方安康。这才让楚国后世子民为念“郢都”,乐于将村镇缀以“郢”命名,“马郢”正是来源于此。

丰收喜乐会、村晚、马郢小剧场、马郢朗读者等一系列主题品牌文化活动让马郢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这些年,甚至连中华颂“小戏小品”活动也连续三次来到马郢,游客和村民零距离欣赏了孟广禄、白燕升、李小峰等众多戏曲艺术家的表演,对当地乡村文化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更让都市里的市民找到了乡愁的落脚之地。

在马郢举行的研讨会上,安徽商报社新媒体部主任马翔宇认为,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的“农民戏剧实验”,可以被认为是早期戏剧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一次探索。乡村与戏剧的关系可以用密不可分来形容,当年,大字不识的中国农民,是通过看戏传递经验和智慧的,在中国大地存活的数百个剧种,蕴含了大量民间智慧和传统文化。

回到马郢,创客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依托合肥方言,将当地的顺口溜“挖芋头”与马郢的“红薯节”相结合,《来马郢,挖芋头》主题歌成了网红曲。不仅如此,马郢还通过打造“戏曲小剧场”,通过戏曲的演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凡此种种,让马郢“火”了,也使马郢有了让年轻人天然接近的因子。有人还将马郢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偏远小镇——克里德小镇做了横向的比较。克里德小镇位于圣胡安山脉,海拔2712.72 米,距离最近的大型机场约五个小时车程,镇上常年居住着约350位居民。由于当地原有的银矿产业没落,小镇了无生气,但一批戏剧人拼力建起的剧院竟成为当地重新支撑起经济与连结人们情感的重要因素。除日常演出外,每年戏剧表演季,美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都会赶往这个小镇,带来人流量也带来生气和经济。

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胡竹峰认为,“马郢正在进行一场试验”,一场让戏剧走向乡村、走向民间的试验。与此同时,通过乡村戏剧文化去拉动和促进当地的建设、发展,也慢慢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如果说,古希腊戏剧的源头发端于乡村对葡萄酒节的庆祝,或者,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听起来更洋气,但对当地而言,戏剧节的举办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能否还戏于民,让游客、村民爱看戏,更关键的是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近乡村,进而发展爱好并去建设乡村。这些,都让马郢的创业者感受到了动力。

四、乡村振兴与思政融合的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更多具有乡土文化传承能力的精英,戏剧人才当然是该精英的一部分[3]。作为此次马郢戏剧节的提出者“石榴(网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马郢找到了故乡创业的热情。对更多大学生来说,通过对乡土文化传承精英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目标、乡土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乡土文化中诚信、勤劳、淳朴、勇敢的精神与青年人思政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高效地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

通过此次原创剧目《幸福》的创排及相关座谈会,笔者发现,乡村市场对戏剧的渴求是可以挖掘的,创排也可以推动戏剧人才在乡村的新型创业,提升学生对国家、未来的自信。并且以高校教师为依托与乡村携手,可以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辅导、带动,让青年学生自己担负起身上的责任,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相关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座谈中,有大学生表示:目前很多农村现实题材作品的模式化问题突出,许多剧情构思高度雷同、惊人一致;也有老师表示,比如扶贫戏,许多作品误把题材当作主题,为写扶贫而写扶贫,却没有深刻挖掘扶贫背后的社会意义、审美意义,这就失去了作品应有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安徽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章玉政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村不再是封闭落后的地方,信息传播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农民的文化需求内容会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当前,农民欣赏戏剧既是娱乐,也是享受传统文化,不同的地区又因为语言、民俗和文化底蕴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现象。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融合,不妨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梳理,对高校周边乡村振兴的乡镇、村进行梳理,筛选其中的典型案例。案例筛选的依据可以包含发展模式、发展人物、地理位置等。

二是整理,对这些案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在新媒体盛行背景下,用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编辑整理,改变以往对乡村发展进行介绍时的模式化、套路化,用新方式讲好新故事。

三是组织,除戏剧表演专业学生外,其他对口专业学生也都可以针对性组织走访这些典型的发展案例,邀请乡村干部、乡创人物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延长学生住村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零距离接触、感受的机会。

四是座谈,针对所观、所听、所想进行座谈,请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感受,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创作大赛,激发青年人的创业激情。同时,邀请专家介绍当前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政策导向,提升学生的认识[4]。

路径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的资源离不开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主导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乡村振兴缺少青年人身影的现状。毕竟,乡村的文化振兴和乡村思政教育中的正向能量传播的主力是青年人,想真正实现青年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理解和支持,创造和谐乡村精神文明环境,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

乡土文化带给青年人的是一种故乡文化的认同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民族文化的来源。其中,戏剧是由演员——青年人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文化、乡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建设目标与戏剧化、本土化、自然化、生活化的文化结合,需要多种多样的渗透,培养青年人的地域认同感、文化认同感,进而使青年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提升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幸福青年人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江澜新潮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倚老卖老不可取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