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2022-11-25 21:58汪青松
理论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化决议

汪青松

(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个“历史决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专家从三个“历史决议”角度审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飞跃;有学者认为三个“历史决议”从促进毛泽东思想成熟、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1]。这些分析很有学术价值。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阐释的三大飞跃看,三个“历史决议”呈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前后承接又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系。深入研究三个“历史决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对于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昭示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萌发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前期,成熟于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看,第一个“历史决议”的突出贡献不是“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2],而是揭示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化结合、时代化创造和体系化创新,在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基础上明确毛泽东领导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两个确立”,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首先,第一个“历史决议”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3]73这就指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本土性。

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尚缺乏认识,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总结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教训,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即已正确指出,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缺乏民主和工业的不统一的大国,武装斗争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3]91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和以农民为主体军队的组织形式的思想,既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更是基于当时中国“缺乏民主和工业的不统一的大国”的国情提出的。由于缺乏民主,只有走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的道路;因为缺乏工业,只有以农民为主体军队的组织形式。这就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本土化“结合”。

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代表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并未被土地革命初期主张以城市为中心搞全国武装暴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党中央所接受。当时井冈山根据地又有人发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28年10月和1930年1月,毛泽东在回答疑问时指出:工农民主政权口号正确、农民问题与农村起义、经历过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地方的群众基础、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政权根据地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诸多根据,而这些根据中的第一个根据是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情。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4]与城市中心论相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了以农村小块红色政权为中心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观点。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5]542-544。

总结毛泽东与三次“左”倾机会主义围绕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斗争,第一个“历史决议”深刻指出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的必然性:由于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统一性,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首先建立和保持武装的革命根据地。这就从国情实际出发找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中国革命规律,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本土性。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时代性创造上,第一个“历史决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如何把握中国革命的时代性,直接关系到如何处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问题。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共产主义革命目标,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纲领,但还没有认识到与社会主义革命相联系的民主革命不是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革命。由于未能处理好两个纲领的关系以致于割裂或混淆了“两步走”,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发生了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科学把握“两步走”,1939年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基于毛泽东思想鲜明的时代性特质,第一个“历史决议”第四部分特别强调,“现阶段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国际无产阶级已在苏联胜利,中国无产阶级已有政治觉悟时代的民族民主革命。这就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所需要的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才谈得上社会主义的前途”[3]88-89。这就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对象、动力、前途的论证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时代性特征。

再次,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体系化创新上,第一个“历史决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体系性。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毛泽东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同右的与“左”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中,提出武装斗争、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30年代后期到1940年初,毛泽东论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的展开,毛泽东撰写《新民主主义论》《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等著作,提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1941—1942年,张如心和陈毅从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关于革命军队和根据地建设、关于民族统一战线、关于苏维埃政权理论和建设、关于建党问题等对毛泽东的理论贡献作出初步概括;1943年,王稼祥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提出“把全党从思想上、行动上统一在布尔什维克——毛泽东思想上”。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正确指导实践,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需要对这一主要由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给予适当的命名和加以正确的评价[6]。

凡事不破不立,先破而后立,真理是在与错误斗争中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坚持破立并举,在揭露剖析三次“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时,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上全面阐述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第一个“历史决议”引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政策》《学习和时局》等著作共有19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最后,第一个“历史决议”在明确毛泽东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两个确立”的基础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实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遵义会议是一个历史转折。土地革命前期形成的毛泽东关于中国道路的正确思想被当时“左”倾中央斥之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遵义会议之后才被党所接受。第一个“历史决议”形成前发生两件大事:一是1935年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二是通过延安整风,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表明,遵义会议以后已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延安整风已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正是依据1935年至1945年党的发展情况,第一个“历史决议”明确“两个确立”。一是明确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3]73二是明确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第一个“历史决议”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不可战胜的力量[3]75。

邓小平说:“延安时期那一段,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比较完整地形成起来的一段。”[7]292第一个“历史决议”不是促进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是在毛泽东思想已成熟的基础上明确“两个确立”,促进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宣告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3]390,从而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第一次飞跃。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完成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飞跃的萌发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突出贡献不是“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而是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之时萌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酝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名称就可看出,第二个“历史决议”主要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成就和经验,在第一个“历史决议”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再一次进行本土化定义、时代化定性、体系化定位,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是对毛泽东思想概念内涵本土化定义。与第一个“历史决议”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相比较,第二个“历史决议”作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8]826这一判断,“在中国”三字更突出了“结合”的中国本土性。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时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8]800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8]828

二是对毛泽东思想内容时代化定性。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1921年建党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历史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体系性作过初步概括。邓小平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没有专门讲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7]292。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随之从成熟期进入发展期。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新实践概括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并阐明其时代性,就成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使命。

与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革命”指向民主革命相比较,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判断,“革命”指向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广义革命,更具有社会主义时代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那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了脚的”[9]。社会主义革命“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是顺应时代大势提出来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采取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8]827。这就突出了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社会主义时代性。

三是对毛泽东思想体系化正确定位。第二个“历史决议”第七部分从6大理论和“活的灵魂”架构了毛泽东思想“6+1”内容体系。“历史决议”列举了毛泽东43篇重要著作,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这些著作所阐明的思想和活的灵魂,都是经过60年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检验证明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党建等内容,涵盖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如何革命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昭示了毛泽东思想体系内容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性、正确性和真理性。

第二个“历史决议”之所以强调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因为粉碎“四人帮”之后存在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神化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搞“两个凡是”,一种是丑化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非毛化”。要拨乱反正,必须推倒和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维护人民领袖毛泽东、维护和坚持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亲自主持“历史决议”起草的邓小平强调:“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7]291第二个“历史决议”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相区分,在此基础上指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毛泽东思想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8]836-837第二个“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维护了毛泽东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强调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在“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由于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交汇之时制定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拨乱反正,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开辟改革开放新时期。所以看到第二个“历史决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关联是有道理的,但这种关联不是“催生”而是萌发。第二个“历史决议”第八部分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经验,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革、主要矛盾、建设高度民主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民族关系、国防建设、对外关系、党的建设等方面,概括出“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8]838的十个主要点,特别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和“转入和平发展时期”[8]845两个论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理论成果在初始酝酿形态就呈现出本土化、时代化、体系化雏形,为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作了理论论证[10]。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第二个“历史决议”萌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已拉开序幕,但据此认为第二个“历史决议”宣告已经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11]也是不合适的。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特别是在“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如果说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对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承上与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启下,那么,第三个“历史决议”就是对第一个、第二个“历史决议”传承与创新。第三个“历史决议”不只是“升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又重构呈现问题导向的毛泽东思想“三位一体”新体系、宣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现,特别是在“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宣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以“三个新”“三个起来”和“四个伟大飞跃”为分析框架,逻辑论证了百年党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第一个、第二个“历史决议”阐论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本土化、时代化、体系化特征,但都未提“飞跃”一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强调两次飞跃,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未提第几次飞跃。学界有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解为第三次飞跃[12]、第四次飞跃[13];笔者曾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发生了五次阶段性飞跃[14],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又从“三个起来”层级性谈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次飞跃[15]。这些都是探索性的,未达成权威性和学理性的共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建树是第一次作出了百年党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的论断。

第三个“历史决议”前四个部分先后考察了百年党史四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发展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6]。

第三个“历史决议”从三个维度概括了百年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一是提出新纪元、新时期、新时代“三个新”的时代性范畴,明确“三个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三大飞跃是由新纪元、新时期、新时代“三个新”的时代性总依据所规定的;二是提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起来”的本土化价值性范畴,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三大飞跃是由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个起来”赋予其本土化价值意蕴的;三是提出四个伟大飞跃的实践性范畴,明确实践—理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握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认识质变”即飞跃的路径,展现了百年党史四个时期四个伟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构成的互动共进的壮丽图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上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解决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体系化的三大飞跃,可以看到,从旧中国到新纪元的第一次历史性理论飞跃是指导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从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期第二大理论飞跃就是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第三大理论飞跃就是指导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把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再概括,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三大理论体系

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思想“6+1”架构的概括是把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合并在一起论述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独立出来作了再概括,与第二个“历史决议”比对有三点变化。首先,再概括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更加突出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性的理念;其次,增加“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尊重价值规律”等,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增加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性的新内容;再次,作出“十大关系”、两个“方针”的新表述:“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样概括既符合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著作原貌,又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当代表述范式。再概括的三点变化使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性和时代性更为突出和明确。

进一步分析可看到,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再概括,具有以问题为导向建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特殊意义。第二个“历史决议”在阐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时曾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这里提到“这些问题”“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但没有对毛泽东思想所回答的是什么问题作出明确说明。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再概括时,把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从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单独提出,就实际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位一体的毛泽东思想新体系架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位一体的毛泽东思想体系新架构本身呈现的,就是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大理论内涵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三大问题的解决和回答。百年党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毛泽东思想三位一体理论体系的问题导向式重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的问题导向式把握。

(三)基于党对新时期三个重大问题和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创新回答,集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宣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现

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制定,萌发的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雏形;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从三个层面考察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演进。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尚未萌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冠名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略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同时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演进。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是“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重大问题主题是分三个阶段确定的。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架构的演进。1981年第二个“历史决议”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要点,党的十三大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17],党的十四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18],党的十五大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内涵,党的十六大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概括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经验,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和实质提供了遵循[19]37。

党的十七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有学者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包括’在一起了,没有对这个理论体系内涵展开论述”[21]。其实,2009年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论述,前三节是对三大问题的回答,第四节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9]38-46。但未把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定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新飞跃。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理论贡献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定位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6]。这个定位以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表述方式为本原进行体系整合,把三个创新理论打通,回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源头[2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和硬核,“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延伸和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之后,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的通知》认为“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也被认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3]。当时有学者把“一次与时俱进”误判为一次飞跃,所以有第三、四、五、六次飞跃之说;既然党的十三大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的阐述是第二次飞跃的开始,既然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认为邓小平理论已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既然党的十四大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回答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初步的,而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进一步”和“创造性”、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是“新的”回答,那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称为新的飞跃,是合乎逻辑的。如同毛泽东三位一体新架构理论体系表明毛泽东思想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的新的飞跃则是发生于邓小平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于科学发展观。

(四)在“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基础上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新的飞跃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新的飞跃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又把“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写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专家指出,“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明确了坚强的掌舵者,掌握了科学的航海图;把“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24]。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从“一个结合”拓展为“两个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性提升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从一提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本土性命题。1938年毛泽东在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时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53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突出地表现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6]。习近平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融通,以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孔子“政者,正也”、苏辙“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说明全面从严治党[26];特别是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为贵、好战必亡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证家国情怀崇高格局和胸怀天下的宏大境界。习近平“两个相结合”论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中凸现出来,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信和本土化风格。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课题从“一个重大”拓展为“三个重大”,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提升的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13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6]。第三个“历史决议”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基础上,增加“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拓展为三个重大时代课题。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从“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提升的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八个明确”的阐述[27]13-14。第三个“历史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新概括。“十个明确”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全新增加的第一个“明确”和第七个“明确”。其中,第一个“明确”即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七个“明确”即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第二组是未变化的第五、六、八个“明确”。其中,第五个“明确”为原第四个“明确”,第六个“明确”为原第五个“明确”,第八个“明确”为原第六个“明确”。这三个“明确”沿用了十九大报告的提法。第三组是增加要素的第二、三、四、九、十个“明确”。其中,第二个“明确”为原第一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增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第三个“明确”为原第二个“明确”,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增加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第四个“明确”为原第三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把“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内涵展开论述,把“四个全面”的第一个“全面”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九个“明确”为原第七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增加了“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第十个“明确”为原第八个“明确”,即明确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加了“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内容。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梁八柱的最新概括。

从“八个明确”拓展到“十个明确”,是从对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拓展到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崭新回答。全新增加的第一个“明确”和增加要素的第十个“明确”,对应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新增加的第七个“明确”和增加要素的第二、三、四、九个“明确”,对应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到回答三个重大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拓展到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崭新回答,以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标志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第三个“历史决议”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的历史性飞跃,发生于党的十八大开始的对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八个明确”的回答,发展于党的十九大开始的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十个明确”的崭新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2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在不断发展中。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三个“历史决议”的突出贡献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化结合、时代化创造、体系化创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飞跃。只要坚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奋斗,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理论创新,就能在新时代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决议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读决议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