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探析

2022-11-25 21:58
理论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张 悦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一论断精辟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及重要地位,这一提炼和概括在党的百年历史上是第一次。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信念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原点,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指南,更是救国、立国、兴国、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鼓舞着共产党人历经激流险滩仍然屹立不倒、遭遇惊涛骇浪依然坚韧不拔、历尽千难万险毅然坚守初心。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任务依然艰巨,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深入探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及理论渊源,系统梳理新时代践行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对于谨防精神懈怠、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崭新的命题。伟大建党精神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

(一)政治灵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理想,即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永恒思想价值的科学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指导党的建设,将之贯穿于党的事业,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坚持真理还在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3]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4]13;“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4]18;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4]26。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真理不断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的伟大胜利提供理论指导,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革命理想高于天。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共产党人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坚定为之不懈奋斗的信念。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前辈红船建党、开天辟地,面对国民党内反动集团的残酷屠杀,共产党人毅然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顽强斗争,绝境重生,创造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蹂躏,中国共产党人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面对敌人悍然发动的全面内战,党领导人民殊死战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重重封锁和严峻挑战,党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实现“两弹一星”等科技领域突破,创造了在一穷二白情况下迈向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4]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取得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践行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塑造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

(二)核心要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从根本上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弄清我们党为什么出发、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1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核心要义,丢掉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失去人民、失去未来。

实现民族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与盘剥,满目疮痍。为拯救蒙辱之国家、蒙难之人民、蒙尘之文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们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事业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承担和完成不同的阶段性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要带领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站起来”大任。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义无反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气概,浴血奋战,结束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灾难,迎来了中国崭新的篇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尽快富裕,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物质条件和体制保证。在这一时期,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奇迹,“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4]22,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诗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新征程上继续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民族复兴的进程进入了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6]538正是由于坚守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难中依然奋起,并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始终如一。

(三)行为逻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牺牲、敢于奋斗的实践品格的集中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为逻辑。“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7]29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的奋斗目标,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必须为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8]李大钊同志在致《太平洋》杂志文中指出:“大凡新命之诞生,新运之创造,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9]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残酷的斗争环境决定了革命先辈们必须发扬敢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品格,以革命的方式荡涤社会的黑暗。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先后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伟大成就。百年来,红色基因扎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锤炼出伟大建党精神最鲜红的革命底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绝境重生、不断实现理想的行为逻辑。

(四)政治担当: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即忠于党和人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负人民,即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与人民生死相依。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融入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担当的集中彰显,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伟大建党精神把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相结合,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党员的人……不分性别、国籍,均可以接收为党员。”[10]1中共二大上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规定:“个个党员须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10]163上述规定初步确立了党员个体对党组织忠诚的要求。

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唯有对党忠诚才能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力量之源,坚持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与人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就是要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

综上,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政治灵魂,居于统领地位;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核心要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行为遵循;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政治担当,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落脚点。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探源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同其他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11]391。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伟大的革命先驱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融合几千年中华灿烂文明和伟大民族精神的精华、萃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精髓的基础上产生的,滋养着百年来党的实践,形成了灿若星辰的精神谱系。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破解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奥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此,空想社会主义由幻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建设新社会,“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11]1003。精神是理论的深化,理论是精神的根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贯穿始终,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胜利提供精神支撑。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具体而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之上的,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前仆后继,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确立了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动力源的党的百年实践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形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忠诚观和人民性。列宁指出:“掌握着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先进阶层以身作则……他们对劳动者的利益十分忠诚……他们在反击世界帝国主义强盗时奋不顾身。”[2]55百年风雨兼程,党始终坚持以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为己任,保持着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坚持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高度统一。同时,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蕴含开放思维和开放胸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二)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精神滋养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669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与其一脉相承,并在实践中实现了创新发展。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实黜虚、经世致用的思想。探寻真理的道路必然漫长曲折,以儒家为代表的文人士子坚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价值取向,班固强调“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和如今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路虽漫漫其修远但必将上下求索的道德情操,有实现谋闭不兴、盗窃不作、外户不闭的“大同”理想,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以致“万世太平”之崇高追求。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自古以来仁人志士“言必信、行必果”的勇于担当精神。儒家主张天下为公,君子要有志在成就修、齐、治、平的崇高品德和经邦济世的家国情怀。几千年来,中国的圣哲、英烈为了家国安危、天下存亡而殚精竭虑、上下求索,“道虽迩,不行不至”,伟大建党精神饱含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着与国家休戚与共、与民族同频共振的强烈担当。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英勇无畏的传统美德。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其中所体现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精神为历世历代所传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中国自古已有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家国大义不惜“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融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并为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承继和发扬,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内蕴中国共产党人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伟大情怀。

第四,伟大建党精神赋予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新的内涵。仁爱、民本是中国传统政治价值体系的独特内核。荀子明确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因而得百姓之力者富、得其死者强、得其誉者荣。坚持“民贵君轻”的理念,对百姓秉持庄敬的态度,“用康保民”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所传承,为党的人民立场和建党初心提供了精神文化支撑,并深深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血脉。

2.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

伟大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深刻阐释,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12]。基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发现,“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13]11。在伟大创造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各流派争奇斗艳的诸子百家,留下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团结精神的推动下,创造了四大发明,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抗争中团结一致、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从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勾勒的“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再到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坚定地树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愿望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在百年的实践中不懈坚持,为之奋斗。

(三)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伟大建党精神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反对将无产阶级文化同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以及人类文明割裂开来的做法。无产阶级所创造的文化是在批判继承现有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产生的。

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是在走出国门、异国他乡的感触与学习中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不会忘记,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14]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等先进知识分子是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实现了信仰的转变,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朱德是在欧洲开启留学之旅之后,由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党组织;刘少奇也是在苏联东方大学学习时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党员的。由此可见,在国门之外的所见所闻所学对早期部分共产党人确立信仰、选择道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借鉴作用。

第二,党的领导集体始终主张在实践中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为我所用。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面向未来,放眼世界。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5]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是愚蠢的。针对有人把“计划”和“市场”简单等同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6]正是由于不断借鉴人类世界优秀文明的成果,中国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创造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这一精神标识。

三、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路径

伟大实践淬炼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复兴。一个民族唯有在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屹立不倒。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坚定信仰信念,筑牢伟大梦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理论清醒,政治才能坚定,精神才能昂扬向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一切奋斗、牺牲、创造的主题。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己任,带领人民团结奋斗,以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组织领导,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不可逆转。新时代,唯有继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动力源泉,继续发扬光大,才能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学习经典著作,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邓小平同志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17]只有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引。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引领时代。三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准确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夯实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础。

(二)践行初心使命,建设伟大工程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永葆党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无论是党面临的执政环境,还是影响党的建设的因素都是复杂的,要永葆党的赤子之心,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一要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的本质是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不断清除有损党的肌体纯洁性的沉疴痼疾,既要在主观世界不断锤炼共产党人的品格意志、精神境界,增强政治自觉,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要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严明纪律,以法规制度确保党的自我革命的长期性。二是要坚定人民立场。初心不改,方能不断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8]党因人民而生,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与人民风雨同舟,要守住人民的心,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维护人民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三要将初心使命贯彻在行动上。共产党人既要心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仰望天空”,坚定信念,又要勤勤勉勉、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好事,将初心使命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以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人民力量。

(三)锤炼革命意志,推进伟大事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锤炼革命意志,以坚韧不拔、青山依旧的品质迎难而上,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涵养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源”“魂”,它诞生于建党之初,贯穿百年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实践,既激励着全体党员,也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认识到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长期而复杂的,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斗争也更为复杂,共产党人必须以更加顽强的意志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不断铸就新的伟大胜利。一要筑牢党性。一方面,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感悟党的光辉岁月,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汲取正能量,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另一方面,在不断抵制“坏的东西”的过程中,经受住各种考验,增强自我定力。二要抓好道德建设,讲党性、重品行,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公而忘私,自觉净化“朋友圈”,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作支撑,培养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四)强化政治担当,引领伟大斗争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强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在伟大斗争中恪守不负人民的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6]12中国共产党所领导进行的伟大斗争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开创性的斗争,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斗争,是基于人民立场、为了人民的利益开展的实践活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征程上,在风险考验和大是大非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需要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伟大斗争。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前提,新时代进行的伟大斗争绝不是弱化党的领导,恰恰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党的总揽全局的巨大优势。二要坚持人民立场。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要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根本指针,深刻把握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终归宿。三要掌握斗争的本领,善于斗争。我们既要敢于直面“深水区”和“无人区”,迎难而上,又要增强斗争的预见性和全局性,既统筹全局,又要防微杜渐,及时调整策略,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党百年礼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