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2022-11-25 19:40张玲娟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典籍视野译者

张玲娟

(兰州工商学院,甘肃兰州 730100)

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强调作者通过自我创造,从读者的角度考虑文学作品的创作,使读者在阅读中能积极、主动参与作品创造。这时,文学作品不再是毫无生命的客观存在,读者的参与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文学作品能够唤醒读者的记忆,构建读者的视野。由此可见,一部好的作品是在作者和读者的良性互动中,共同创造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内涵。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互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要。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以文学为载体、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学英译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典籍是中华文明精髓,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中国传统典籍的英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途径[1]。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十分必要。但如何让外国读者理解典籍中的人文智慧和文化内涵,即对中国文化美学视野的接受,是文化典籍翻译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源于文学批评理论,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外国读者对他国文学作品接受的变异。接受美学理论为比较文学研究开辟新模式,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研究的首位,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理解的意义[2]。接受美学实现了以文本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方向转移,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新方法。

姚斯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接受问题,伊瑟尔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文学接受的主要观点,主要读者期待视野、读者接受方式、读者的主体与能动地位、效果与接受史、审美经验和文学解释学等六个方面。虽然研究出发点不同,但各有侧重,并相互补充。

起初,接受美学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倾向。然而,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的理解,这说明在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过程中,读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审美接受逐渐从作者转向读者,演变成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思潮。读者的阅读行为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不断生成、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作家在进行写作时,从读者的角度思考文学作品的自我创造,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因此被读者认可和接受的创作才可以被称为文学作品,否则只是文本,换言之,一部作品只有在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过程中,使读者将自己的视觉与作品的视觉结合起来,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有所体现。由此可见,文本意义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原文作者、译文译者和读者的主观能动性[3]。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文学作品必须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读者积极的心理诱导,并逐渐接受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这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关键作用。

二、接受美学对文化典籍翻译的启示

文化需要在不断加深的交流和借鉴中得以传播。好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大量的读者,更依赖于读者的知识和大众的接受。20世纪8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之后,接受美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的“联姻”随之开始。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戴着镣铐跳舞”的译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译者不仅要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情感,还要将作品的翻译放置在异域文化中的背景下,考虑译文读者对翻译作品的认可和接受,最终接受作品和译者的美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具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文学作品的读者,又是文学作品的译者兼创作者。积极澄清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译者的首要任务[4]。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异域文化中,读者的视域体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让作品被读者接受和认可。在读者和译者的双重作用下,实现文本意义的价值,进而推动思想和文学的对外传播。

中国古典文学体量庞杂,涵盖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等不同领域,是中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化自信”提出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进行对外传播,得到国际认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学对外传播的诸多方式中,典籍翻译是直接面向国外读者的传播形式。中国传统典籍拥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思想情感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对译者而言,挑战不言而喻。因此,译者深入探索传统典籍的历史、文化及语言,把握作品思想和情感。同时,还需要考虑外国读者的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审美习惯和表达语言习惯等因素,最终才能将中国经典文学翻译成英文作品[5]。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让外国读者理解经典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还要积极创造出能被大多数读者认可和接受的原文,真正实现文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一)译者的主体地位

伊瑟尔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多层次结构构成包含了意义的空白。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读者通过反复阅读和理解文本,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文本意义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循环和上升的过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静态特征,而且具有动态效应。文本相对稳定,但对于译者而言,要反复阅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思,不断分析和总结审美经验,不断地与原作者的思想发生碰撞,直到实现与作者的视野融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对潜在意义的解读,不断做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填补文本中的“空白”。所以,文本意义的实现不是指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也不是译者随意曲解的意义,而是通过译者的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译者作为读者的身份,不断与原作者沟通对话,产生思想碰撞的产物[6]。因此,接受美学的研究者基本上接受了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文学作品为读者服务。当读者阅读时,其思想极其重要,占据着中心领导地位。但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教育水平。因此,文学文本的理解没有明确答案。不同时代,阅读同一篇文章,往往会形成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理解[7]。

翻译活动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所以,在翻译典籍时,译者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应对历史、文化、语言、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等诸多差异,同时,在自身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美学经验,对原文做出阐释,做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的意义,此时,兼具原文读者和译文译者的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主体地位[8]。

(二)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姚斯指出读者阅读作品时往往具有一种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作品的内涵,也能丰富读者的审美经验,但同时也很可能失去阅读的兴趣。但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不一致,超过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在积极参与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丰富审美经验,扩展期待视野,从而建立新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典籍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品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译者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好的文本翻译体现在以读者为中心的主体层面,也体现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层面。因此,译者必须仔细阅读和研究作者的古籍,以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和接受。当译者在翻译前,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出发,积极参与原文文本的阐释,以读者的身份来理解作者的意图。此时,译者呈现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翻译中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这对文本翻译具有重要意义[9]。译者需要在充分了解决定译文读者的接受视域的知识水平、意识形态、文化特点及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结合翻译目的和翻译背景,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判断文本内容的选择,删除一些不符合读者需要的内容,并对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内容进行解释。所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审查,是基于译者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必然要求[10]。

(三)接受美学中的审美距离

接受美学家认为读者的审美经验与作品之间存在审美距离。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一致时,不存在接受问题;但当作品与读者的审美经验存在不一致时,美学接受成为可能。读者的视角是嬗变而不可预测的。典籍翻译的国外读者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系统学习和认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表层文化,无法深入到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由于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译文读者和译文作者的期待视野是不一致的,因此,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相应存在差异,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理解都会受限,进而重建读者的期待视野是相对复杂甚至困难的。也就是说,译文读者和译文之间存在较大的审美距离。通常,审美距离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提升读者审美经验大有益处,但审美距离太大,读者接受就很难实现。适中的审美距离是最佳选择[11]。因此,为更好地构建读者期待视野,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应结合读者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宗教信仰、艺术素养等因素,积极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视野,探索适合读者阅读习惯和表现形式,调整或补充原文信息,达到读者理解原文思想和文化的目的,进而在阅读中实现读者和译者的视域融合。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可见,译者不仅是文本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12]。

三、结束语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而深刻的诗词歌赋及文学作品。中国典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输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翻译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领略中国智慧的严肃渠道。因此,译者肩负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美学理论为典籍翻译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反复思考和探索文化,结合外国读者的时代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以确保他们更好地接受译文审美,进而能够通过文本,更好地传播和树立中国优秀文化的形象,体现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典籍视野译者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