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探索

2022-11-25 19:40石培春姚飞龚江李春艳郭慧娟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物思政课程

石培春,姚飞,龚江,李春艳,郭慧娟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2.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新疆乌鲁木齐 832002)

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协同思政课程发挥思政育人的渗透辐射作用,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1]。生物统计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林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6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工具性课程,在农林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实验设计、选择正确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以及解释分析结果,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统计思维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等综合能力[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和将来的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该课程内容偏重逻辑、演绎和推理,是一门典型的农科“硬课”。这样的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探讨了课程思政在生物统计课程中的实践经验。

一、生物统计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实践

(一)在绪论的课程介绍时融入思政元素

生物统计课程介绍涉及课程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其应用等内容。首先,针对这些内容寻找契合点,如选定“统计的历史发展”为契合点,通过生物统计领域中名人及身边专家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育人。如引入在生物统计和田间实验设计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英国洛桑实验站及其长达57年专注从事农业研究的实验站创始人洛桑。还有兵团的刘守仁院士、陈学庚院士和曹连莆教授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埋头奉献,把科研扎根在边疆大地上的事迹。可选择上述资料为思政载体,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作为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严谨和执着的治学精神,对学生厚植科学家精神生长沃土。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兵团精神”“胡杨精神”,扎根兵团,建设兵团。

(二)在概念引入时融入思政元素

生物统计课程中有很多的概念阐述具有现实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适时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比如,选定“田间实验的要求之一重演性”为契合点,在讲解概念时多举实例,让学生理解重演性的实际意义。这正是融入课程思政的好机会,可通过学术不端反面典型案例为“镜”,以国内外知名学者因为弄虚作假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的案例作为思政载体,及时渗透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治学严谨,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不能随意修改和伪造数据,弄虚作假,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做事,再学会做学问,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又如在介绍田间实验误差的“系统误差”时,抛出问题,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天眼”为什么选址在贵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FAST需要一处“净土”来避免系统误差,贵州“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进而引出“天眼”背后的故事,“天眼之父”南仁东22年的梦想与坚守,对学生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统一。以此为思政载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坚持和奉献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三)在原理与方法的讲授时融入思政元素

生物统计涉及很多原理和方法,这些原理的产生、推导、推广和应用等过程的讲解,也是进行课程思政的良机。在介绍“小概率原理”时,通过小概率原理的“大”教育意义将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汤”。虽然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实验重复次数不断增大时,不太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又会转化为几乎会发生的必然现象,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方面防微杜渐,大错往往是由于生活中的小错汇集而成,小错不改一定会酿成大错;另一方面哪怕成功的概率很小,但只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成功也几乎会成为必然。类似的道理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滴水石穿”“铁杵磨针”等,激励学生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要有毅力有恒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又如,在讲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时,先提出问题:如果一个人说他从来没有说过谎,他能够证明吗?要证明他没有说过谎很难做到,反过来,如果要证明这个人说过谎很容易。即企图肯定什么事物很难,而否定却要相对容易得多。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利用了概率性质的反证法。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探究,逆向地去寻求解题途径,迸发新思想,创立新观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案例分析时融入思政元素

生物统计应用广泛,要注重收集整理典型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挖掘出案例的思政融合点,将它们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由样本特征来推断其总体性质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手段,在讲解“抽样调查案例”问题时,利用1936年美国总统大选美国权威的《文学摘要》杂志社和盖洛普民意测验所(美国舆论研究所)预测总统候选人谁能当选而得出不同的预测结果让学生思考在抽样调查时两者的样本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抽样调查的目的是用局部推断总体,因此样本必须要有代表性。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抽取样本的时候秉承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的良好行为品质和做事风格。

(五)在实践训练时融入思政元素

严谨的统计分析过程和严谨的课堂训练也是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比如在讲独立性检验时,根据泰坦尼克号男性、妇女和儿童的死亡数据和幸存数据提出问题:男人、女人和儿童的幸存率相同吗?让学生根据已有数据进行独立性检验,得出结论。借此弘扬新泰坦尼克精神,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服务兵团向南发展,为兵团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此外,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将统计原理和专业背景相结合,把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近期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农业生产相关事件、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下乡、“挑战杯”等实践活动与学生进行分享讨论,宣传乡村振兴的政治思想。通过生产实践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让学生知晓职业发展前景,树立专业自信,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激发专业自豪感。强化服务现代化大农业的意识,当好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二、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与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要方法

教师基于课程不同章节具体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典型案例,形成案例库,增强课程思政元素的多元性、有效性、趣味性。教师通过经典案例背后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利用任务驱动和情境式教学法将“思政之花”融入“训练任务之木”

生物统计课程的各个章节既是独立的分支,又存在极强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师要理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根据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把教学重点按逻辑线索归纳成体现整个理论体系的若干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任务和实践主题,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从而达到巩固理论、提高学生应用生物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目的。教师综合使用讲授、演示、讨论、课堂练习、课后实践等教学手段,将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

(三)借助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法点亮思政课堂

生物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借助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专业知识与思政的探究过程,不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趣味性,而且达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饱满[1]。

(四)开设思政专栏,拓展课堂思政

课程组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思政专栏。思政素材包括老一辈生物统计学专家及教育家的感人事迹、身边的专家学者及科学家故事、社会热点问题、统计概念和原理方法背后的思政案例及产实践案例等相关的Word文档和微视频。借此控制课程思政时间,对课堂思政进行延伸和扩充。

三、优化生物统计课程教学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很难体现思政育人的效果。课程组树立突出能力测试的课程考核理念,根据课程目标及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对考核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为了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小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职业素养、价值取向等,课程组将课程思政考核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课程组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灵活多样的方法与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结合专业知识将思政元素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形式进行考查。此外,课程组把学生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思政专栏的感想和观看相关影视所撰写的观后感列入考核成绩,动态检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育人认同态度的发展倾向。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50%)和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只减分不加分)、上机实验报告(5%)、思维导图(10%)、理论作业(25%)、资源学习时长(10%)、思政感悟(10%)、在线测试(20%)和课堂参与度(20%)。通过生物统计课程考核模式的改变,特别是课程思政考核过程的引入,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生物统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课程组通过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可行性、评价及建议和意见。在农学院2019级林学专业和设施专业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结束后,课程组利用问卷星向两个专业共计69名学生进行了生物统计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共完成调查问卷69份。下面是开展问卷调查的部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

(一)学生对生物统计课程思政采取措施的认识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3.91%的学生认为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同学们内心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是提高生物统计课程思政效果应该采取的措施;15.94%的学生认为采取的措施是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能力;10.14%的学生认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试、评定成绩方式是提高生物统计课程思政效果应该采取的措施;5.80%的学生认为采取的措施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学生对生物统计课程融合思政内容认同感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生物统计任课教师挖掘出来的课程内容背后的故事、规律及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2.90%的学生表示非常小,18.84%的学生表示一般,44.93%的学生表示较大,33.33%的学生表示非常大。对生物统计任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42.03%的学生表示非常大,50.72%的学生表示较大,5.80%的学生表示一般,1.45%的学生表示较小。对生物统计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做到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帮助程度,33.33%的学生表示非常大,52.17%的学生表示较大,11.59%的学生认为一般,1.45%的学生认为较小,1.45%的学生认为非常小。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的文明行为、规则意识,更加主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的帮助程度,36.23%的学生表示非常大,58.62%的学生表示较大,7.25%的学生认为一般,1.45%的学生认为较小,1.45%的学生认为非常小。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爱国爱党、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方面的帮助程度,37.68%的学生表示非常大,46.38%的学生表示较大,10.14%的学生认为一般,4.35%的学生认为较小,1.45%的学生认为非常小。

(三)学生对生物统计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评价

针对生物统计课程内容、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中所蕴含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3.04%的学生表示有助于增强职业信念,28.99%的学生表示有助于培养哲学思维,36.23%的学生表示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21.74%的学生表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2]。

五、结束语

在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中,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新途径。

猜你喜欢
生物思政课程
生物多样性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12话 完美生物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