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阅读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现状分析

2022-11-25 19:40王添群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性初中语文思维

王添群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一、背景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出现,80年代后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杜威在其著作《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对思维的基本要求,肯将自己的见解搁置,运用方法途径探寻新材料,以证实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将它否定,保持怀疑心态进行系统的和持续的探索[1]。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前身,继杜威之后,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成为了教育的基本目标,还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设置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以此来加强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批判性思维的特殊结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精神为教学出发点,研究者们把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形式分为两类:一是独立式;二是镶嵌式[3]。独立式即设置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堂,镶嵌式指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尽管批判性思维教学这一概念源自西方,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针对初中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弊病纷纷提出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将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相转化,在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初中语文阅读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一)国际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韩两国,活跃于推广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应用。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的核心,被认为是21世纪个体生存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4]。由此,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熟知,批判性思维被视为是学生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批判性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因而,许多国家都开设了有关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2015年,OECD公布了全世界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其结果表明由中国部分地区组成的学生联合体位居第十名。这给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带来许多深思,阅读不只是简单“理解”,更是观点想法的输出转化;语文阅读课堂不仅仅是阅读技巧的学习,更是与社会生活的贴近和更新。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与追求

我国教育长期遵从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教师被视作知识的权威。学生则从小就养成了崇尚权威、迷信专家的思维习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一要求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无疑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正契合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此外,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还能够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美学价值,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发挥到最优,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5]。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和课本所学,而是在进行独立阅读后勇于质疑发问,分析论证所想所言,构建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合理的见解,最终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和写作。

(三)师生个体思维及素质的发展要求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发展不再依赖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发散性和跳跃性特征显著,善于发问质疑并通过假设推理进行论证。因此,这一时期常被称作学生的“叛逆期”。课堂中面对恪守古板的学习环境和教师循规蹈矩的问题及知识点,初中生常常提出很多不同的、新奇的观点。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开放性特点也更加显著。好奇心促使其探索与间接经验相关的一切事物,让他们兴致盎然地猎奇网络中错综复杂的娱乐信息,表现出一种不愿盲目生存的人生态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肩负着帮助学生构建批判性思维的重大责任。因此,教师不仅应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笔酣墨饱的文学作品中如何表达自己,带领学生拨开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剖析隐藏在作者背后的真知。

三、基于初中语文阅读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现状

我国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关注较晚,早年将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著作较少。其内容大多是浅谈批判性思维概念,文章多将传统语文教学形式与批判性思维教学进行对比,部分著作论述了语文学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可行性和意义,而对语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内容缺失。甘和平从语文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出发,详细阐述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后来提出了培养的途径及方法,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教学专家董毓认为基础教育中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是走向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的入口,其分别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师和考试改革等几方面系统论述了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的行动,提出了“以问题引导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用问题来推动学生进行思考性、合作性和实践性的学习[6]。近年来,随着批判性思维热潮涌起,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语文学科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文章角度新颖,从不同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许多一线教师根据亲身教学实践有感而发,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名句为例研究批判性思维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的现状。因为语文教材是对名著片段节选,学生无法了解信息的全部,所以特级中学教师余党绪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以《鲁滨孙漂流记》和《俄狄浦斯王》为例,为中学语文阅读批判性思维教学提出原生态阅读、批判性理解等策略,为日后教师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提供借鉴[7]。杨先武先生面对已经选入教材的作家文章《孤独之旅》提出异议,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不应以“感恩之心”去美化人为制造的苦难[8],认为教师不该为了遵循课文的主旨和教学的初衷而泯灭学生头脑中的思辨火花。他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当下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进行批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评论,提出教师在讲授课文同时应交代完整的背景事件。因为批判性思维教学强调应了解全部信息后提出具有见解性的观点,所以杨先武对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行为作出批判和质疑。

周燕在《思辨性阅读中的“听者”意识》一文中阐释了文本解读中学生“倾听”的重要性,文章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图探讨如何在思辨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听者意识”。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批判和思辨之前首先应对文本予以充分掌握和理解,明晰文章表述的类型,然后倾听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化对话、与自我对话[9]。她认为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先清楚文本诉说的对象,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和概括,最后关注文体特征,这些有助于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潘家明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一文中以学生角度出发,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打消学生迷信权威的心理,为学生创设批判性思维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阅读批判的习惯[10]。不同的学生主体由于生长背景不同导致的价值观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大相径庭。允许学生对阅读文本具有创生性理解,教师应接受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赏析呈现“异态”。

四、基于初中语文阅读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纵观国内学者对语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梳理与研究,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解与运用仍停留在上位层面,学者与专家就批判性思维教学本身进行深度剖析,鲜有将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理论作为指导,然而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批判性思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实践,因此出现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批判性思维教学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初中语文阅读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现状研究后发现,将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文献研究多为一线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创作,具有实践的意义。然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普遍真理中可知,具体的理论指导结合实践操作,才会让批判性思维在我国学生的头脑中永驻。由于一线教师对批判性思维所知略少,对其内涵的领悟囫囵吞枣,因此无法对症下药地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一线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稍作改进,实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最终无法帮助培养中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二)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技能不足

中国批判性思维教育距今已有十余年之久,其重要性已被学术界、教育界和大众熟知,然而现有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还远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规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故而无法系统地把握专业的批判性思维内涵,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无法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思维逻辑深挖作品的隐含背景和形成过程。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质层面来说,许多语文教师对批判性思维所知全无,只知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添加相关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却不知加什么如何加。由于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规模主阵地在高等院校,一线语文教师无法接触到学习有关批判性思维具体内容的课堂,因此无法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从教师群体层面分析得知非全部的语文教师认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观念,仅有部分的骨干教师钻研如何将批判性思维与语文阅读有机结合,效果却不显著也不具备系统性和理论性,具备深刻的借鉴价值却不可推广全国。从课堂主体层面来说较于国外的阅读课堂,国内的语文教师未意识到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未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是质疑和判断,未将课堂的指挥棒交付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混杂无相关体系

我国对批判性思维教学与语文阅读结合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仍在探究中,因此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教学环节和形式,有的教师强调学生的倾听意识故采用对话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抓住批判性思维的质疑这一特质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激疑—质疑—释疑”的教学形式,有时教师无法把控课堂方向导致学生乱发问随意否定他人观点的现象层出不穷,批判性思维非片面否定而是谨慎反思后提出异议,这种教学形式非但无法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耽误教学进度。有的教师另辟蹊径倡导创造新型思维的课堂教学文化,结果收效甚微。由此得出,初中语文阅读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环节和教学方法混杂无相关体系,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成效不明显。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批判性思维促进初中生的批判性能力和阅读能力,但是仍采用满堂灌逻辑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忽视语文阅读本身整堂课只为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有时脱离批判性思维教学单纯教授阅读知识赏析文章,无法准确适时地将批判性思维教学与初中语文阅读合理贯穿,为使得融会贯通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们钻研利用其他学习形式杂糅其中,在未完全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探究各种教学形式,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蓬勃发展,面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仍需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学者就教师们的直接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有助于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形成系统性的间接经验。知名学者董毓和著名语文教师余党绪结合当前基于初中语文阅读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深度对谈,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推进。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作为处于关键期的中学生的领路人,前提是应具备专业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在教育环境这个大背景下应为教师们提供学习批判性思维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堂,扩大一线教师接触批判性思维的机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供语文教师进行实践。

猜你喜欢
批判性初中语文思维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