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

2022-11-25 22:50邹胜福周紫娟庞红迪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师队伍院校

邹胜福 周紫娟 庞红迪

(南阳职业学院 河南南阳 474500)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依据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一步整改优化出的教学理念,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学举措。在理解精品课程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制定明确、高效的教学模式,保障这一教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意在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探究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内涵与内容

精品课程需要具备“五个一流”的基础特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由于院校、专业、学科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课程教学体系和特点也有所不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也需要具备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然而,无论精品课程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其内涵始终不变,即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优质教材为核心,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全面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化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建设精品课程,不仅需要高职院校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队伍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优化,还要关注到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由此建设起全面、系统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力求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优化改革工作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实现新时代培养高质量、高素养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有效落实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关键和保障。笔者在尝试建设精品课程期间,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大纲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将精品课程建设目标要素分为五种,即基本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建设、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成果,并依据这些目标要素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相应要求[1]。

(一)基本建设要素

精品课程基本建设的要素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机制以及教学参考材料等方面。想要构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需要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优先制定完善、全面的教学大纲,落实全面化教学体系,构建完整的教学档案,设置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以此满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

(二)主体建设要素

建设课程主体时,要求教师要首先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不仅包括授课教师、学生,还有课程带头人以及教学研究小组等。构建精品课程期间,应首先保证教学主体中有1—2 名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课程建设带头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支职称、年龄、背景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准、职业素养的提升,还能有效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通过教师队伍为学生树立起的榜样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等。

(三)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主要是指教学环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要求高职院校授课教师注重教学活动组织过程的严谨性、教学环节的规范性、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教学目标的时效性以及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将教师队伍视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构建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之一。

(四)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举措,其内容包含学生评价、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想要建设精品课程,首先,教师要重视建设优质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结果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其次,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教学工作讲究方式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应善于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最后,关注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通过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助于院校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率,便于后续更好地优化教学工作。

(五)教学成果要素

建设精品课程的重点在于实际教学环节,但想要了解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却需要教学成果的直观展示。教学成果要素包含教师群体的影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等。精品课程的成果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备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或教授,充分发挥其学科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和价值;第二,在教师晋升、职称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学骨干人员;第三,教师队伍中需要有多人次获得过省级以上的个人或集体荣誉;第四,取得教学改革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第五,学生对精品课程教学工作给予较高的评价;第六,具有鲜明的教学成果,并在专业范围内获得一定认可[2]。

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路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的系统性工程,为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能够达成预期目标,有必要深入探究科学可行的课程建设措施,笔者主要从指导思想、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以及动态监督四个方面,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应首先与院校的定位相吻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由于不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以及对精品课程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会随之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期间,可将“巩固基础、加强技能、培养素质”作为建设原则,依据院校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出有规划、有层次的精品课程。将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前提,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视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以网络平台为基础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工作,从而落实教学资源共享,加强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二)制订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制度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全面的课程建设规划,能够直观展现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战略、专业特点。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教学工作者,要在转变教学思维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立足于教学研究的基础,合理整合、细化、构建教学知识结构,展示出高职院校中具有本校教学特色的专业学科。此外,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积极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建立体化教材,进一步促进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晋升的机会和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还能为教学工作做出保障[3]。

1.规划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开展精品课堂建设工作时所秉持的思想纲领,要求教师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和实际教学需求。建设精品课程期间,相关负责人要依据专业学科教学特点,将现代化教学思维与其结合,掌握科教兴国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逐步建立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以及终身学习思想等,力求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一,促进两者形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连接。

2.规划建设目标

依照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突出精品课程的学科建设,使其能够反映出院校最高超的教学水准,并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模式等方面集中展现,从而体现出“五个一流”基础要求,以此促进高职院校的相应精品课程可以在专业、行业等领域展现出较高水平。

3.把握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指教师队伍要具备人员稳定、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素养高等特点。力求培养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且年龄、背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并让这支教师队伍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力量。

“一流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方面,要符合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教学优化改革工作的实际需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究新时代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整合知识点,从而构建起教学工作的核心,注重探究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使其保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及时反映专业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出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企业、经济、科技对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课程建设期间,要展现出“巩固基础、加强技能、培养素质”课程建设原则,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时,以知识点作为模块,联系实际应用情况,构建教学模式。开展实验性教学工作期间,重视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占比,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规划,着重突出社会实践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机制。

“一流的教材”建设期间,要求教师将原有的教材体系作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重新修订教学大纲。采取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一体化教材体系,其中包括原有的纸质版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实验教学视频、各种习题库、教学资源库以及相关参考书等[4]。

“一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期间,不仅要重视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要关注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全新的教学方式,并将新时代教学理念充分融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渐接受这种教学观念和方式,以此保障教学优化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采用有效的说服力理论,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期间,教师应在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以此推动教学与管理制度的网络化发展。

“一流的教学管理”需要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这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保障环节。执行相关规定是保障精品课程质量的关键,而完善教学档案则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制定出优质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创建出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有效的评级考核机制。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手段,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环节,并针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师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提升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

(三)加强动态监管

动态监管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对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条件,制订“课程建设评估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方案”以及“精品课程建设验收”等规章制度,并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规范申请、审批程序,保证评审结果的公正与公平;其次,定期组织精品课程建设检查工作,针对建设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最后,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等方面,优化调整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落实监管与验收工作的动态管理,进一步保证精品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适用性及示范性[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根据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积极规划、组织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一方面提升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开展建设精品课程工作期间,应优先以基础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为主,考虑到院校实际教学特点和专业学科的分布以及示范作用,将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准的教师队伍相结合。高职院校方面,还要适当增加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以此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教师队伍院校
今年遴选千门左右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浅谈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