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活化的设计与思考

2022-11-26 08:51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活化遗产价值

李 湉

(天坛公园管理处,北京 100050)

1 建筑遗产活化的目的与意义

1.1 对遗产活化的理解

近年来,活态遗产、遗产活化等词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文物保护领域,尽管这些词汇类似,但表达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根据工作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笔者更赞同吕舟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1]。所谓活态遗产,是指仍然保持着原有功能且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遗产,比如丽江古城、哈尼梯田等。而遗产活化,通俗来讲就是让遗产“活起来”,重点是要关注如何让建筑遗产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促进民众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建筑遗产不仅承载着过去的历史,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融入了相应的社会形态,具体表现在运用建筑工具创造的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上。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保建筑文化生命力的前提下,让建筑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创新,从而使其适应当下的生产和生活。

1.2 建筑遗产活化的目的与意义

党中央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筑遗产的活化,是一种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传承,它将渗透在民众的社会活动中,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可见,建筑遗产能够对过去的历史进行传承,是将过去的文化历史和现代的形态进行相应的结合,从而实现薪火相传。同时它也能够转变建筑物的原有功能,对建筑物进行科学的改造,在满足建筑物新的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建筑历史特色,从而兼顾建筑文化遗产的经济、生态、文化效益。

遗产活化意味着使建筑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将建筑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融入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促进民众了解人类的文明成就,以及对文明成就和人类智慧结晶的保护。最终使建筑遗产成为优秀文化表达、传播的基地和源泉,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1.3 建筑遗产活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建筑遗产活化对城市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建筑遗产活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

1)充分认识建筑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价值,要结合现代城市功能赋予建筑遗产新的内涵和生命力,让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永续保护与利用。

2)要将建筑遗产活化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建筑遗产活化只有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建筑遗产活化才能真正走进民众的内心,使他们形成文化归属感、认同感。

3)实现建筑遗产活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吸收国际上认同的观念和做法,以尊重遗产、尊重生活、尊重民众的态度,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遗产和谐、遗产与环境和谐、生活与遗产和谐、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理念,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广的地域范围实现建筑遗产活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互为依托的城市风貌。

2 建筑遗产活化的原则

2.1 科学统筹,全面规划

1)强调科学统筹、全面协调。在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统一开发原则,在对建筑遗产活化利用之前,需要深入了解建筑遗产的整体内容,并且对建筑遗产进行总体规划;同时也需有效地了解周边城市结构、空间模式,对建筑遗产进行准确了解,将相关元素积极纳入建筑遗产的活化开发过程中。

2)加大政府对建筑遗产活动的支持。在建筑遗产活化和利用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宣传和配合,加强对建筑遗产的环境提升。改善第三产业服务,以多层面布局和科学统筹规划的方式,对建筑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减少建筑遗产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因素。

3)在整体规划过程中考虑建筑遗产的产出比值,将建筑遗产的经济、生态、文化效应充分结合,使建筑遗产与周边环境实现步调一致。

2.2 传承利用,保护为主

建筑遗产承载着整个城市的建筑内涵,故要充分认识到其在整个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建筑遗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同时还要认识到建筑遗产极高的保护价值,故在对建筑遗产活化和利用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

在对建筑遗产传承和利用过程中,要从建筑遗产的特征出发,并准确了解建筑遗产的空间结构;要对建筑遗产的周围环境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深入剖析建筑遗产的价值和文化元素,并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遗产活化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科普教育,更好地留住建筑遗产的精髓。建筑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在对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过程中,要坚守建筑遗产保护的底线,既要对建筑遗产进行传承和宣传,又要对建筑遗产本体进行保护,减少破坏建筑遗产的开发行为,杜绝建筑遗产过度开发,从源头上对建筑遗产文化进行相应的保护。

2.3 拓展保护,活化利用

建筑遗产背后的信息不仅体现在建筑遗产本体上,建筑遗产周边的环境结构形态也是建筑遗产历史价值的承载体,故需要在对建筑遗产做好本体保护的同时,对建筑遗产的周边环境也要进行相应的关注,积极做好周边环境的原貌保护工作。在对建筑遗产修缮和拆除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遗产的周边环境进行相应的保护,避免周边环境影响到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

关注建筑遗产周边的功能,对古树古河道进行相应的保护,完善建筑遗产整体布局。其次,需要对建筑遗产进行相应的绿化,对建筑遗产绿化空间进行相应拓展和科学配置。再次,需要对建筑遗产周边的街区进行合理改造,使其既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能够对街区进行活化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和创新。

2.4 挖掘特色,提升价值

建筑遗产除了具有相应的历史文化价值外,还具有相应的传承价值,同时也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因此需要对建筑遗产进行相应的保护。要从建筑遗产的特色出发,更好地了解建筑遗产的历史脉络。例如,无锡仓储遗址是南方粮食聚集地的仓库,它见证了无锡粮食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再比如,无锡砖窑群遗址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运河摇曳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同时也是当地窑业繁荣的体现,这些窑址都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其对于运河建筑遗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绝无仅有的[2]。建筑遗产体现了城市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特色,其在建筑建造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城市发展的内涵,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特色。因此,在修复和还原建筑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特点进行相应的开发,从而有效地提升建筑文化的价值,让建筑遗产更好地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

3 设计前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3.1 前期资料收集、现状勘察及特点分析

前期资料收集与现状勘察是很重要的环节,资料收集工作不仅是后期展开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更是进行现状勘察的重要依据。其准确程度越高,对制订建筑遗产保护方案就越有利。

建筑遗产饱含着岁月的痕迹,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建筑遗产在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同时,还因与地方文化之间的联系而具有文化价值,也因参与生产活动而具有社会价值,进而与特定人群产生情感联系,具有情感价值。这些不仅是建筑遗产的特点,也是建筑遗产活化的基础。

3.2 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建筑遗产在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后,必然有其各个阶段的故事。而价值评估工作,恰恰是要研究清楚该建筑遗产在各个历史时间点发生的事件与其同期社会背景的必然联系,从而确定其是否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价值,进而明确这些价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建筑遗产价值是正确评估建筑未来发展的概念,因此,需要对建筑遗产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遗产的特征,从而对建筑遗产进行更深层次的活化利用。只有深刻了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以及相应的内在联系,才能准确判断在建筑遗产保护工程中应当重点突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筑遗产保护方案才有立足点和针对性。

3.3 建筑遗产结构安全评估

建筑遗产的建造年代久远,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变化与常年荷载作用的影响,导致构件出现疲劳、腐蚀和老化等问题,对建筑遗产本体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损伤。安全是建筑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内涵,只有对建筑遗产结构进行相应的安全评估,有效地了解建筑遗产的结构,才能对建筑遗产进行准确的活化运用,这也是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原则。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地区近年来在建筑遗产周围大兴土木,造成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再加上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各种因素无时无刻威胁着建筑遗产的安全。建筑遗产的健康状态已经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不排除在极端情况下会发生倒塌等灾害性事故,故建筑遗产的结构安全评估工作不可或缺。

4 建筑遗产活化的设计思路

从设计手法与思路上看,建筑遗产与一般建筑存在共同点。不管是外部形态的设计还是内部空间的划分,以及动线的研究,都可以相互借鉴。而针对建筑遗产活化的设计思路,更多的还要从周边环境与场地关系及展示方式多样性方面来探索。

4.1 协调周边环境与场地关系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项目的所有设计依据都要遵从相关建筑法规及上位规划,当建筑遗产本体周边还存在其他遗产时,其相应的保护范围、建筑控制范围、场地退让等相关规定应当以其中最高的要求执行。此外,由于当今建筑遗产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故要考虑建筑遗产与周边环境的衔接关系,体现地域风貌的完整性。政府需要对建筑文化遗产的周围环境进行考核,详细记录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结构,了解建筑遗产周边环境与建筑遗产之间的衔接关系,在准确了解建筑遗产环境和场地关系之后,才能够对建筑遗产实现进一步的活用。

提高建筑遗产的公众参与度,是实现建筑遗产社会影响力最有效的途径,尤其在分析场地出入口、车辆出入口、人流导向等方面,要将场地功能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衔接,使人流自然、有目的地进入场地。需要在建筑遗产活化和利用过程中,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扩大建筑遗产的宣传面和活化程度。而设计风格中地域性与整体性的表达,既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条件、民众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又要突出建筑遗产的特性,使其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

4.2 增加展示方式的多样性

展示方式的多样性,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公众参与、更高效的信息传达,从而促进民众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传承优秀文化[3-4]。一般来说,展示方式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直接展示、间接展示和陈列展示。直接展示就是将修缮或加以保护措施的本体直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看到岁月的痕迹、历史的沧桑,这些既是建筑遗产的内涵,也是建筑遗产不可缺少的重点内容。间接展示可以通过多样的手法,实现信息传达、精神冥想或是情景再现,还可以运用一些新颖灵活的方式与群众实现更好的互动,比如多媒体展示、VR技术实景模拟、实时拍照上传等。每一类展示方式都有不同种类的展示手法,而具体如何进行应用,则要因地制宜。不论面对什么地方的建筑遗产,都需要对其文化进行准确了解,不同的建筑遗产需要采用不同的活化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建筑遗产的活化质量,提升对其开发力度,使建筑遗产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发展中。

猜你喜欢
活化遗产价值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