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2-11-26 16:18温海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育人校园

温海杰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健康、青春、活力的代表,身体是事业奋斗的基础,体育关乎人们的幸福、健康和未来,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少了体育,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不重视体育,立德树人就会流于形式。高等体育教育作为终身体育系统理念的“中间阶段”,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延伸也是社会体育的前延。文化在高等院校中起源,也在其中传播和发展。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会形成无声的育人载体,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价值取向的形成和行为方式变化无形之中都会产生影响。借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德育教育既合时宜又合导向,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基础学理

(一)校园体育文化外在濡化

高校文化形式多样,校园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是高校文化和体育文化二者有机组成的必然产物。它所培育的“体育精神”和营造的“体育氛围”是一种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它不是强行灌输的教育学生,而是在满足学生为教育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泛的课外体育实践为基石,大学生的意识被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自然的情境中的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接受体育人文理念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刺激,获得适应的一种文化素养、文化传承和文化自觉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具有内在的优良品德,健全的思想人格,在高校阶段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主体内化

大学生主体的内化就是一个内在隐形学习的进程,是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文化倾向等因素认识和觉解校园体育文化意蕴,不断反思、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自觉内化为人格、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和个体的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内容布局

(一)体育物质文化为育人提供基础保障

物质是文化的基石,大学生以体育物质文化中的体育场所为基础进行学习和生活体验。其包含了体育场地、体育建筑、体育雕塑、体育资讯等与体育有关的实体。体育物质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在校园中以实物有形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在外观的直接激发下,增强了学生的幸福感;其次体现在实用性,这种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使学生在怡然自得的运动中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自信心。各类型体育场地配备完整,为创办各类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可能。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优美的体育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品位。体育雕塑融合了艺术与运动,是彰显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直观展示各种项目的精彩瞬间,在校园内彰显出拼搏向上的积极体育氛围,引起情感共鸣,进而让更多的大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并参与体育运动。体育资讯通过媒体介质向大学生传播各类体育信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体育,提高学生体育认知水平。通过网络技术实时实况播报,广大体育爱好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感受到现场氛围。如运动健儿代表国家在国际赛场上争金信息的传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体育制度文化为育人把握规范导向

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师生在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意建立起来的某种社会关系以在这些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体系。体育制度文化是在高校体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形成起来的,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固定下来,形成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概况性、科学性、指导性和规范性。学校机关部门形成制度以及师生遵守制度的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度文化积淀的过程。各种体育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的培养与养成有着密切的关联。体育制度文化为育人把握规范和指引方向,其体现在对现有的校园体育条例、规章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及时响应有关体育的政策文件,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向着规范、健康和有序的发展。它涵盖了体育文件条例,体育有关的规章制度、代表队管理,校园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教学,场地管理,课余体育健身锻炼,各种体育组织,体育交流和体育传播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制度确立。良好的高校组织领导对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着引导正确思想、激励主体行为的作用。体育管理制度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管理制度环境,引导、激发、调动、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要将文本化的、相对单项传导式的强迫制度向人本化的转移。

(三)体育精神文化为育人构筑思想引领

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与中心,当前,国际格局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大的变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健康的价值观极大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不良诱导,诸如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体育精神文化在面临挑战的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公平竞争不轻言放弃,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其发挥育人作用的核心部分。在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感召下,大学生无形中会形成积极的体育思维、健康的行为方式、丰富的情感、优秀的品格和审美情趣。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都源于体育精神的积极影响。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观念的不断加强和培养,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激发其艰苦奋斗的决心和爱国情怀。如体育口号在大学校园中发挥着鼓舞人心、传播理念的功能。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大学体育口号文化,先后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体魄与人格并重”“无体育,不清华”口号,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锤炼人格体魄。对学生个体健康和体育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体育行为文化为育人营造精神氛围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体育组织管理行为、学生个体体育行为和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动态展现。良好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有效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不强、枯燥无味的短板。同时也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无抓手、缺载体的问题。提升了育人实效并有效推动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校园体育竞赛包含了校际比赛和校内比赛。校际比赛以校代表队为依托代表学校参与单项协会举办的各级各类赛事。体现了学生爱校荣校,团队协助的精神,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校内比赛包括运动会、体育文化节、新生杯系列体育比赛、校园马拉松等比赛,在参加体育比赛过程里学生置身其中,亲身感受体育散发出的集体荣誉、不服输不放弃、敢于突破自我等体育精神,从而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统一并主动融入民族复兴大业之中。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品质促进了学生在校更好地学习,还持续地影响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和立身本领。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重要组织者,是高校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满足体育锻炼需求。也促进了各院系、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人际交往、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中得以提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经验的积累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了基础。也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路径设计

(一)系统化设计: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

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一直客观存在,它们共同的培育职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立德树人背景的下的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是在大思政教育观的指引下,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政教育两个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高校体育学院(部)、团委、学工部(处)都应发挥发挥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职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主体由学校机关部处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体育教师组成。学校机关部处干部和共青团系统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辅导员做好动员和个性化指引,体育教师负责专业指导。三支队伍都应主动提高体育锻炼意识,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还应主动掌握体育相关政策与基本知识,将德育与体育有机统一,双向促进,协同创新;积极调研大学生锻炼规律和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根据学生反馈不断完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时代变化,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二)常态化设计:校园体育文化和德育教育的融合

体育文化建设要以“德育教育”入手,着重点应在大学生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境界的提升上。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实践活动,推动活动形式的创新与变革,是推动体育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校园体育实践活动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常态化活动机制的支持和保障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育人的载体和路径能够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指向一致。常态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需要学懂弄通体育与锻炼、体魄强健与人格修养、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组建含有德育教师做指导的“德育+体育”体育文化实践活动指导团队,将体育实践体悟巧妙地融入体育知识滋养、体育文化熏染、体育氛围陶冶和体育精神培育过程中。引领和教导大学生在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将个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观与国家“体育强国梦”串联起来。常态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在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上进行德育教育激发,活动开展上调适创新,形成既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认识形成规律,又能够兼顾课余体育活动与德育教育相协调的学生体育实践活动创新机制。

(三)动态化设计:结合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优化育人载体

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关乎育人的质量与进度,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的道德养成和价值判断都深受资源的开发途径和方式的影响。体育文化思政资源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迭代产生变化,呈现出动态化的特点。这种动态化既有理论层面的积累,也有实践层面的叠加,同向同行共同开发与优化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将体育文化资源作为与人的载体中,需要动态化地结合,如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保守与高雅的结合,校际与校内的结合,体育活动承办与举办的结合等。这些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跟进式的合并,而是依据体育文化实践活动内容的交替变化进行的动态化调整与结合。

(四)结构化设计:结合体育实践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特色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以体育实践活动为支撑。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来进行支持。通过对体育文化活动进行结构化设计,可以提高体育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灵活性。对于体育实践活动而言,依据体育活动特点与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把握好体育文化活动的结构化深度与广度,将蕴含在体育文化活动中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合作交流、顽强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梯度递进的结构化格局。如学校体育代表队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梯度化建设。A 队用来参加国内高水平全国赛事,为校争光。B 类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引导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C 类由热爱体育运动的普通大学生组成,参加全民健身类竞赛,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生活。体育社团的发展与建设需要结构化设计,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活动组织形式,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体育实际需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才能够使体育社团本身更加具有吸引力,打造出属于自己体育社团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人加入。最终形成校园特色体育社团文化。校园体育实践活动要在宣传、管理、经费、场地、交流、资源。上形成一整结构化的育人体系。最终形成和谐、繁荣的校园体育锻炼文化氛围,以此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结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是在高等体育教育基础上,整体构建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体育文化价值等非智力因素的介入,让学生在身心健康和素质养成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体育文化育人要始终红色体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建设进程中,既要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和系统的体育认为观念,也要形成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和实践应用范式。确保学生的体质健康与意志品质协调同步进行,使校园文化育人成为促进立德树人建设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永续动力。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