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意蕴、现实困境与机制建设

2022-11-26 16:18王妍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评价

王妍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并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2021 年9 月,浙江省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浙江辨识度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协同的新时代浙江劳动教育体系”[2],并对各学段劳动教育重点进行布局,要求高校在教授系统的劳动教育文化知识之余,结合劳动新形态、产业新业态,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高等教育更侧重应用实训,注重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建功立业的劳动情怀。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就一直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工作基本方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并根据时代变化对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3]。高校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开展应切实把握其历史意蕴,深刻分析其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其机制建设。

一、新时代高校推动劳动教育的历史意蕴

(一)绿色发展视角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4],生态文明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人们用劳动改造世界,促进社会科技得以进步,但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劳动异化现象[5]。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适应时代的进步,更要符合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的趋势,从自身出发解构重塑,融入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导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育活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劳动价值观培养,以绿色情感唤醒劳动态度转变,以绿色实践联动劳动技能培养,以绿色素养推进劳动素质提升,增强大学生绿色生态自信,彰显大学生绿色生态风貌。

(二)创新发展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为建设创新型劳动者队伍指明了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劳动者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汇聚创新创业创造发展动力。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成为积极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大力培养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方向。培育劳动精神,就是要培育精益求精、严谨专注、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为适应新时代迫切形势,高校劳育应培养大学生争做学习型劳动者、实干型劳动者、创新型劳动者。劳动教育不仅可结合理论与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师教学与第二课堂[6],更应指导大学生以自身专业素养为依托进行创造性劳动,进而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路是引领大学生通过多元化劳动实践感悟劳动,促进大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推动劳动创新事业发展[7]。

(三)高质量发展视角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作用,全流程培育推动全民共同富裕事业所需的生力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大学生这支推动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力量,应当通过有教育目的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开展劳育是大学生自身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不仅要顺应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更要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高校发扬工匠精神,培育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专业劳动者,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发展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然而目前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却略显尴尬,主要表现为对劳育的融合流于表面,劳育师资相对薄弱,劳育平台较为单一,且劳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在师生的认知里劳动教育始终处于末位。

(一)劳动教育融合表面化

劳动教育在高校开展的过程当中逐渐浮现出窄化、泛化、表面化等问题,“劳动”与“教育”呈现割裂的局面:有教育、无劳动,只注重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观念的教育,流于形式,忽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8];有劳动、无教育,只强调体力劳动,让学生干活、参加劳动却搁置了劳动情感与态度、劳动价值观的正确树立。现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究其原因是未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没有达到使学生理解劳动真谛、提升劳动素养、珍惜劳动成果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逃避等情绪。

(二)劳动教育师资业余化

目前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由高校辅导员、各院系分管领导等担纲[9],劳育与智育、德育的地位仍无法相提并论,任课老师对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不求甚解,对其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缺乏深入研究,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着“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等现实窘境。高校劳动教育很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推进,必须辅以大量课外实践作为支撑,但目前师资往往受限于教师自身专业领域知识,在引导开展的劳动实践中乏善可陈。没有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团队,就难以把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进行完整结合。

(三)劳动教育载体单一化

劳动教育资源保障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滞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静态、循规蹈矩式的校园氛围中,缺乏与社会联结度高的劳动实践机会,或只能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在指定场所进行劳动实践,选择面不宽,导致对劳动认识不足,在专业学习中也缺乏了解现有劳动相关的政策法规、权益保护等体系的渠道。单一的实践内容很难引起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各级各类实践活动层出不穷的表象下,仅仅囿于校园范围内开展劳动教育难免故步自封,无法让学生体验到与新兴技术相关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难以体现新时代特点。

(四)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化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始终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及科学的考核方法,导致劳动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尽如人意,相对而言阻碍了大学生劳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评价指标不完整、评价主体不公允、评价方式不多元等问题直接造成劳动教育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指标不健全,没有一个标准、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与态度、劳动科学知识与能力、劳动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察;评价主体仅为课程老师,容易造成评价失真失实;评价方式多采用结果式评价,不注重过程评价,未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劳动评价工作有失规范[10]。

三、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机制建设

针对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可从构建劳育融合课程、组建劳育师资团队、搭建劳育实践平台、完善劳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

(一)构建思政、专创融合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以课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劳动科学知识与文化的系统教育。针对目前师生对劳动教育发展认知片面、偏差的问题,着力构建适用于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提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群,探索编制劳动教育教材读本。一是思政劳育,使学生感悟劳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和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劳动价值观,理解劳动之于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作用与意义,让大学生领会劳动不仅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唤醒当代大学生的劳动责任担当意识。二是专创劳育,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设计。劳动不单单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部分,更多地与创造性活动结合,尤其是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挖掘其中的劳动元素,拓展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元化劳动实践内容,构建与职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增设共同培育劳动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实践环节,运用专业前沿的理论研究鼓励劳动创新,加强专创项目的实训指导,培育大学生与时代同步的劳动知识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

(二)组建专兼结合的劳育师资团队

师资水平作为教育资源中的重要元素,制约着劳动教育的发展。在遴选师资方面,不仅应着眼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还应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引导专任老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成立“实践导师+理论导师”团队,共同学习理解劳动教育的教学研究方式方法、目标及定位,投身劳动教育教学研究,拓展校内资源,联合贯通后勤等相关部门以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如对校园进行绿化改造、手工烘焙、开心农场劳作等生活课堂系列。师资提升方面,以能力为导向,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研讨,并组织劳育专题培训、分享会;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兼职导师队伍,以“实践导师”的形式专题聘任劳动模范、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等行业精英充实劳育师资力量。

(三)搭建劳动实践“校内平台+校外基地”

高校要着力创设真实、丰富、与时俱进的劳动情境,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适应性、创新性,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劳动教育载体不足、散化等问题,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实践服务平台,利用高校餐厅、咖啡吧、会议室等服务性质场地开展生活课堂、咖啡制作、策展会务等专项劳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建立劳动技能实操平台,在专业实训环节开展劳动教育,模拟仿真社会场景,营造劳动氛围;推动校地合作,建立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以劳动实践体验和锻炼活动推动劳动教育主动融合行业产业,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四)完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体系

建立多元、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高校劳动育人工作提供有效保障。重点在劳动价值观、劳动科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工作规范化,定性定量反映劳动育人成效。将创造性劳动素养融入进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及各类实践实习的评价环节,整合打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评价通道,以劳动实践心得体会、项目答辩讨论等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式评价劳动实践成果。设置“劳动专项奖学金”,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全过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保障劳动教育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