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视角的高校师资队伍培训

2022-11-27 01:1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青年教师人工智能

王 敬 涛

(沈阳大学 人事处, 辽宁 沈阳 110044)

随着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1]“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的印发,逐步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计划。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视角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培训研究,分析师资队伍培训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提出高校师资队伍培训重构策略和实施路径,为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注入了全新发展动能。

一、 高校师资队伍培训的时代要求

1. 新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成果,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给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网络教学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高校需不断改革师资队伍培训体制机制,建立“互联网+培训”“人工智能+教学”等新形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培训内容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教育理念革命、教学方法革命、教育技术革命,以及课堂模式革命,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力,切实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 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主力军[3],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从全国高校范围来看,仍存在教师培养与培训机制不畅、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偏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高校发展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全新平台和途径,高校教师能否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4]。鉴于此,高校需紧密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全面启动“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行动。通过组织开展教师全员网络培训或专项定制培训,大力开展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培养、教育教学、队伍管理等方面的新引擎作用。同时,高校需明确任务目标,不断改善师资队伍培训办法,确保广大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重塑自身角色,提升信息化素养,增强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信息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3. 新时代教师队伍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教师培训是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5]。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将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更对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基于此,高校需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充分借鉴国内外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先进经验,立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重视教师职业发展,采取多途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培训措施,定向发力;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及信息化等新技术变革,逐渐形成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的良好局面,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信息化素养高的创新型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 高校师资队伍培训情况调查

本文采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辽沈地区10所本科高校作为目标学校,全面了解各高校师资队伍培训情况。目前,各目标学校师资队伍培训一般包含网络培训、通识培训、校本培训和专项定制培训4个模块。通过了解目标学校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及考核评价等情况,为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视角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培训研究奠定基础。

1. 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主要为满足全体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需要而设立,并为此开设了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理论学习与教育政策专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题、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专题、科研能力提升专题、教育信息技术专题、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专题,以及学科教学专题等选修内容。除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外,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培训内容,培训选择网络培训模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结业考核通常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2. 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主要为满足新入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需要而设立,开设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高等教育法规概论4门必修课程,培训选择集中授课模式,结业考核通常采用考试考核的方式进行。

3.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为满足新入职青年教师履行岗位职责需要而设立,开设了校情校史教育专题、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专题、示范课及经验交流专题、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专题、科研能力培训专题及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专题等必修内容,培训选择专题讲座或名师工作坊模式,结业考核通常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4. 专项定制培训

专项定制培训主要为满足新入职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立,开设了师德规范专题、教学素养与技能专题、教学方法研讨专题、课程思政专题、科研方法创新专题及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专题等必修内容,培训选择专题讲座、教学沙龙或名师工作坊模式,结业考核通常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三、 人工智能视角下高校师资队伍培训现存问题分析

1. 培训内容大体相同,信息化特点尚不突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应聚焦师资队伍建设新需要,强化以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为先导的培训工作理念,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作为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提质升级。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资队伍培训一般采用网络培训和线下培训两种方式。网络培训主要借助远程现代教育技术,以电脑、手机等作为终端设备,通过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直播或录播视频的方式进行,并按照培训课程要求及时上传作业,或参与主题研讨、资源分享、作业互评等活动。线下培训通常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重点邀请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现场讲授、教学沙龙,以及名师工作坊等。从培训内容的角度看,高校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大体相同,涵盖了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职业发展、课程思政等内容,培训理论过多,与教学实践联系偏少[6],信息化特点尚不突出;从内容设计的角度看,高校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设计均延续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课程设计体系,体现青年教师个性化特点与提高信息化能力水平的内容不多,信息化技术与培训内容的契合度不够。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正式启动,青年教师将逐渐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这些青年教师计算机及信息化技术基础良好,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传统的师资培训内容已无法满足新入职青年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

2. 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平台偏少

人工智能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复制传播快捷、呈现效果丰富的独特优势,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带来智慧“教”“学”的全新体验,更为高校师资队伍培训提供了广泛的智能工具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资队伍线下培训一般包括通识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模块。通识培训主要为满足新入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需要而设立,重点讲授《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理论课程,结业考试一般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结果作为颁发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的重要依据。校本培训主要为新入职青年教师及时了解教师职业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设立,一般包括校情校史教育、师德大讲堂、管理制度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摩与实践等内容。从培训主体对象的角度看,高校师资队伍校本培训更侧重于新入职青年教师,受所学专业学科和研究领域限制,多数新入职青年教师对于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和人工智能新技术体系存在知识盲区和模糊认识,现行的师资队伍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或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而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通常又以网络培训为主,很少增列人工智能体验项目和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项目。从培训实施模式的角度看,高校师资队伍培训模式基本相同且较为单一,能够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区域新兴产业优势及教育信息化特点的培训服务平台偏少,优秀师资资源、教育信息化数据及全部信息红利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培训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智能性略显不足。

3. 培训项目过于集中,智能培训助手推广程度不高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要内容和显著标志。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培训对促进和加强青年教师信息化素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资队伍网络培训、通识培训、校本培训和专项定制培训由学校统一组织。通识培训、校本培训和专项定制培训通常采用专题讲座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由于智能培训助手推广程度不高,专项定制培训一般安排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期间等短时间内集中完成,课程设置多,培训强度大,工作任务繁重。同时,多数新入职青年教师没有师范院校学习或访学研修经历,未系统学习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信息化教学的掌控能力整体偏弱,日常备课任务就会占用其大量的工作时间,此外还要承担来自科学研究、竞赛指导、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隐性压力。面对高强度的培训安排和枯燥难懂的教育理论知识,不同专业经历和学历背景的新入职青年教师对培训产生不适应心理,严重影响学习热情和培训积极性,培训效果受限。鉴于此,开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培训助手普及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实验室,以及各种智能设备推行智能培训助手的研发应用,使得培训工作可以突破时间、场地等限制,有效缓解新入职青年教师承载的各种压力与矛盾,助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4. 考核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应用能力评价指标缺乏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指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培养培训、教学行为、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推进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改革,开拓教师精准评价与引入的新路径,支持教师工作决策,优化教师管理。”[8]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资队伍培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类别,课程结业采取考试考核和课程考查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考核主要涉及新入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相关的理论课程。除考试考核课程以外,其它课程结业多以课程考查为主,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全面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不断影响着教育生态环境,教师的知识讲授模式和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于信息化应用能力考核机制不健全,使得新入职青年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运用智能培训助手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能力较强,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对工作帮助不大,经常借各种原因不参加相关培训,培训实际效果不理想,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四、 人工智能视角下高校师资队伍培训的实施路径

1. 创新培训模式,优化教育信息化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重构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探索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入职的最初几年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9],高校应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相关要求及师资队伍培训实际需要,结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课程设置情况,全面整合校内外优质培训资源,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载体,优化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体系,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作为培训重点,创新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体系、人工智能授课方法、人工智能教学项目开发等中高级课程培训实现全覆盖,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师资队伍培训培养体系,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及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为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高校还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赋能师资队伍管理,加速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切实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2. 聚焦个性化项目,构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平台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0]高校应结合新入职青年教师专业特长和个性特点,聚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核心内容,稳步实施“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培训计划,围绕人工智能示范教学、模拟教学和虚拟教学研究、情景仿真智能教育专项调研、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及教师智能教育实践体验等模块,采取“面授讲解+分组讨论+实训点评”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个性化专项定制培训项目。同时,尝试启动人工智能教师培训研修、AR/VR项目实践体验、智能培训助手研发及教师大数据应用分析等基地建设,强化智能培训助手、教育培训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全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选学推送相结合的教师智能培训研修模式,积极营造个性化、智能化、分途化的培训环境和氛围,保证教师年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不少于20学时,引导新入职青年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协同发展,确保青年教师能够主动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新技术变革,努力成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践者和主力军。

3. 改革培训方式,全面推广智能培训助手

高校师资队伍培训工作通常由学校人事部门或教师发展中心统一组织,受人员、经费等多种因素影响,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内容的设立及培训方式的选择很难征得全体教师意见,而作为培训主体的教师往往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呈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导致培训内容与信息化发展需要不匹配、培训时间与课程教学相冲突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应全面贯彻“以教师为本”的培训工作理念,始终将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作为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一个具有内在激励性质的教学环境[11],不断改革师资队伍培训方式,兼顾新入职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工作,规范培训内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定制化的培训研修服务,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不搞“一刀切”。同时,高校应着力建立菜单式师资队伍培训研修模式,加强学科工具和人机对话等研发、推广和应用,开展智能培训助手创新应用专项行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培训自主选学模式,实行学分制管理,激发广大教师学习培训的内生动力,提高工作效能。高校还应全面做好师资队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把阶段性培训任务与长期性培训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师资队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灵活性。

4. 健全考核机制,完善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

考核评价机制是衡量新时代师资队伍培训工作成效的风向标、指挥棒和推进器,师资队伍培训质量的高低将对高校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导向、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等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师资队伍培训评价制度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然存在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考核指标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刚性约束偏少、考核结果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必须通过健全考核机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具体而言,高校应全面客观地了解广大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和培训研修需要,逐步完善信息化应用能力考核评价指标,创新教师培训评价工具,优化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质量。建立教师学习培训档案并把信息化能力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分配、推优奖励、继续培养的重要依据,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教育指导和激励警示作用。高校还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师资队伍管理与评价改革,研究制定人工智能视角下师资队伍培训的评估办法,定期开展培训自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制度,支持更多教师参与国际化培训项目,促进教师职业发展[12],确保教师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师资队伍信息化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 结 语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培训是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师师德修为、能力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保障和现实选择。高校应始终按照“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工作原则,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职业发展新需要,全力构建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培养与培训新机制,充分激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影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能力,推动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模式变革,持续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资队伍培训新路径。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青年教师人工智能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结合能动专业地方高校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