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与全球研究:提升学术界的机器翻译素养》评介

2022-11-27 07:57杨艳霞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译者学术

杨艳霞 ,陈 莹

(1.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2.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Bowker, L.& J.Ciro.2019.Machine Translation and Global Research: Towards Improved Machine Translation Literacy in the Scholarly Community.Bingley: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机器译文质量大幅提升。尽管机器翻译在翻译准确度和流畅度上还难以达到职业译员的水平,但对于旨在获取文本主旨要意的用户来说,机器翻译是进行信息交流的便捷工具。在国际学术界,英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研究领域进行学术发表的主流语言(饶高琦等,2020:37-51)。学术发表的“语言单一化”现象严重(李宇明,2020),这为英语非母语的学者获取学术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增加了障碍,也使得他们在学术发表过程中因语言表达问题受到不公平对待。

在解决学术交流的语言障碍问题上,机器翻译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机器翻译应用于学术交流绝非易事,能否真正起作用仍存在诸多争议。在此背景下,Machine Translation and Global Research: Towards Improved Machine Translation Literacy in the Scholarly Community于2019年由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公司出版。该著作由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翻译技术研究专家 Lynne Bowker及同事 Jairo Buitrago Ciro共同编写,探讨机器翻译的优缺点并就机器翻译在学术交流中的有效应用提出建议,这对于挖掘机器翻译应用潜力、提升学术界的机器翻译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二、内容简介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Global Research: Towards Improved Machine Translation Literacy in the Scholarly Community包括引言、学术交流、机器翻译、通过翻译友好型写作扩大知识传播、机器翻译用于学术交流的其他启示和机器翻译素养六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编著该书的目的和该书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学术交流。该章节描述了英语在全球学术交流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机器翻译在克服语言障碍、传递学术信息过程中的潜力与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语逐渐成为学术交流与出版的主流语言,这对英语为非母语或英语水平有限的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发表和出版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于不想在专业外花费更多精力学习英语的学者来说,机器翻译成为不错的替代方案。机器翻译因其快速和低成本的特性在学术交流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然而,机器翻译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作者指出提升学者的机器翻译素养、有效和合理地使用机器翻译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

第二章:机器翻译。该章节介绍了机器翻译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尽管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质量有了大幅提升,但不论是在词汇层面还是句法层面,歧义都是当前机器翻译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作者认为用于机器翻译的源语言文本需要得到有效控制与规范,以提高机器识别和进行双语转换的准确率。

第三章:通过翻译友好型写作扩大知识传播。该章节介绍了翻译友好型写作的定义,利用机器翻译进行友好型写作的可能性,以及友好型写作准则。翻译友好型写作又称译前编辑,即在机器翻译前对源语言进行编辑,消除机器翻译可能识别困难的句子结构,使源语言更容易被机器理解进而提升机器译文质量。友好型写作应以读者为中心,作者在书中提出十条准则,包括(1)使用短句;(2)尽量使用主动语态;(3)避免使用过长的名词组或修饰语;(4)使用关系代词that和which;(5)避免冗长和累赘的表述;(6)尽量使用名词而非代词;(7)保持术语一致;(8)选择不易产生歧义的词语;(9)避免缩写形式和(10)避免使用习语、幽默和文化类的相关表述。作者认为,机器翻译在获取主旨(gisting)或吸收信息(information assimilation)的翻译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播信息(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的翻译需求上仍然需要结合译后编辑才能达到使用目的,“译前编辑+译后编辑”成为提升机器翻译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机器翻译用于学术交流的其他启示。该章节介绍了在学术交流中使用机器翻译的伦理问题。机器翻译质量通常取决于训练机器翻译系统的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规模和质量。这些语料数据通常由译者提供,机器翻译使用者应当意识到译者在提升机器翻译质量上所作的贡献。当机器翻译用于信息传播需求时,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易使机器译文丢失源语言风格,译者需要在译后编辑过程中扮演跨文化协调者的角色。此外,机器翻译的使用还存在风险管理的问题。例如,一些在线免费的机器翻译供应商会在隐私条款中宣称保有录入信息的使用权,这会导致在使用机器翻译时可能泄露用户的隐私信息。因此,作者提出在使用机器翻译时使用者需要确认翻译文本中是否存在敏感或需要保密的信息。

第五章:机器翻译素养框架。该章节介绍了机器翻译素养定义与机器翻译素养的培养模块。机器翻译素养指能够理解机器翻译处理文本的方法和原理,了解机器翻译的功能和机器翻译的使用伦理、能够对学术文章的机器翻译友好性进行有效评估,对学术文章进行译前编辑以提高机器翻译的原始输出质量,以及能够在机器翻译输出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和修改,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可读性。机器翻译素养的培养模块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模块1为什么要在学术交流场景中考虑使用机器翻译;模块2机器翻译系统概览;模块3翻译友好型写作与编辑,和模块4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作者认为,机器翻译素养训练不仅是面向学术研究者,任何有双语学习需求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三、简要评价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这为实现双语之间的快速转换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机器翻译的应用场景逐渐由信息获取、信息发布扩大为信息交流。机器翻译在学术交流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如何利用机器翻译服务学术交流,扩大知识传播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该著作具有以下特色和价值。

(1)从翻译研究到学术写作,拓展人机交互研究新思路

在数字技术时代,翻译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笔”模式,翻译过程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此背景下,论著首先从英语主导造成的学术交流障碍切入,结合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全面解析了机器翻译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机器翻译应用于学术交流的可能与潜力,如何应用机器翻译,应用机器翻译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以及人工介入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研究内容脉络清晰,话题层层推进,体现了数字技术时代背景下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学界对于翻译学乃至外语学习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学陈善伟教授曾在其著作《翻译技术的未来》一书中详细梳理了翻译技术的发展、理论框架和未来发展趋势(Chan,2016),并在2018年编著的《机器翻译中的人为因素》一书中强调人机交互的重要性(Chan,2018)。相较于探讨机器翻译在翻译中的应用,《机器翻译与全球研究》一书更为关注机器翻译在学术交流中的应用,尤其是学术写作中的应用。机器翻译在学术交流中的潜力与局限的观点也在相关研究中得到验证。例如,Escartín和Goulet(2021:89-106)发现没有受过机器翻译或译后编辑训练的学者在借助机器翻译进行学术写作时可以发现并修改一定量的机器翻译错误,但是他们的译后编辑质量仍达不到足够好的程度。本书将机器翻译的应用领域从翻译学拓展到学术写作,是对机器翻译应用的开拓性探索。

(2)译前操作指导详实,实践导向明确

机器翻译质量评估一直是机器翻译研究的核心话题。Moorkens等人(2018)编著的《翻译质量评估:从原则到实践》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机器翻译的质量评估问题,但是忽视了译文输出的质量监控问题。本书提出的机器翻译友好型写作正是对机器翻译的译前阶段进行人工干预的方式。书中提到的机器翻译友好型写作(译前编辑)的十条准则,具体详实,便于读者理解和操作。译前编辑的介入是提升机器翻译输出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译后编辑工作量的重要前提。十条准则对于初次使用机器翻译进行学术写作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还提出了机器翻译素养(machine translation literacy)概念。机器翻译素养是数字技术时代的重要能力。开展机器翻译素养工作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技巧,进而增强学生使用机器翻译的信心(Bowker,2020)。值得一提的是,机器翻译素养的培养对象可包含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外语水平的学者。群体不同,培养的形式与要求各异,涉及的语言不同,机器翻译的产出质量也不同。不管如何,机器翻译素养的提出对任何基于机器翻译开展的教学活动或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参考。

(3)关注机器翻译使用伦理,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信息时代的翻译活动几乎是不同程度人工参与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活动,译者在机器翻译前、中、后各阶段的干预是保证机器翻译质量的最佳途径(Chan,2018)。在此过程中,在线机器翻译为解决翻译需求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训练机器的双语数据通常来自于人工译者,尤其是来自职业译者提供的译文。此外,使用机器翻译的过程是用户隐私极易泄露和文本知识产权极易遭到侵犯的过程,而知识产权与隐私保护意识是决定技术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Friedewald & Pohoryles,2014)。知识产权意识是每位机器翻译使用者的必备素养,机器翻译使用者应尊重译者在推动机器翻译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并学会合理使用机器翻译。然而,机器翻译的使用伦理问题是当前研究中鲜有提及的话题。任文(2020)认为,机器翻译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既有对传统翻译伦理观的挑战,也有新的道德困境。因此,本书在推动机器翻译伦理规范建设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结语

简言之,《机器翻译与全球研究:提升学术界的机器翻译素养》一书旨在帮助读者更有效地使用机器翻译,当然在学术写作中是否使用机器翻译最终取决于读者。人类不应将机器翻译置于人工翻译的对立面,完全排斥或完全依赖机器翻译都是不可取的。然而,该著作也有些许不足之处,诸如“译前编辑+译后编辑”是保证机器翻译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文中对译后编辑的介绍略显单薄,难以让读者对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的重要性形成全面的认知。不管如何,瑕不掩瑜,该书为机器翻译如何服务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指点了迷津,兼具实践和理论启发性意义。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译者学术
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发展动态与展望——第二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综述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年表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