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助力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2-11-29 01:55宋晓玉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

宋晓玉

(贵州开放大学 贵阳 550004)

一、引言

根据2021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农村人口为498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35.28%。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村人口呈现逐年递减的现象,但占比依然较高。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之一,乡村振兴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实体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活水”。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要在宏观上推行政策措施,鼓励金融要素向重点产业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助农贷款、创业贷款、小额贴息贷款等政策资金的转移力度:从微观层面还需要增强农村居民金融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能力[1],即提升当地居民的金融素养,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效运用好资金要素,参与到振兴乡村的建设中来。

金融素养的概念最初由Noctor et al.提出,是指个体在使用和管理资金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其在金融要素的运用上准确判断未来形势并做出正确决策[2]。在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措施中,通过远程教育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是一条有效途径。远程教育在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所表现出的便捷和实惠的教学优势,能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十分适用于农闲时间的学习。文章探索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可行途径,旨在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二、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必要性

(一)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3]。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鼓励并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下,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4]。创业活动离不开金融要素的支撑服务,金融服务的深度取决于用户金融素养的高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偏低是导致金融要素在农村生产中不能有效应用的因素。张梓榆等在研究中表明,金融素养高的创业农户更有可能运用好金融要素,在生产经营中引入先进技术、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收入和利润[5]。资金的易获得性,能够有效降低个体小商户创业者的融资约束,提高农户创业活动成功的概率。农户金融素养的提升首先表现在掌握基本的经济与金融知识,能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理解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在产业的创建与经营过程中了解国家助农金融政策,有效运用如银行贷款、项目融资、政府引导基金等融资方式,根据创业项目的特点寻求获得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要素,积极努力地参与到产业的创建与经营中去。其次,金融素养的提升使农村居民有更好的风险判别与防范能力,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能合理辨别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了解金融保险的功能,合理利用商业保险防范风险,例如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规避农作物受气候等环境因素造成损失的风险。最后,农户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完善农村征信体系,使金融要素与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使农村地区享受到普惠金融福利,引领创业致富。

(二)守住居民钱袋子

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居民增强防骗防风险意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一方面,电信诈骗近年来十分猖獗,大部分涉及投资理财、资金划转等,非法集资、保险、票据凭证、信用证等金融欺诈也层出不穷且不易辨别。特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以“数字普惠金融帽子”在农村地区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给农村居民带来很大的损失。相比城市,农村地区在防范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的宣传上严重不足,仅靠村委会、村镇银行等拉横幅式宣传,存在覆盖人群范围窄,居民理解度低,宣传效果不好等问题,金融风险防范相关教育明显滞后与不足,导致农村居民容易陷入金融诈骗的陷阱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农户缺乏金融素养,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无法寻求正规合适的投资渠道,闲钱容易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如高利贷等,甚至有人参与到非法赌博中,养成了恶劣的生活习惯。农户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预防和识别金融诈骗,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投资理财,能有效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三)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的瓶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人才的智慧和贡献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开放终身教育体系的支撑下,面向农村的远程金融教育,有助于培养农村本土技能实用型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开放大学拥有专业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庞大系统,在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上能较好发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乡村高质量人才队伍,让人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推进乡村振兴“赋能”。通过远程教育提升农户的金融素养,对于农户就地创业生产,发展农村产业,管理财富有现实意义。农村居民在提升自身金融素养的同时能增强市场敏感度,利于其从容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从中获得社会认同感。

农民对三大产业经营理念的提升及金融要素的运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教育的地域失衡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公平化。在十四五规划建立“数字经济”社会的背景下,通过远程教育,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流动共享,缓解我国地域之间教育资源失衡的困境,能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缩小城乡、地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可以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化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城乡之间的“鸿沟”[6]。

三、当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的困境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推进金融扶贫的背景下,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了诸多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提到,面向“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农民”等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专项教育,希望他们“掌握符合其需求的金融知识”。同年,中国人民银行面向高校、社区、农村、企业等,开始定期开展全国性的“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从全国农村地区看来,通过接受金融专项教育提升金融素养的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表现出较好的教育效果,浙江宁波在2020年底已实现金融知识教育对各行政村的全覆盖,农民返乡创业项目增多,中西部大多数地区难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当前,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工作还存在以下困境。

(一)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不丰富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主要依靠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培训等方式进行,存在讲解不深刻,实际学习效果不佳,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规划的问题[7]。宣传内容主要是反假币、银行卡办理、银行理财产品推销等,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经营、防范识别金融风险及财富管理等多样化需求,导致培训吸引力不强,有效参与人数较少,培训效果欠佳。现有远程教育由于没有很好地整合资源,局限于理论学习,缺少实践环节,难以满足培育身份认同强,主动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二)教育缺乏系统性,效果不佳

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行政部门的宣传活动针对性各不相同,人民银行教育重点在反假币、反洗钱等,农信社等金融机构重点普及储蓄、理财的知识;行政部门主要鼓励农户创业投资并增强防范金融诈骗等意识的教育,各主体提供的知识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长期稳定的主体参与到增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工作中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宣传多是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采取的是发放资料、宣传讲解、案例讲解等形式,对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作用还不够显著。据邓宁源等的调查,2019年,四川、辽宁等省拥有智能手机的农户中,安装手机银行APP者仅占52.5%[8],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不了解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区别。

(三)农民学习意识较弱,参与度低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下,农村远程教育的可获得性强,但是农民的学习动力不强,参与度较低。任春玲针对吉林农村金融知识普及调查的研究显示,参加过金融教育培训的农村居民仅占调研样本的17%[9]。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一是从农村人口的比例来看,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最有必要且最有意愿参与学习的青壮年群体流失;二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居民缺乏发展理念,相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农民更倾向于学习能直接使用的技能课程;三是从现有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课程来看,虽然有金融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创业等经管类课程,但是课程更新较慢,内容多数仍停留在国家政策方面,实用性不强,吸引力不足。

四、远程教育助力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高的优势

(一)远程教育具有基础经验

我国农村远程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多媒体教育等三个阶段[10]。2004年,通过遍布全国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农村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的远程教育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积累了丰富的农村远程教育经验,也使我国农村居民能够有效运用信息化设备获取远程教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金融素养继续教育夯实了基础。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远程教育的普及。由于远程教育可行性强,居民学习动力也被带动起来。曾宪宁,江虹等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偏远村庄学员都具备了各种软硬件接收教学信息的条件,许多学员能够利用手机上网,这对远程学习、讨论有很大的便利性[11]。

(二)远程教育可满足农民学习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可让发展不均衡和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居民获得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不受时空的限制,适应农村居民需求,可以在农耕劳作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免去实体学校就读所需的各类费用,教育成本低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便于与社会各界合作。据调查,相比较是否获得证书或学历,学员更看重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技能和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强调实用性[12]。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性使其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可以让农村居民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便捷、低成本的终身教育。

(三)远程教育具有系统性长效性特点

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主体实施的远程教育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在开展教学活动上具有规模效应,教学技术手段多样,拥有系统办学网络以及有效的管理监督作为保障。针对不同机构各自为政,零散、阶段性的金融知识宣传,以国家开放大学等机构开展的远程教育可以在农村开展金融专业学历教育,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素养方面的非学历教育,系统性规划教学内容,通过获得培训与学历证书的考核、考试来检验培训学习的效果,以此形成“闭环”。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对各类培训的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可以使学习更具有长效性,利于提高居民参与的主动性。

五、远程教育助力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的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教学策略,精准施策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要坚持开放大学系统面向基层、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理念,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灵活的办学优势,以其办学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系统性的特点,尽快将金融常识、金融运用案例、生产创业融资办法等纳入专项教育内容,提升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在教学设计上,围绕农村不同人群的认知特征和需求,凸显实用性,增强农村居民的学习主动性。在教育群体上,根据需求划分为防骗与金融科普、金融理财、创业与经营贷款、资金管理等。在教学内容上,对于金融科普的,注重金融诈骗的预防和识别、理财与投资渠道的认识、金融服务的介绍等;对于融资贷款的,着重讲授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中的资金融通方法;对于资金管理的,普及正确的投资渠道,让居民远离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等。突破理论层面的教学,将教育培训的内容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相连,使农村居民将学习到的金融知识运用到产业融合、结构调整中去。

(二)多方发力,整合共享

开放大学体系应当承担起构筑终身学习的职责,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合力的现状,推进教育振兴乡村工作。首先,鼓励开放大学与行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加强合作,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的本土人才。通过聘请金融机构人员,农业企业人员作为实训教师,在农闲时间送教下乡,开设田间课堂,采取面对面讲解、现场观摩等方式,指导农户合理运用资金进行生产经营,巩固教学效果。其次,开放大学可与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合作,引入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共同研发涉农创业、经营贷款产品,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使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功能。最后,开放大学发挥系统优势,与当地的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将金融知识培训融入到创业培训、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农家乐经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农作物基地建设等内容中去,让培训知识更加实用,加快培养留得住的本土技能人才的步伐。

(三)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资源上,吸取原电大“一村一”“五维一体”[13]的教学体系经验,在教学资源、过程、管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运作的基础上,将金融知识融入多种学习资源中,开发微课程、微视频等学习资源,以满足农民学员的差异化需求。在教学过程上,加强学习引导,及时解答学习中的疑惑,畅通师生的沟通和反馈渠道,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方式,诸如直播课堂、双向视频、电话、E-mail、在线讨论等增加师生的交互机会,带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使助学、促学、督学相辅相成。在教学监督上,加强远程教育学情监测和学习情况反馈,及时了解远程教育教学情况,发现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展望上,探索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建立的“学分银行”体系,为学员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服务,将从业经历、职业技能、学习记录等转换成相应的学分,提高学习参与率。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远程教育机制,加强线上线下教育互补结合,以多种形式满足农村居民的学习需求,使远程教育更加贴近农村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用效果。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