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022-11-29 01:55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课程

姚 楠

(贵州开放大学 贵阳 550004)

在高等教育扩容发展、提质增效背景下,大学生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当前,大学生呈现出的健康问题表现形式复杂,成因多元。高校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和化解部分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对大学生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运用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求。

一、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健康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更是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高校,我们也要提高政治意识,把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开设好相关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标准,主要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提到,“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该定义把人的健康从生物学的意义,扩展到了人的精神层面和社会适应性层面。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其中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精神支柱,社会适应性是人在生理和心理健康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实现。基于对健康概念的分析,健康教育也应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健康教育,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社会适应性教育。

早在1993年,国家教委就发布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对高等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21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机制、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8年,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持建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指出,“健康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传播准确先进的健康知识信息、提倡科学有益的行为养成方式。据2021年11月“智慧树”网站显示,该课程已运行8学期,累计选课65.38万人次、互动350.72万次,涉及学校404所[2]。2020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1年3月—6月,作者以走访班级学生、辅导员调查的方式,选取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部分班级学生开展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疲劳、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有压抑感等,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教育的角度上看,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

按照有关要求,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中小学校,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高校是鼓励开设。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表现出健康意识淡薄、健康常识缺乏,锻炼不够、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膳食不合理等现象,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中小学校开设的健康教育成效不理想,健康教育实质上未实现全覆盖。

从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作者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访谈,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中学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多以体育锻炼为主,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教育不到位;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未按要求开设,经常被其他科目替代。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渴望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因为在即将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好地调试自己,以健康的体魄和昂扬的精神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二)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身心逐渐成熟、健康行为逐渐养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更应该是全社会传播健康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人群,应该系统地掌握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性常识。但当前的健康教育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没有形成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3]。

性教育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但部分大学生谈到,中小学未开设性教育课程,就算开设了也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大学生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大多知识从网络等渠道获知,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再以疾病预防为例,部分大学生从未接触过相关课程,对疾病的认识就是“生病了就去医院”,严重缺乏疾病预防意识,片面地认为“没有生病或没有症状,自己的身体就是健康的”。

(三)健康教育成效不好

从课程设置上看,大多高校均按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但生理健康教育方面则未受到重视;有的高校开展了疾病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安全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活动,但未形成课程体系。

从课堂效果上看,健康教育应是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高度统一、相互补足的课程,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面授教学为主,学生难以接受和掌握。

从实施路径上看,部分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文体活动混在一起,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力,忽视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

(四)健康教育师资不足

按照教育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修课,其他健康教育内容应至少纳入选修课。从日益增容的高校办学规模来看,除医科类学校可以互通有无外,整体教师队伍数量上明显不足。另外,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平,但部分教师是从教育学或其他学科转岗而来,专业性不强。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结合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作者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育人实践为例,提出以下实施路径。

(一)构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大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内容分别涵盖心理健康、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同时,应将社会适应性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或素质提升课的重要内容。条件暂不成熟的高校,除了按规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也应将生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等设立为选修课内容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4]。

以上课程除了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必要的课时、确定相应的学分之外,还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将心理健康纳入教学内容,重点开展自我心理调适、科学心理咨询、珍爱生命教育、人际有效交流、人际关系维护、压力缓解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掌握正确应对不良情绪、压力、抑郁的基本方法和应对措施。二是将健康生活方式纳入教学内容,重点开展健康饮食行为、健康睡眠行为、健康运动方式、定期体检、毒品危害及禁毒、吸烟危害及控烟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管理和科学健康生活的基本方法。三是将疾病预防纳入教学内容,结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开展流行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预防、正确药物使用、健康状况自测、居民医疗保险宣传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疾病预防的科学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四是将性与生殖健康纳入教学内容,重点开展性心理、性观念、性行为、科学避孕、性侵害预防、艾滋病防控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保护和优生优育意识,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提升预防性传播疾病的能力。五是将安全应急与避险纳入教学内容,重点开展意外伤害(触电、溺水、中暑、中毒、运动创伤、动物抓伤)预防和应对、灾难应对、无偿献血教育、心肺复苏、网络电信诈骗、实验(训)设施安全、实习场所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技能。

(二)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

健康教育课程涉及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是一门以行为养成教育为目的的课程,需要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5]。

一是充分发挥在线课程的积极作用,开发或购买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为学生搭建便捷的健康教育学习平台。二是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积极作用,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教师团队结合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开发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教材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考与案例相融合、学习与生活相契合的原则,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健康教育组织(如心理协会、红十字协会、艾滋病预防志愿者协会等)的积极作用,多方位收集整理健康教育科普读物、教学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四是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积极作用,学校可将校医务室作为校内课程实践基地,将校外的博物馆、生命科学馆、卫生教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作为校外课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观摩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健康意识。

(三)构建多元的辅助教学体系

健康教育除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外,更要格外注重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5]。

一是建立健康教育类学生社团,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推动健康教育向8小时之外拓展。此外,还可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艾滋病和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心理团体辅导、心理游戏等活动。二是构建行业、组织与学校协同推进的机制,吸引行业组织到学校建设宣传教育中心。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协调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校园内建成了“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心(干预活动室)”,疾控中心与学校共同运营该中心,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营造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媒体,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举办爱国卫生活动月、卫生主题宣传日活动,持续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知识。四是健康教育与日常管理相融合,在校园卫生环境管理中配备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设置必要的卫生警示和标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寝室管理中明确学生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的日常起居行为习惯。在班级管理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健康志愿服务,争当健康文明行为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四)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体系

健康教育的主导是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是要有一批长期固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建设专门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6],因此,学校应适度增设生理健康教育教师。二是要有一批相当固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学期为单位,在专业相符的校内管理人员、辅导员中或者其他兄弟院校中选拔一批兼职教师,以弥补专业教师队伍的不足。三是要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学校可从卫健部门、疾控部门、医院、健康组织中邀请一部分专家作为外聘教师,以专题讲座、专题教学的形式开展活动。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曾邀请贵阳市某医院急诊科医生对学生开展了“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效果良好。

(五)构建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

学校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学生健康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学生健康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组成内容,切实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落实教学场所,除了面授教学所需的普通教室外,还应将校医务室、体育场馆、广场公园等统筹起来,鼓励教师运用现有设施开展实践体验教学。二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能力提升,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开展培训,可与医学类高校、卫生部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三是保障教学经费,学校应加大健康教育经费投入,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设备,加大公共卫生环境整治力度,充分发挥健康环境的育人功能。四是教育评价公平有效,学校要适时对健康教育成效进行评价,将之纳入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定期对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健康教育成效进行督查,及时向教师反馈相应情况,以提升育人效果。

四、结语

总之,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成长、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健康教育课程既是一门教育教学课程,更应是一份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高校要足够重视,严格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课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