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引发的一例关于颅底肿瘤的思考

2022-11-30 10:06王军
智慧健康 2022年14期
关键词:脑膜瘤影像学发生率

王军

(松原市中心医院/松原市儿童医院 神经外二科,吉林 松原 138000)

0 引言

脑膜瘤疾病作为一种人体颅内发生率较高的良性肿瘤疾病,且此种疾病的发生率在颅内原发肿瘤疾病中所占比例在13%~26%,属于颅内肿瘤疾病的第二个多发病[1]。与此同时脑膜瘤疾病可以出现在人体颅内各个位置,且发生率较高位置为幕上,但是出现颅外位置相对比较少见[2]。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主要是发生在人体颅内正常脑膜并且沿着附近间隙等位置,因为颅底沟通性脑膜瘤发生率在同期脑膜瘤疾病所占比例只有1%,为此一般需依靠手术方式以及活组织病理学相结合才可以对患者疾病进一步诊治[3]。基于此,本文对由于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而导致的一例关于颅底肿瘤疾病的相关思考,现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21年7月所治疗的1例由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而引发的颅底肿瘤疾病患者,通过对其进行临床治疗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为女性,年龄为46岁,其于2021年7月因右面部麻木入院。曾多次行脑膜瘤手术切除治疗。患者脑膜瘤多次复发,起源位置不同,本次再次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为脑膜瘤WHOⅡ级。

1.2 方法

对患者实施CT检查以及MRI检查,具体内容如下:CT与MRI检查仪器均是由PHILIPS公司所生产,在CT检查时,应用的造影剂是碘比醇(生产厂家为GUERBET,批准文号为H20110375),反观在MRI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造影剂是钆喷酸葡胺(生产厂家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13088)。CT检查: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进行检查,并且把患者头部两侧部位使其对称的同时展开固定工作,然后对患者时候死横断面的扫描检查。MRI扫描检查:指导患者保持线仰卧位是进行检查,将扫描参数设定科学,使用头颅正交线圈对患者开展扫描检查。

2 结果

患者肿瘤形态结构复杂不一,并且对附近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的推移或者破坏等情况。此外,CT检查下平扫肿块摸底比较平均,患者肿瘤形态边缘存在不规则情况,实施CT增强检查可以得到更加清楚的肿块影像。同时,MRI检查方式增强后,可以清晰观察到患者肿块附近的脑膜局部增厚并且强化后显著。

3 讨论

由于颅底解剖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多样,再加之解剖腔或者解剖孔与间隙相对较多。同时人体前颅窝经过筛孔可以与人体鼻腔部位相联通;其次,中颅窝经过人体过眶上裂与视神经孔组织和眼眶相关贯通;最后,后颅窝经过静脉孔和人体鼻咽部组织有机关联,同时后颅窝还可以经过枕骨打孔和人体椎管有机联通[4-5]。并且颅底肿瘤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对多样化,也导致了出现颅底肿瘤疾病的多样性特点。所以,颅底肿瘤疾病主要是作为附近组织结构和肿瘤本身生长发育特征共同导致的一个结果[6]。与此同时,颅底沟通性脑膜瘤虽然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其具体涉及区域广泛、跨度较大以及无典型性的临床症状表现等特点,并且此种疾病发病早期的临床检查率相对较低,为此临床治疗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难度较高。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根据其肿瘤所损伤的部位以及范围,其临床症状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7]。为此临床诊断此种疾病需要借助手术治疗以及活组织病理学有机结合所得结果未知,但是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在影像学方式的具体表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征性,倘若对患者实施多种影像学临床检查方式,可以清楚得知患者病变具体的特征性结构组织,通常情况能够进一步缩小临床诊断区域。

CT检查与MRI检查作为无创检查方式,其操作方便简单,可以多角度地对患者疾病展开诊断,同时还可以获取清楚与分辨率较高的影像学图像,从而为临床诊治奠定良好的基础。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患者其通常是通过颅底解剖孔道等渠道实施生长演变的,由于其会受到孔道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形态主要表现是不规则的哑铃形状[8-9]。

CT检测诊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具体如下:CT检查使用于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检查过程中,此种方式可以将患者视神经管与筛孔等部位清楚地表现,关于病灶内较小的斑片状钙化情况其表现效果优于MRI表现效果,为此临床诊治过程中能够结合患者病灶内部具体特征性变化等情况对肿瘤性质展开诊断工作[10]。但是CT检查方式诊断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因为其受到伪影的影响较大,为此对患者病变软组织肿块等影像学表现不佳。反观MRI诊断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具体如下:MRI检查方式受到无骨质伪影干扰影响相对较低,能够可以从多角度上造影成像,同时将其使用于患者病变组织附近神经与血管的损伤等方式所取得的临床诊断效果较高。但是其不足点在于将其使用于病症组织内部小斑片状钙化影像表达效果不太理想[11]。MRI诊断方式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中关于附近骨质与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存在较高的诊断精确率[12]。为此在对此种疾病展开临床诊断时应该将上述两种诊断方式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优化临床诊断结果。

与此同时,鼻咽癌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并且其发病位置存在特殊性。其主要发生在鼻炎顶部位置、顶后壁位置以及侧壁位置[13]。单一从临床对鼻咽癌疾病的检查方式可知,实施MRI检查方式的诊断率远远高于实施CT检查方式所取得的诊断率。前者可以更加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患者鼻咽癌疾病具体的损伤部位以及附近淋巴结受损程度,为此MRI检查方式用于鼻咽癌疾病可以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恢复情况奠定良好的诊断基础[14-15]。垂体大腺瘤疾病按照此疾病特点发病位置、影像学方面的临床表现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来讲,对此疾病的诊断难度较低。但是从影像学临床诊断角度出现来看,应该尤其关注影像所传递出来的患者卒中密度或是信号方面[16]。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大腺瘤疾病通过鞍底成长发育,从而出现蝶窦或者筛窦情况,当患者海绵窦出现侵犯情况时,但是其颈内动脉不会出现显著的压迫感情况,同时也不会出现颅神经症状表现[17]。对于神经鞘瘤疾病而言,此种疾病成长发育速度相对较慢,主要出现囊表或者钙化情况,且实体位置的T1WI与T2WI主要表现为等或者稍微低的信号传递,同时组织学类别和颅内脑膜瘤疾病大致相同,特别是将其和颅眶沟通型脑膜瘤疾病相区别难度系数较高。最后,三叉神经瘤疾病与颅底脊索瘤疾病发生率相对较低[18]。其中三叉神经瘤疾病在临床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症状,并且此种疾病其发病位置、顺着神经生产方向以及跨中后颅窝分布均存在明显的特征性。反观颅底脊索瘤疾病通常表现为患者骨质破坏程度较高,并且主要是将肿块视为中心朝两侧部位演变,其中骨质破损主要是将斜坡位置视为中心,肿瘤信号相对比较复杂,通常会存在有囊表或者出血情况[19]。

颅底肿瘤疾病由于自身结构比较复杂,且来源具有多样化,一些组织病变发生率比较低并且治疗难度较大。但是在临床诊断工作中由于诊断存在局限性,且加之临床经验较低,为此常常会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为此对于上述病变情况,需要寻找此种疾病自身所具备的临床特点表现,从而有效归纳总结此疾病和附近组织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利用综合影像学检查方式为临床治疗方式的制定提高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建立健全理想的影像学诊断思维体系,有利于多角度地观察与准确定位此疾病病变所表现的临床特点,有利于对患者疾病进行定性或者结合临床治疗资料减小临床诊治区域。同时对于此种疾病的病变报告书应该具有侧重单、全局观以及规范性展开,结合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从而对患者疾病形成系统化的掌握。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因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疾病而到最后的颅底肿瘤疾病,应该采取CT检测与MRI检测方式联合进行检查,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应该根据颅底肿瘤疾病其自身临床特征表现对患者疾病确定,有利于临床诊断与预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脑膜瘤影像学发生率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脑膜瘤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脂肪瘤性脑膜瘤相关研究进展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查出脑瘤怎么办